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代书法漫谈

(2011-01-13 18:16:56)
标签:

宋代书法

苏黄米蔡

郑晓华

书法

漫谈

分类: 学术文稿

宋代书法漫谈

                                          郑晓华(山东卫视采访,骆红整理)

 宋代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非常有地位。“宋四家”苏、黄、米、蔡,在艺术上都非常有成就。而在他们的艺术成就的背后,有一批在理论上很有建树的理论家,他们给一个时代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精神支撑,也总结了他们的经验。这两部分人,书法家里的“宋四家”,和理论上的“宋四家”是有重合的。书法家里的“宋四家”,我们一般都说是是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理论上的“宋四家”则是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米芾,其中三个人重合。我们要谈到的欧阳修、黄庭坚,他们是在宋代书法发展中起很大作用的两位很杰出书法家和学者。

 

先谈谈欧阳修。在宋代的历史上,欧阳修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学者。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大家都很熟悉了,就不用说了。其实他在书法艺术上也很有影响,因为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他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可以辐射影响当时整个文坛。欧阳修編过《集古录》10卷,这是欧阳修对家藏金石铭刻拓本所作题跋的汇集,成书于宋嘉祐八年(1063),收录了周秦至五代金石文字跋尾400多篇,是中国 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在历史上很有影响,是我们学习书畫、研究文物必读书。另外,后人把他的题跋集为《六一题跋》,因为他:“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加上“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自号“六一居士”。在《六一题跋》里面,他有很多关于书画方面的论述。这些论述虽然零碎,但是也能看出他的观点。

 

读欧阳修的题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的观点里面,一方面有文人追求自由、追求表现这样的一些陈述;同时另一面他作为文坛领袖,作为一个主流的文艺家,他又要坚持一些“正统的理念”,强调坚持传统,坚持古法。这样就体现一种矛盾的现像。比如,他在描述自己的创作实践的时候,说不要执谜古法,只要能达到表现、达到抒情达意就行了。最典型的是他的一首《试笔诗》,试用新毛笔,这四句詩,在书法史上是文人发自内心的一种吟唱,只要是学书法的人看了就不会忘记,这四句是“试笔消长日,耽书遣百忧,我生得如此,万事复何求”。历代文人对书法的吟咏不少,从李白、到杜甫、到陆游,到以后历代的书家,但是欧阳修用这么深情、简短的四句诗,就把他对书法艺术的深沉感情很典型也很充分地表达出来了,真是书法史上文人对书法艺术最深沉的一个吟唱。从他的这首诗可以看出来,他把书法艺术完全看成文人抒情达意的一种艺术,这是宋代书法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

 

历史上“唐人尚法”,从这里走出来以后,后人总结说“宋人尚意”,这是明以后的人的总结,但是宋人就是这样的追求。“尚法”就是讲究规矩,讲究造型美,当然这也是书法艺术的一个方向,但是追求造型美,它更多的是满足汉字的实用性需要。而行草书这种充满个性的表达,使书法更多的成为一种像诗歌、像音乐的一种纯粹的文人艺术。欧阳修的题跋里,还有他的诗里面表现出来的正是这样一种倾向。

 

欧阳修在另外一些著述里面,他又流露出另外一种观点,就是作为一个主流的文坛领袖、官员,他必须倡导一种坚持传统、坚持古法。这体现在他给一个下属的信中,可能是一个学生辈的人石守道,这个人后来成为一个很有名的学者。在他给石推官(石守道)的信中,他两次写信批评石守道,说他写的书法太个性化,他写的汉字已经都不认识了,说他是以斜为正,笔画散乱,看不出来个性了(好在哪)。第一次写信的时候,石守道给他回信,说我只是把书法作为一种游戏玩玩而已,我不是把它作为治国安邦、正统的那些经伦、儒家学说一样来对待,实际上是委婉地拒绝了欧阳修的批评。欧阳修第二次又写信批评他,说你作为一个官员,对下面有种导向的作用,所以你应该一定要坚持古法,怎么样,怎么样。给石推官(石守道)的两封信,都著录在欧阳修的文集里,从中可以看出欧阳修的性格里,体现了一个是作为杰出的艺术家、学者、诗人,他对于书法艺术发自内在的一种需求、一种追求。另一个作为官员的时候,从他的身份出发,他可能需要作另外一些工作,说另外一些话。

 

