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
(2024-07-03 04:30:06)郏县有几个三苏祠?
内容提要:本文在引用三苏史料纠误了练汝说与形胜说,肯定了求是说的基础上,说明郏县全域曾有三座三苏祠,分别坐落于崇正书院、县西薛店北以及小峨眉山。而今,小峨眉山之处,已化作世人熟知的三苏园,而崇正书院的那座则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县西薛店北的那座,则成为了《眉山两苏先生神道》碑的伫立之地,与三苏坟相距十里之遥。
关键词:郏县
郏县的三苏园,汇聚了本域三苏祠与苏洵、苏轼、苏辙的墓葬,坐落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茨芭乡苏坟村东南的小峨眉山东麓,距离郏县城西北约23公里。这里曾是宋时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的所在地,历史底蕴深厚。三苏祠位于广庆寺之后,两者形成前寺后祠的独特布局,其建造历史可追溯至元至正十一年,历经多次重修,至今保存完好。
园内,三苏的泥彩塑像尤为引人注目,它们是元代所塑,全国仅存,历史价值极高。而广庆寺和三苏祠的周围,数十株明清时期的柏树参天,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古朴庄重与静谧。此外,祠内还藏有数通古代碑碣,记载着过往的历史与文化。
自1963年起,三苏园便被河南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在2006年,更是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查阅清咸丰年间的《郏县志》中,得知郏县的三苏祠炫彩的历史。县城和西北的部的乡村分布着三个三苏祠,有崇正书院、县西薛店北、小峨眉山三者相映守望。而今,小峨眉山已成为寺祠合一、碑书兼融、寺因陵而名彰,陵凭寺以永祀。金蛙迎宾奇特,立像持卷飘逸。翠柏仄倾思乡,蜀竹葳蕤呈韵。东坡湖形如耳喻慧,占地面积同寿蕴吉的三苏园。
然而,崇正书院的那座则已成为历史的记忆。至于县西薛店北的那座,则成为了《眉山两苏先生神道》碑的伫立之地,与三苏坟相距十里之遥。
在明正德元年,《汝州志》中记载,三苏祠位于县西北三十里外的峨眉山广庆寺内,寺内供奉着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三兄弟的塑像。元至正年间,杨允知县在此建祠。百年后,于明成化年间,河南左布政使吴节再度重修,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到了清代顺治十七年,《河南通志》中提到,三苏祠位于郏县西北的峨眉山,建于元至正年间,并在明成化十三年再次得到修缮。而在清咸丰九年,《郏县志》详细描述了三苏祠的变迁。其中两座已不复存在,而位于小峨眉山的那座,在道光二年时,由于督学吴巢雄慈鹤的倡议和县令的力主重修,得以恢复昔日的光彩。当时,李公虎臣慷慨捐产,与贡生张振声、监生李坦等人共同致力于修缮工作,使得三苏祠得以保存至今。每年春秋之际,官府都会前来致祭,表达对三位先贤的敬仰之情。
小峨眉,这座位于县西北三十五里外的道教中顶山南麓,因其形似蜀地的峨眉山而得名。相传,苏轼被贬至汝州时,曾有意于此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因此得名峨眉山。这是不确定的“练汝说,和形胜说”之产物。而求是说是有充足的史料来求证的。苏轼葬郏的原因是:因为二苏当时内外交困,失意落魄,回故乡安葬无望而采取的无奈之举。
老子驻跸布道的中顶道教莲花山绵亘山下的小峨眉,小峨眉护卫着广庆寺,广庆寺映辉祠着三苏祠,这一连锁画面的呈现,是苏辙早在卜居赋里埋下的伏笔。他在卜居赋立说:“然平昔好道,今三十馀年矣。老死所未能免,而道术之馀,此心了然”是道术之余的思想支配他在道教圣地的莲花山下买地才引发后来一系列的寺祠墓柏碑园的画面。
