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决胜供应链——VUCA时代企业打造供应链竞争利器的实践》
(2019-03-11 15:08:46)
读《决胜供应链——VUCA时代企业打造供应链竞争利器的实践》
姜宏锋
基于前段时间阅读《采购4.0》对作者的认识,应该说这本书仍然延续了作者的风格,尽管相比《采购4.0》内容要丰富得多,但仍然是通俗易懂,充满实用性。作为从事采购管理工作的我来说,每年阅读专业书籍是我必须完成的任务,只是没想到今年完成任务这么早。
“所有的企业都有供应链,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供应链管理。”此话甚是,尤其是对中国企业来讲,供应链管理可能是最大的弱点之一(仅对我本人熟悉的行业),但也是蕴藏着最大潜力尚待开发的效益金矿。供应链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参与管理的人员要有系统化思维,不能瞎子摸象只关注供应链上的某一个环节,否则难以建立起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流程。当然,无论多么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论,不具体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都是空谈。本书从供应链的概念到流程建设、队伍赋能、信息化以及供应链未来的发展,都给予了系统的阐述,但弱水三千我只取几瓢饮,在此就我感触较深的几方面谈谈我自己的一点浅见。
第一瓢是关于开展供应链的内部协同。在我看来,供应链管理有三个方面的重点,内部协同、外部资源管理、客户管理,而内部协同是基础,如果内部上下游、相关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相互掣肘,往往会形成死循环,即使有心却也不可能管理好外部资源和客户。书中举了两个非常现实非常形象的例子。一个例子是作者在一家高技术企业的经历。在与这家企业的销售、研发、生产、采购、财务部门召开的集中访谈会议上,几个部门差点打起来,销售抱怨研发的产品要么不对路,要么对路的搞不出来,研发抱怨生产总是跟不上,生产抱怨采购不能及时提供原材料,采购抱怨财务不能按时付款,财务抱怨销售不能按时回款。尽管作为非制造业的采购从业人员,可能难以说清这个死循环的个中奥妙,但从工程项目采购来说,几乎可以完全对应起来,我自己甚至都有过亲身经历,所以看到这个例子真是感同身受。不夸张地说,之所以目前的工程建设采购尤其是大型国企的采购,还能够磕磕绊绊地执行下去,主要是因为供应商处于劣势,为了生存,忍气吞声也得参与投标,或者表面上积极配合,导致这个死循环还能够不断被打破,而实际上处于强势的采购方在价格上天知道吃了多大亏,因为供应商一定将风险成本打入成本(价格),这可能也算是不形成死循环的代价吧。这是另一个话题,不赘述。那么在内部各部门平等的情况下如何打破这个死循环呢?尽管各个环节都会有办法,但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最应该先着手的应该是采购,办法有很多,而最基本也最有效的办法有两个,一方面要基于对供应商的日常管理,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高度信任,由供应商克服困难提供原材料,另一方面就是要解决供应商的痛点,即资金问题,采购方要尽可能及时给供应商付款,哪怕工程企业自己克服一些困难,也要尽可能保证供应商的资金支付,最怕那种有钱也不给供应商付款的企业,这些企业根本谈不上有供应链管理的意识。只要解开一个扣,死循环就一定能被破除。能够做到这一点,才正是在供应链环境下使采购重要性得以提升的一个方面,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对供应商实施战略管理是非常有效的手段,通过供应商的合作,相当于内部问题外部打破。几十年前国内解决三角债的基本思路便是如此,通过中央投入少部分资金,打破了三角债死循环,最终实现整个经济走上良性发展轨道。顺便说一句,最近国务院一直在要求国企支付民企的欠款,我不敢说所有的国企都是因为有钱不给,但我可以肯定有不少国企真的是有钱也不给,店大欺客,甚至投资别处,或者变着花样故意拖欠,比如大量采用承兑付款,恶劣至极,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国企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甚至失去了多年积累起来的诚信。
另一个例子实际上是个一家企业要面试一个供应链总监的段子。
“总经理:如果我们的企业是一个院子,我把院子交给你管理,这时猪因饲料不好暴跳如雷,狗因为看门太累半夜睡觉,驴因磨坊环境太脏无精打采,你怎么办?