另外,在欧阳修的创作里面,从他现在留下来的作品里看,他留下来的作品并不多,基本上是属于恪守传统,以传承古法为主。我没有看到像他题跋里所说的特别奔放的那种,像他所说的运笔如飞,下雨的时候写起来很激情的那种作品没有。这点有点像陆游,陆游的《草书歌》那是非常激情的,他说小的紙写起来感觉不过瘾,结果他把紙扔了,直接在墙壁上写,写完以后觉得非常畅快,锤床大叫,砸床,结果把床上挂的装饰都砸掉了,这是陆游在《草书歌》里描绘的他创作情景,但是在陆游现在传世的作品中,我们也看不到这么激情的东西。

 

黄庭坚,我觉得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个文人艺术家,至少也是最杰出的之一。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不用说了,江西诗派的领袖,散文、诗歌都非常有成就。他在书法上,他很杰出的成就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在实践上,他不论行书还是草书,可以说自创一体,我个人认为,他的成就超过了,至少可以和颜柳、再往前数和钟王相媲美。这个观点在学术界可能人家不会同意,钟王是始祖嘛,怎么能和他们媲美?但实际上,黄庭坚的艺术成就别开生面。他的行书,比如说放射性的结构,他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我们说无论是书法家也好,还是画家也好,它的载体不同,一个使用文字表现,一个是使用物像,但他们所要表现的都是要创造独特的视觉美形式。画家的任务,我觉得西洋画家也是这样,作为一个画家的任务,就是要创造在过去的人文历史上没有过的一种视觉美的形式。这是你的任务,你跟人家都一样就没必要有你了。当然这个创造又不能是胡来,要符合审美的规律,就是既要符合审美规律,又要非常的个性化,这是艺术家创造的难点所在。如果说只要个性化,那婴儿的涂抹都可以个性化,那就没有艺术和非艺术之分了。所以既要在法度之中,又要在法度之外。这就是苏轼所讲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豪放于妙理之外”,这是一个艺术家很难达到的境界。我觉得黄庭坚就达到了。他是在传统中深入了传统,但是完全从传统中出来了。他的行书结构,那种跳蕩、激越的线条,放射性结构,无论颜真卿,还是柳公权,还是王羲之,在历史上和他们都不一样,不是带有偏见的话,他的成就可以达到和前面的高峰相媲美,达到这样一个高度,这是他的行书。

宋代书法漫谈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

 

再说他的草书,那就更加激越了。他的草书在中国历史上是最有浪漫情怀的草书。唐代的狂草,比如像怀素的《自叙贴》,张旭的《古诗四帖》也很有激情,怀素的《自叙帖》比较儒雅、比较含蓄一些,张旭的《古诗四帖》可能比较奔放,但张旭的奔放里面体现出的那种系统的语言意识,那没有黄庭坚的自成体系,黄庭坚的草书语言完全自成体系,就是说他的线条怎么使用,用笔怎么用,结构怎么收放,行怎么安排,篇怎么安排,自成一套完全的语言体系,而且是到达一个成熟的地步。而张旭没有达到,《古诗四帖》体现出来的那种浪漫情怀是一个很高境界,但这个作品的真伪,是不是张旭的,历史上有争议,文物局也有争议,张旭其它的作品,像《肚痛帖》就没有这么奔放,没有这么充满激情,从他的草书狂草来看,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一看就知道这是张旭的系统的语言。画家也好,书法家也好,创造系统的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是他一生所需要致力的奋斗目标所在。

 

