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痛望空斋忆旧事 ——怀念吕德申先生

(2010-12-23 09:03:22)
标签:

吕德申

北京大学

中文系

恩师

郑晓华

分类: 学术文稿

痛望空斋忆旧事

                 ——怀念吕德申先生

                                              郑晓华(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吕德申先生,是我敬仰久之的学界前辈。我1979年来北京上学,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由于北大中文系学生中有一位同乡,所以我很早就知道,北大中文系有这么一位大德长者,是资深教授、文艺理论专家。由于专业和资历的悬隔,尽管心仪有加,但始终未敢冒然打扰。

 

后来我在人大开设艺术欣赏选修课,涉及传统艺术诸门类和书论、画论,也涉猎一些文艺理论书籍。读到吕先生的著作,遇到一些问题不甚明白。于是通过同乡朋友引见,冒昧到先生中关园寓所造访求教。

 

我记得第一次到先生家,是一九九三年夏天。北大中关园在一片蝉声中显得特别幽静。道路有林荫的地方,微风带来丝丝清凉。我和内人找到吕先生住的43楼,轻轻叩响了铁门。惶恐中听到屋里传来略带南方口音的答应声。接着门缝开启,走出一个个子不高但精神矍铄的长者,向我们微笑招呼。看到先生和蔼可亲的面容,我一下感到和先生心理上的距离缩小了许多。

 

我向吕先生介绍了个人情况,也向他请教了一些古代文论和艺术理论方面的问题。期间几次用我们浙江老家的话和他交谈,他乡音未改,听和说都没有问题。这使我感到格外亲切。和吕先生交谈,我觉得请教学问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感受学者的风范。谈起学术问题,吕先生说话声音很平和,两眼炯炯有神。声色不露中,旁征博引。我那时真切感觉到,什么是古人所说的:“学问深时意气平”。

 

大约交谈了一个小时,我们起身告辞。先生从书架上取下两本马列文论方面的书,让我回去阅读。下楼时,坚持把我们送到楼下。这使我们都很感动。因为先生大腿手术未恢复,走路有点瘸,要拄手杖。

 

从那时起,我就成了吕先生编外学生。大约前后近十年的时间,承先生厚爱,我在文学、艺术理论方面遇到什么问题,就打电话或趋府上请教。先生每每春风细雨,有教无类。1995年我报考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博士生。当时的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所所长、后来成为我导师的欧阳中石先生,也是治学非常严谨的长者。当时他对考生的要求,不但书法好,而且要有学术阅历,文史基本功要好。需要资深的文史方面专家推荐。我也是斗胆请吕先生帮忙。他不但给我写了推荐书,还应我要求,引见了北大历史系吴小如先生作我的推荐人。后来我顺利考上欧阳中石先生的博士生,个人努力和导师认可固然都是先决条件,两位北大老先生给我写推荐书,于我当然也有促成栽培之恩。

 

后来先生搬到清华北大之间的兰旗营小区,记得有一年过年——大约是2003年,我还携妻女去看望先生和师母。那时我觉得先生和师母精神都很好。此后,因为工作变动,也因为家事多故,去先生家请益学问的机会少了。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总想抽时间过去看看先生,却总因一些原因未能成行。倏乎几年过去。没想到岁月如此无情,数月前突然有一天,师母在电话中告诉贱内:先生已驾鹤归山!

 

听师母说,先生这几年,几经疾病折磨,住院几次,受苦不少。我听后深感愧疚。作为学生,在长者最需要的时候,不能在病床前奉侍一二。实在未尽学生之责。也使我领悟,人生这么短暂,哪一些东西,是我们每一天都要好好珍惜的。

 

吕先生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1946年始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他一生以治学为乐,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像他这样谦逊而饱学的传统型学者,现在已是鲁殿灵光,很少见了。在此,晚辈谨献上一联,以寄托对先生的永久怀念:

 

杏坛垂令范,大德有遗风。——怀念吕德申先生

                                                        2009年6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