在《郏县志》的另一记载中,小峨眉山被赋予了别样的传说。相传,这座位于县西北五十里的山岳,是由苏轼亲自命名的,意在效仿蜀地的蛾眉山。然而,在历史的流转中,“蛾眉”逐渐被误写为“峨眉”。根据《名山记》的记载,这两座山峦相对而立,宛如一对蛾眉,故而得名。这一细节的记载,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小峨眉山的认识,也让我们对苏轼的才华和品味有了更深的了解。
勘正
谢照明和潘民中二位先生合写的《郏县三苏坟相关问题辩证》
该文引用大量史实,说明郏县小峨眉山之名是历来就有的,并非苏轼所命名,苏轼更没有亲勘墓地。
清咸丰《郏县志》卷七《书院》载:“崇正书院,在城东北隅,祀周子、二程子、张子、朱子、两苏氏,旧为高阳寺。宏治中(1497)知县曹豹,改崇正书院。康熙中(1681)知县陆次云重修,复立老苏祠,以二苏配,张震维增筑其周垣。”
清乾隆年间(1765-1795)毕沅编撰《中州金石记》卷五载:“《三苏先生祠堂记》,至正十二年(1352)三月立。曹师可撰,贾彬正书,杨允题额,在郏县。文称:东坡墓在钧台乡上瑞里。又云:至顺间(1330-1333),礼部行文下郏县,于墓之东南十里薛店,树石以表之,曰《眉山两苏先生神道》。又云:郏县大德甲辰(1304)置祠(登科按:此句有误,应是大德甲辰置县,详见碑文),为县尹杨公建,名字无考。考史《子过传》云:轼卒于常州,过葬汝州郏城小峨眉山,遂家颖昌。”
三苏先生祠堂记》由元代曹师可所著,乃现存最早的三苏祠碑记,价值连城。此碑矗立于祠堂东侧,高达两米,宽0.78米,庄严而古朴。
宋之三苏,眉州人也,以眉山为号,游宦四方,各地留名。老泉,东坡、颖滨,乃父子三人,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文章政事均冠绝当世,如日月之辉,如山岳之秀。其志向浩大,气吞山河;其忠义之心,感动鬼神,真乃一代豪杰,经济之才。
东坡先生自黄州而来,任汝州团练副使,见此地山清水秀,东有钧台乡,上瑞里,更有峨嵋山,背依扈阳,面临汝水,实为风水宝地。后绍圣年间,章惇为相,东坡先生因元祐党争被贬南海,终病逝于毗陵,遗愿葬于汝州。东坡先生去世后,颖滨先生亦追随兄长,葬于此地。
苏轼葬郏九百多年来,围绕苏轼为何葬郏县,元、明、清以来学者作了不少研究。归纳起来有7说。
除了曹师可首创了练汝说和形胜说苏轼爱郏之山水,赞赏它美似家乡峨眉山。嘱其弟在他死后将之葬于此地。远自明清,近至当代,持此说者最众,几乎成为不争之论。元代进士曹师可在《三苏先生祠堂之记》首倡此说。
家境不济说
苏轼、苏辙兄弟虽赦北归,却贫病缠身,晚年孤苦。他们寓居之地远离故乡眉州眉山,归途艰险,无论是逆长江过三峡,还是越秦岭行蜀道,皆险阻重重,因而终未得偿归葬故里之愿。至元年间,皇帝诏令维修苏坟,以示敬仰。孙有仁在《两苏先生神道碑阴记》中提及此事,被正德《汝州志》收录,流传至今,成为一段佳话。
“表恋阙之微诚”说
清乾隆五十年,翰林学士毕沅在拜谒苏坟时,提出了“表恋阙之微诚”的观点,并在《祭苏文忠公文》中阐述。毕沅引用多位历史名人的墓地选址为例,如庐州包拯葬于巩县,苏州范仲淹葬于伊川,吉州欧阳修葬于新郑,成都范镇葬于襄城,均体现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毕沅的这一观点,不仅体现在他的著作中,更在郏县三苏坟饗堂内的碑文中得以永存。
祭祀方便说
苏轼遗嘱“葬我嵩山下”背后深意重重。他深知苏氏子孙遍布郏城、汝南等地,与郏县峨眉山相近,方便后世的祭祀与缅怀。尤其弟弟苏辙、幼子苏过定居颍昌、斜川,眉山老家已鲜有亲人。刘英照在《中州今古》中探析此因,揭示了苏轼深邃的家族情感与长远考量。
“土厚水深”说