一套系统的语言,就是用笔,用墨,构图,色彩全部都个性化,跟以前都不一样。比如说吴冠中的画,他就是非常个性化,他的这套系统语言跟过去的中国画全都不一样,当然他有外国的借鉴,从西方现代艺术当中借鉴了一些东西来。但就中国画领域而言,他的中国画可以说是自己全新的一套艺术语言,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对国画的探索,应该是给予积极肯定的。从学术的角度如果打分的话,我觉得黄庭坚对草书系统语言的创造,他的这种个性化程度,要比王羲之的《十七帖》和王羲之其它的草书那种个性化程度打分要高。王羲之的草书比较温雅,也很个性化,但在个性化的程度上只有五、六分,七、八分,黄庭坚的那种个性化程度就更高了,可能达到十分,十一分,十二分,它非常的个性化。如果把他们两个人的线条放在一起,让外国人来看,因为我们中国人受传统的影响,认为这是王羲之的不可比,那个是黄庭坚的,他就不给你比了。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看,研究艺术的人来看,你说这两种线条的形式,哪一个更加个性化,他一定会选择黄庭坚的,所以我觉得黄庭坚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杰出、至少是最杰出的之一,这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黄庭坚在书法理论方面也很有建树。在他的题跋里有很多非常个性化的、非常杰出的见解。比如他提倡书法家要以修养来作为书法境界的整个文化支撑。这样的观点在他之前,苏轼也提到过,唐代的书法家也提到过,但是没有像黄庭坚这么强调。黄庭坚在他的书论里面提出,学书要“广以圣哲之学”,就是学书法的人你要研究学问,研究这个“道”,如果不“广以圣哲之学”,只是为写字而写字的话,即使“笔墨不减元常(钟繇)”,写到钟王这种程度了,那也只是个“俗人”。他还有句话“士夫不可俗”,他说作为士大夫,也就是文人、知识分子、知识群体,做人要有境界,这些对于后来影响非常大。黄庭坚本人就是一个“名士”,他是历史上一个“名士”的典范。他一生当中坚持正义,多次被贬黜,到天荒野地那些偏远的地方去,但是一直生活在一个非常豪迈的境界里面,也就是说他一生从来不向世俗、恶势力屈服。相反的例子是历史上的蔡京,书法也非常好,但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在历史上是被后人所否定的。仅就视觉形式创造而言,蔡京已经到达很高的境界,蔡京的字《三希堂》里面有,他的字风骨不减米芾,很有神采,也就是说他是很有才华的人。但是,他在历史上最后的失败,失败在做人上。他因为当时处在一个充满诱惑的社会里面,就是为了金钱,为了地位,为了名利,他就放弃了自己的追求,放弃了理想,最后变成了一个唯利是图、唯名是求,没有原则,钻营、坑害忠良什么都干的人,他为了获得皇帝的欢心什么事情都干。这样的话,他就放弃了中国作为一个知识人应该有的一种精神的品格。所以他的书法虽然达到很高境界,但是仍然为后人所鄙弃。历史也是公正的,纯粹从视觉语言角度来说的话,蔡京也应该是个大名家,也应该是中国一个文化名人,但是后来的历史没有把他排列进去,就是因为他缺少了在艺术形式背后的非常深厚的那种应该有道德、修养和学问,来作为一个艺术家背后的那种综合的文化支撑。黄庭坚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他和苏轼都是典范,一生刚正不阿,不妥协,不为眼前的名利、一时的官位放弃自己的理想,而且黄庭坚他豪迈的性格令人尤其感动。我们读他的诗不能不为他所打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遇到大赦,沿着长江回来,快到家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非常感人,我记得好像是快到洞庭湖了,其中一句他写道“未到君山先一笑”,多年的被贬黜,颠沛流离,但是还能这么豪迈,这在书法家当中也是不多见的。苏轼可能温雅,黄庭坚更加豪迈。他是江西人,家乡渐渐就近了,快到岳阳楼了,他写的诗叫《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是这样写的,“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澦关”,就是说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这样的经历使他头发都变白了,经过了激流险滩的三峡,现在活着回来了,“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未到江南先一笑”这是神来之笔。他一生虽然是坚持道义,却是颠沛流离,有很多苦心在里面,也许他只要放弃原则,他就有功名利禄,就会有荣华富贵,可以养尊处优,可能就像蔡京那样会过很舒服的日子了,但他就是不妥协,所以有“投荒万死鬓毛斑”这种曲折的经历,但是当到了江南快回家的时候,他对自己的过去一点不悔,还是很高兴,那是我战胜了世俗战胜了邪恶,我还是生还了的一种豪迈,“岳阳楼上对君山”,看着君山是这种豪迈的情怀。所以黄庭坚、苏轼,包括欧阳修,他们这种人格和艺术相映照的人生阅历和艺术成就,给后人树起了一个丰碑、一个典范。这种追求引导了当时整个北宋文坛的艺术发展,他们不仅仅以纸面上的作品,而且是以一生的人生实践,给人提供了一个应该怎样做一个中国的文人艺术家的典范,所以我说这在历史上具有典范的意义。

 

黄庭坚的作品有很多,都非常精彩,只要是爱好书法的人,看了以后都会为他精彩的艺术所倾倒,这个就不用多说了。

 

记者:有人说黄庭坚是看到船夫划船,受到启发而悟出笔法的,是这样的吗?

