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追随、探索、进步——在邵秉仁副主席个展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0-12-11 22:48:33)
标签:
邵秉仁副主席个展研讨会郑晓华 |
分类: 学术文稿 |
尊重、追随、探索、进步
邵主席个展今天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我谨代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向展览的成功举办表示衷心祝贺!邵主席自从2006年起受聘为我院兼职教授,多次到人民大学讲课,以自己独特的学习艺术经历,身传言教,使同学们受益匪浅,在此也表示衷心的感谢。
走进楼下展厅,感觉耳目一新。一股既古典而又现代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仔细拜读每一幅作品,都深为邵主席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所感动。
从展出的作品的水准看,这次展出的作品可以说是件件精心。大字有气势,小字有趣味。作品中还有一部分临摹作品,显示了邵主席在书法艺术领域里的长期的积累和广博的取资。另外,展品中还有一部分邵主席自作诗文,显示出其在古典文学领域里的功力。作为一个长期在政府重要部门工作的高级领导,邵主席在这个展览中展示了他的半个多世纪奋发有为的人生的另一面:一个有才华的文人。从这一点上说,邵主席这个展览是非常成功的,它向我们书法界同仁们证实了邵主席这几年来一直在努力致力的一个目标,那就是他进入书法界的“合法身份”。他是一个真正热爱书法、在书法艺术领域有造诣的艺术追求者。
讲到合法身份问题,今天愿借此机会,谈一点个人的感受。
在我国,官员好书法,这是中国历史传统。在古代,书法基本上没有专业的。有也是极少数宫廷书法家,深居宫中为皇室服务。或者下层抄写工匠,以抄写谋生。对于书法艺术群体来说,主要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士绅阶层,多数恐怕都是在朝官员。因为从秦汉以来,有较高书法修养是官员进入仕途的基本条件。所以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想进入仕途的人不修习书法,也没有一个想有所作为的官员不爱好书法。
现代社会分工明细,管理科学化,各有自己专业。多数干部各有岗位职责和专业要求,因而也就不可能要求他们像古代先贤一样,即精通管理岗位知识,同时还是个造诣高深的书法家。
不过在我们领导干部队伍中,喜欢书法的还是很多。应该说,领导带头弘扬传统文化,这是好事。他们对书法艺术的态度不一样的。结果当然也就不一样。领导干部有“风范一方”的影响力。他们对学术的态度,可能影响及他人。因而这可能需要给予一定关注。
在喜欢书法的官员中,有的人很尊重学术,尊重经典,学习经典,追随经典。因为入门正,循序渐进,入道自深。不少人,确实达到相当高度,甚至取得令人敬佩的成就了。
但也有一些人,由于长期生活在权力话语体系中,受行政系统的惯性思维影响,把自己在权力系统中的习惯延伸到艺术领域来,认为学术微不足道,在艺术上,也应该我说了算。因此什么经典不经典,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就是我的个性。其实这就是自娱自乐,自己玩玩。应该说,这是完全是个人自由。
但问题是他自娱自乐,我们业界一些专家,给予鼓励时走过了头,无原则的捧场,甚至见诸于报刊。我觉得这个现象很糟糕。因为这样一来,学术界努力想树立的审美标准、努力想澄清的一些问题,就面临被涂改的危险。是非,可能进一步被混淆。这很容易在社会上造成观念上的混乱,对我们在社会普及艺术可能产生不可忽视的反面作用。这样的作品、文章,流传社会,遗害社会;流传海外,遗害海外;流传后代,遗害后代。报纸登的,专家说的,大家认为就是好的,后人编撰并收录到书里,奉为经典,那情况不是很糟糕吗?
所以我觉得在今天邵主席的个展和学术研讨会很有“学术建设”意义。规律不可违背。尊重规律,规律就赐予你。反之,则受到惩罚——浪费时间和生命。尊重、追随,探索、进步。在尊重客观规律这一点上,艺术和科学是一致的。这可以说是今天邵主席展览给我留下最重要的启示。
同时我觉得我们业界各位专家是否也应稍自持,基本学术良知不能放弃。如果确实有孙过庭所说的“意违势屈”的时候,最好能够把握一点分寸。别让我们的韩国、日本朋友们说中国的专家教授鉴赏力怎么都这么低劣,也别让我们的后人,质疑我们这一代文化人的应有人格。(2009/6/27)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