在嵩少南麓的平顶山郏县峨眉山,苏辙以"土厚水深"之语形容其安葬兄嫂与小儿媳的墓地,此说源于《再祭亡嫂王氏文》及《再祭八新妇黄氏文》。苏辙以宽深之土、坚固之地,祈愿亡者安息。此说亦得《杨文公谈苑》之印证,言“土厚水深”之地,人居少疾,亦适宜亡魂长眠。平顶山市专学报2002年发表之《苏轼葬郏相关问题辩证》亦提及此说,足见“土厚水深”之地,不仅适宜世人生活,更是亡者安息之佳地。
求是说
谢照明和潘民中二位先生合写的《郏县三苏坟相关问题辩证》该文引用大量史实,说明郏县小峨眉山之名是历来就有的,并非苏轼所命名,苏轼更没有亲勘墓地。苏轼之所以葬郏,是源于苏辙致信兄长商量为八郎妇黄氏选择墓地,苏轼回信(致子由第八简)表示没有必要再花钱买地,合用已为八郎妇准备好的墓地就行,遂成葬郏史实。另一篇是王昊先生的《苏轼葬郏之谜窥测》
该文指出苏轼葬郏之因是他在致子由第八简中劝苏辙不要再为自己花钱另买葬地了,表示愿意“屈尊”与侄妇葬于同一地。这两篇文章在苏轼葬郏探因领域掀开了新的篇章。所以我们称之谓“求是说”。(3)中国苏轼研究会会员资深专家乔建功先生在《苏轼葬郏探因》中更是入木三分的说:“苏辙兄弟二人已经彻底沦为垮台的罪官,贫穷的异乡人,何况苏轼还是犯有前科的极右+反革命,出境艰难为十緡买地都让弟弟一面果决。苏轼葬郏是无奈的选择”苏辙也在卜居赋中说“而获罪于时”大量史料表面,苏轼葬是郏无奈之举的求是说,比起子虚乌有的练汝说和难以服众的形胜说更加合情合理。
岁月如梭,数百载已过,两墓依旧卧于古木之间,荒烟缭绕,引人深思。三苏之墓,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瑰宝,见证了蜀地文化的辉煌与传承。
(1350年)寒冬十月,新任县尹杨公踏雪而至,甫一上任,便急赴各祠堂致以敬意。视察三日,他感慨万分,对耆老们问道:“我奉朝廷之命,来此治理一方,自当遵循古礼,告慰先贤。我县虽小,但前贤辈出,岂无贤者之墓可寻?”耆老们齐声答道:“向西三十余里,便是东坡居士与颖滨苏先生的墓地。”杨公点头应允。
次日,杨公率众僚属亲自前往,只见墓地寂寥,仅有几位守墓人,旁边便是广庆寺。杨公对住持僧从敏说:“古人言,有坟必有庙,坟以安葬先贤,庙以祭祀供奉。今有先贤之墓,却无祭祀之堂,岂非遗憾?再者,汝等生活所需,皆仰仗这片墓地之恩泽,更应心存感激,不可忘本。”僧从敏听后,合掌低首,深受触动。
随即,杨公选定吉日,筹措资金,调集工匠,挑选上等木材,着手建造祠堂。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广庆寺之北,建起了一座四进深的大堂。堂中塑绘了苏老泉的像,置于正面,东坡居士与颖滨苏先生分列左右,以示尊崇。大堂之上,题有“三苏先生祠堂”之匾额,熠熠生辉。
此工程自至正辛卯(1351年)九月开工,至至正壬辰(1352年)三月竣工。县内士人纷纷称赞杨公之仁智,不仅知人所不知,更能行人所不能行。他让三苏先生的精神得以安居于这雕梁画栋之中,享受后人的祭祀与敬仰。此举不仅彰显了杨公的功德,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后之县尹,来此祭祀与推荐,或许皆源于杨公之善举。若不以石碑记载其功德,何以流传后世?于是,杨公命僧从敏求文记录此事。我感慨万分,三苏先生为宋之大儒,其学术之渊博、德行之崇高,早已载入史册。然我仍愿为杨公此举略书几笔,以彰其仁智之德。
郏县曾有三座三苏祠,
1:康熙年间(1681)知县陆次云重修,复立老苏祠,坐落于崇正书院、
2:县西薛店北的那座,则成为了《眉山两苏先生神道》碑的伫立之地,与三苏坟相距十里之遥。
3:至顺间(1330-1333),礼部行文下郏县,于墓之东南十里薛店,树石以表之,曰《眉山两苏先生神道》。又云:郏县大德甲辰(1304)置祠。
明正德元年,《汝州志》中记载,三苏祠位于县西北三十里外的峨眉山广庆寺内
资料来源(1)三苏研究专家乔建功先生的《三苏葬郏考略》正数第八页第四行之6行
(2)《三苏葬郏考略》正数第八页6行至14行
(3)乔建功的《三苏葬郏探因》第9页
姜振华:2024年7月2日星期二下午9点于郑州:15537516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