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说他是“常年荡桨,群丁拔棹,他而悟笔法”。“常年荡桨”是他被贬黜到西南时的情景,我们看他的草书,比如他的逆入,再回来,再转,可能跟这种运笔有关系。黄庭坚在他的笔记里说,他五十岁的时候,他的草书上还没有完全达到自如的境界。后来有一天,参加一个活动喝了酒回来,在他微醉的时候,忽然就领悟到划船跟运笔上有一些相通的地方。这很有意思,我的博士论文对这段有专门的考察。

 

记者:您认为“文人画派”在宋代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这方面我没有做过专门研究,但平时读书论、画论可能涉及到一些。我认为,宋代是中国文人画的成熟时期。历史上有这样的说法“始于唐,成于宋”,然后是“变于元”,在元代再发生了变化。“成于唐”,是指王维他们开始介入绘画艺术,把文人的审美理想、情怀,融铸到绘画里去,寄托在笔墨上。唐代开始的这样的文人画探索,从中晚唐到宋代,整个中国艺术,绘画包括书法,是“文人化”的高峰。书法也是,进一步从实用艺术开始全面地成为文人艺术。比如说,唐代也有草书,也有行书,也有楷书,大量的楷书用于实用的碑刻,作为抒情写意的行、草书,还只是其中的一个局部。但到了宋代,在整个书法创作里面,行草书成了主体,这是因为它更切合了文人的表现需要。宋代的绘画也是这样,文人的审美理想更多的寄情于笔墨。当然宋代因为朝廷政治的需要,它成立了画院,皇帝也很喜欢,所以有一批院体画家,但院体画家他们可能更注重再现性的,而不是表现性的。“院体画”从美术的角度说成就很高,因为它要表现客观的世界,它需要高超的技术支撑,所以不可否认“院体画”对于中国绘画的发展也有很大的贡献。但是像苏轼、欧阳修,黄庭坚谈画也有一些,他们都反对匠气,反对做作,凡对直接的再现自然,而讲究要表现文人艺术家主观的东西。所以苏轼有句著名的诗,他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是说评论画的时候,如果只讲画得像不像,那么这个人的眼光和儿童一样,“邻”是相邻的意思,就是说你以再现为绘画的标准的话,说明你的艺术品位很低,苏轼他们倡导这样一种观点。这种观点不但对北宋的绘画,对整个中国的绘画影响都非常大,使中国的绘画就没有走写实的路,因为它把写实作为一个很低水平的标准。中国的艺术在历史比较早的时候,就开始把艺术家的主体表现作为艺术家追求的一个目标。从唐代就开始有了萌发,唐代张璪著名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可以说奠定了这种中国绘画的创作模式,它是自然和人内心的结合,而不仅仅是自然的再现。

 

西方绘画就很不一样。西方绘画讲究的是,正如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所说的“画家的眼睛要像镜子一样去反映世界”,所以西方艺术史上有著名的“镜子学说”,它影响了西方绘画文艺复兴以来直到印像派之前所有的西方绘画,他们都把“真实的表现客观世界”作为画家一个终极的目标,印像派以后才出现了变化。但中国的艺术,从唐代开始就是,你即要“外师造化”,又要“中得心源”,还要体现你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智慧。在唐宋的画论里这方面的阐述非常深刻,比如王维在《山水诀》里说,“绘画要穷理尽性”,要“尽自然之性”,它表现的不是自然的表像,而是要表现最本质的核心的东西。所以中国画家也写生,但不像西方画家那样完全的对景写生,如石涛所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把这个材料搜索来以后,画家还要调动再创作的智慧,对自然进行概括、提升,最后表现出来的比实际看到的自然山水,真山真水,更加典型化、更加具有表现力。这种内在的中国山水的精神,里面还连带折射出中国文人在中国哲学的涵养下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人生追求。这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显著特点,这个过程可能是唐代启其端,宋代达到高峰,其中黄庭坚、苏轼、欧阳修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都起了推动的作用。

 

朱熹和陆游,是南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影响的两位大名家。一个是理学家,一个是著名诗人。那他们两个怎么会在这个节目里碰到一块呢?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他们在书法上都取得了很高成就。这两个人我觉得也很有意思,一个是理学家,一个是激情澎湃的爱国诗人,他们对待书法态度是很不一样的。

 

朱熹他在历史上给人的印像是古板,讲理学嘛,理学家,那么翻翻他的《朱子语类》,就会感觉到他是一个很古板的人,实际上生活当中的朱熹并不是这样的。你看他的书法,他的小草写得相当好。他的艺术和他的理学耐人寻味的地方是,一方面创作上他受书法艺术美的影响、吸引,是非常喜欢书法艺术,同样在诗歌上,历史上他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像《读书》“半亩方塘一见开”大家都很熟悉,《千家诗》的第一首就是朱熹的。但是从他的理学家的政治立场出发,他反对读书人沉迷于艺术。虽然他自己也从事写诗、作书,但是在理论上他认为学书法、写诗都是耽误正事的,不应该写诗,不应该学书。特别是他反对那些带有个性的艺术家,比如说苏轼、黄庭坚,在朱熹的《朱子语类》里都受到批判。你看他怎么说的,他批评黄庭坚说, “黄鲁直书,真可谓人所莫及,至今观之,亦是有好处,但自家即使写得如此好,何不叫它方正,弄奇斜何正?”,黄庭坚,字鲁直。这是什么意思呢?他说你既然作书法的话,好好写字端端正正不就行了吗,你黄庭坚的字为什么要写成这个是斜的,那个是躺着的,这么奇侧错落?他认为这样的字太有个性了,太狂放了,会影响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就是把人的性格也带狂放了,他认为这样的话“国将不国了”。其实可以看到朱熹自己写的字也不端正,但他在理论上反而批评苏轼、黄庭坚,说他们写得太不端正,这会危害整个国家的审美风气,从而导致青年在他看来就是一种堕落。在他看来太个性化就会堕落,最后会危及国家,真是一种卫道士。他是一种责任心,一种使命感,他想说艺术不能引导人心放纵,应该让它收回来,让它符合这个社会的要求,他是从这个角度来要求艺术家的。我们现在来看,他这种动机固然是让人尊敬,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他要求艺术家不要太个性化。这在艺术上的影响,反对个性化实际上是违背艺术规律的,所以在艺术史上,这种理论起的作用是消极的。虽然他持这种艺术主张,但对于南宋的艺术发展这种约束没有起多大作用。像陆游、范成大,还有其他一些书家,他们还是坚持了北宋以来的艺术主张,把书法当成像诗歌、音乐一样的一种纯艺术的表现手段,所以南宋的书坛仍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从陆游流传的作品来看,我们说他很难达到一流书法家的水平,但是从他诗歌里所展现出来的创作状态和境界看,应该说他是一个一流书家的心理素质和状态。

 

我们看他的《草书歌》,他说“卿家酿酒三百石,千愁万斛酒不敌。今朝醉眼滥岩电,提笔四顾天地窄”,就是说他们家酿酒很多,喝了这么多酒以后,还感觉到内心的郁闷无法发泄,酒喝醉了以后眼睛看什么都是花的,拿起笔来要写字了,这时候感觉天地都不够大了,这就是一种进入创作的状态了,这时候觉得天地都小了,就是说内心的激情膨胀了。然后说“忽然挥扫不自知,风云入怀天借力,神龙战野昏雾腥,奇鬼摧山太阴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忽然间就开始写了,写起来好像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像是天空的狂风,他写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来的这股力量,就样的描写是神来之笔,然后写出来的书法是什么状态呢?他说就像巨龙在野地里面战得天昏地暗,而且是血流满地,“腥”就是有血腥味,大块的墨迹就好像是一个个黑黑的巨鬼形像,好像奇鬼把山给砸碎了,整个天昏地暗的这种感觉。“此时驱尽胸中愁,锤床大叫狂堕帻,吴笺蜀素不快人,付于高堂三尺壁”,这个时候感觉胸中的愁闷都散发出来了,然后觉得非常的痛快,就锤床大叫“痛快啊,过瘾啊!”,最后把床帐子上的那些装饰都给砸得震了下来,笺、蜀素都是小纸,他说这些小纸写起来还不过瘾,最后干脆把纸往旁边一推,拿着笔在墙壁上写了。爱国诗人满心的郁闷,怀才不遇嘛!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说张旭是酒醉以后“大呼狂叫乃下笔”,陆游这样一种境界,跟张旭是同一种境界,记载还说张旭“以头濡墨”,拿头发蘸着墨书,陆游的这种情绪的酝酿,他的这种表现和创作状态,是历史上一个大书法家的底子。

 

陆游有很多诗里都谈到书法,比如有一首流传很广在杭州写的《临安春雨初霁》,他写道“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其中“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是他寄情书法的生活写照。另外他在庆元四年所作的《晚杏》也值得大家一读,里面看得出来陆游他很自信。他说“九月十九是夜红,闭门学书人笑翁,世间谁取一钱值,窗底自用十年功”,说明当时的人对他的书法不认可,说他你这么沉迷于书法,看你写的怎么样?当时的人没人认为陆游的书法是有价值的,没有人会拿钱来买陆游的字,但是他还是很发奋地学习和练字。他认为自己的书法是怎么样的呢?他说“老蔓残松饱霜雪,瘦蛟出海拿虚空,既惊既贫何足道,后五百年自言公”,就是说他写出来的线条是苍劲有力的,好像海里的蛟龙一样,像经过霜雪的老藤一样,现在你们对我的这种看法和讽刺不足挂齿,五百年后你们来看吧,一定会有人来认可我的,陆游当时心中很自信,历史实际也证明了是这样。还有一首《暇日弄笔细书》,“草书学张癫,行书学杨风,平生江湖心,聊寄笔砚中”他说自己草书学习张旭,行书学习五代的杨凝式,一生的情感寄托,书法此时成了他抒发情感的一个手段。“龙蛇入我腕,匹素忽已穷,于是上瘾临,此事皆谁同”,写字的时候手腕婉转如灵活的龙蛇,一匹厚厚的素纸忽然全都写完了,但胸中还有勃勃的创作激情,可是纸绢已经写完了,还想上瘾临写,他说谁能够有我这样的情怀呢?这都是陆游关于草书的诗,大概有十几首是专门写他的书法创作的诗,我觉得读了以后,都很有感染力。陆游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爱国诗人,他那种怀才不遇的激愤心情,除了在诗里体现,也在书法当中体现。比较遗憾的是,陆游虽然很有成就,但是他身份低微,所以人们不重视他的书法,还甚至会冷嘲热讽他,所以他的作品收藏在当时没有得到重视,后来就流传不多。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陆游作品,有行书也有草书,从流传下来的不多的作品可以看得出来,一个是他的传统功力非常深厚;另外他的书法也形成了一定自己的特色。比如他的行书用笔苍茫,不是那种完全循规蹈矩、温润典雅的风格。这和他作为一个激越的浪漫诗人这种气质相适应。他的草书里也有一些奔放的个性。但总的来说,陆游这些传世作品,不像他诗中所写的那样“吴笺蜀素不快人,付于高堂三尺壁”,没有这种大气磅礴狂放的境界,这样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这是个历史的遗憾。

 

谈谈朱熹的书法。朱熹自己是个很理性的人,要求人家不要个性化,要恪守古法等等。但实际上艺术本身的魅力,不是他这种理性的条条框框所能约束的,从他的书法我们可以看出来,当他拿起笔来写字的时候,作为一个大学者,那种修养和那种内在的激情,在他的书法上还是得到某种体现的,特别是在他的行草书里,虽然说他相对没有陆游那种狂放,也没有黄庭坚那种有韵律、跌宕起伏的表现,但是在他的作品里面,通过运笔的起伏,字形的变化,还是可以看得出来他那种天生的诗人气质,是不为后来所致力的理学所约束的,所以本质上朱熹是一个被他的学问——理学压制了的诗人,一个艺术家,从他的作品里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他的艺术气质,他的这种修养还是很有天分的。或者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个遗憾,他后来所作的学问限制了他在这方面的这种发展,因为他等于有理论框框约束了自己,所以他的才华没有尽情发挥出来,他在诗歌上肯定也是一样,比如他写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把这种境界只是放在了作哲学的这种学问上,放在了作理学的学问上,而没有拿出来作艺术的学问,所以在艺术上“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局面,就没有像他在理学上那么精彩,更没有“为有源头活水来”使他的艺术不断能推陈出新,因为他受了理学这个自己的学问的约束。

 

记者:你怎么看朱熹的书法地位?

去年北京的一个拍卖行曾经拍卖过一个朱熹的《朱熹草书诗册》,估价五、六百万,他的书法拍出了天价。拍卖时做的广告宣传说朱熹是宋代大诗人,后来有人就提出异议。文章说,朱熹怎么能算个诗人呢?他在历史上应该是一个哲学家,一个理学家,作诗是他的余事,等于说是个消遣,他自己本人都反对作诗,认为作诗作多了就会影响做学问和治学。这样的观点同样对朱熹的书法可以作出一个基本的评估和定位。书法在朱熹一生辉煌的事业当中,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因为在他这样一个大学问家的整个学术生涯中,书法和诗歌一样,都是他的一个业余爱好。所以我觉得他肯定不是一个专业的,像黄庭坚、苏轼这样层次的书家,因为他一生就没把力量放在这儿。反过来说,苏轼、黄庭坚也不是像朱熹这样的大学者。但这并不等于说朱熹的书法就不好,实际上由于他有这么大的学问,另外他有一种艺术上的天分,他的诗能成为一种千古传唱的佳作,他的书法同样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怎么说呢?在南宋时期,整个书坛偏于沉寂,没有向北宋时期那种高峰,那种高原上的峰巅。像北宋时期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这样的大书法家,南宋的时候没有。在南宋的文人学者书法群里面,那么朱熹应该说是很出色的一位,他的地位在南宋书家里面应该说很有成就吧。南宋的范成大是很有成就的,但范成大传世的作品也不多,他在艺术上的开创性跟北宋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朱熹因为他本人不致力于这方面,他只是作为学者像孔子所说的那样“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业余时间玩玩的,所以我们不要苛求我们的先贤太全面,从他的艺术成就来说,在南宋时代朱熹已经是在学者里面属于高层次的书法了,这样一个定位是没有问题的。你如果去学习去临摹他的作品,从中一定会获得很多东西,因为他的学问修养在那,见多识广,肯定是不俗的。

 

陆游的书法地位,因为他的作品传世不多,从现在可以看到的来说,传统功底很深,也带有一定的个性。另外,我们说评价一个书法家,不仅仅从视觉语言形式来看,还要从他的整个一生综合来评价。如果仅仅从写字说,历史上写得很好的人有很多,但他们是不知名的书法家,最后没有留下名字来,因为他在文化上没有建树,所以只流传下来了作品。如果朱熹是在南宋学者群里面是最出色的书法家之一,那么陆游就是南宋文学家里面最出色的书法家之一,而南宋时代很难找出一个其成就是以书法来立身的人,像姜夔他写有《书谱》,可是他也是个诗人;还有南宋的赵构,他有书法理论的成就,也有《翰墨志》,他的书法也达到很高的境界。所以书法史谈到南宋的时候,往往更多的是谈赵构、姜夔,而对朱熹、陆游他们,是放在另外一个范围来谈的。实际上陆游、朱熹、赵构、姜夔,他们都不像北宋时期的大书法家那样,把书法作为一个自己一生的重要事情来做。朱熹在艺术上达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成就已经很高了,陆游也是,应该说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由于他们一生在文化史上的建树,所以他们的作品里面承载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去解读,去学习。

 

记者:是不是书法的这种发展对绘画也有影响?

中国书法的发展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影响太大了,因为中国的艺术是书画一体的,因为中国的绘画是线条艺术,它基本的语言是用线条表现,可以说书法是绘画的基础,那么由于书法的文人化这样一种运动,从很多方面都影响到绘画,比如唐以前的绘画,线条的形式多样化方面可能就显得单一一些,不管是吴道子的时候,再往前阎立本的时候,虽然也有“舞带当风”这样一种对线条的追求,那么相对来说,还是显得形式比较单一,那么有了这个宋代的文人化运动,他们在书法当中追求丰富的笔墨形式,很自然的这个东西就被用到绘画上,所以宋代的绘画,特别像苏轼,传说他有《古木怪石图》传世。

 

骆红小结:评判书家的标准(四个层次):

1)技术层次:继承多寡,创新指数。

2)学问:功底厚薄(看文学修养,史学修养,哲学修养,即文史哲三方面)

3)艺术智慧:凝练程度(高度概括程度),写神技巧(含蓄性高低,直与隐)。

4)人生映照:人格魅力,高雅俊杰,不同流合污,卓然于世……

呜呼,世间这样的人是人才,无几人能匹配,故鲁迅,徐悲鸿,郭沫若,赵朴初之类地位那么高,这才是当代能见度下堪称“家”的人物。难怪晓华说,只一个层次的是匠人,有两个层次的是专家,兼有三个层次的人是艺术家,最高层次的才是大家。

                                               2006年9月2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