供应链总监:我要给猪换饲料,合理安排狗的工作量,改善驴的磨坊环境,安抚它们,稳其心。
总经理:若是如此,我院危也。你应该告诉它们狼要来了,让猪、狗、驴面向外在危机,停止抱怨与内耗,聚焦发展。”
内部协同固然与企业内部的工作流程、职责划分有关,但任何企业的内部管理也不可能做到每个部门都满意,每个环节都满意,每个人都满意,当需要凝聚内部力量,理顺关系实施内部协同时,树立一个整个供应链共同认同的目标作为外部刺激,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本书中认为,“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一种面向外部的、竞争优势导向的系统管理理念与管理哲学。”与这种认识殊途同归。
第二瓢是关于对不同企业战略下如何选择供应链类型。在书中,作者认为有两种供应链类型,即敏捷性供应链和精益型供应链。仔细学习了作者的观点,感觉对于工程企业或者工程项目来讲,单单套用一种供应链好像不太符合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从我个人理解,敏捷型供应链侧重效率,比如研发型企业或项目,属于所谓的拉式供应链,精益型供应链侧重成本,比如一般的民用商品,属于所谓的推式供应链。但是,除了质量无论哪种供应链的要求都是一致的外,对于工程供应链来讲,一是计划是管理的核心,最理想的情况应该是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实现无缝衔接,达到最高效率,与敏捷型供应链类似,“拉”的力量来源于项目进展的需求,二是工程项目对成本管理的要求也非常高,成本超支就意味着项目的失败,与精益型供应链类似,“推”的力量来源于外部资源的实际可获得性。工程项目的复杂性远远超过生产某一种产品对供应链的依赖程度,所以不太可能用一种供应链型式来套用。但毋庸讳言,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实行多元化战略的大型集团,出于种种原因,总是企图采用一种供应链管理模式来覆盖全部业务,经常闹出削足适履、张冠李戴的笑话,对于在一线从业者来说是一种灾难,更是一种折磨。
第三瓢是关于SCOR(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国际供应链协会开发的供应链运营模型。非常赞同书中作者对SCOR的评价,“SCOR模型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按供应链4.0四个阶段的划分,SCOR是基于供应链2.0(集成供应链)的场景,用集成的方式静态描述了企业供应链的原有结构,在实践中很难真正指导供应链变革落地。对计划、采购、制造、交付、退货五个子流程如何集成,如何依靠流程产生竞争优势,SCOR模型也没有给出确切可行的答案。SCOR模型对标的逻辑也容易被质疑:每家企业所处行业不同、阶段不同、基因不同、面临的市场环境不同,对标真的具有适用性与可信度吗?让篮球新秀去对标姚明,真的现实吗?会不会没学会姚明,反而把自身的优势都丢掉了。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对标第一,学得再好,也不过是老二。”我感觉,SCOR就好像《孙子兵法》,没见过一个连长天天看着《孙子兵法》排兵布阵的,因此,作为一个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者,完全没必要一上来就先研究这么高大上的东西,否则,不说浪费人力物力,有可能将企业供应链管理带到沟里了都还不知道。
第四瓢是关于供应链流程设计。“供应链流程设计,对外部而言是客户价值的实现系统,对内部而言是解决跨部门的协作系统。供应链流程设计,与其对标,不如从企业战略出发,进行适配与重构。”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总能够用简单的话说到我的心坎上,引起我的共鸣,这点是其中之一。一是任何时候都要先有流程,后有组织机构和信息化,用流程决定内部协作系统如何建立。如果颠倒过来,就成了因人设岗,因岗设事,为信息化而信息化,最终结果必定是流程不顺,环节累累,供应链运营效率低下。二是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基因,不要奢望将一个在别的企业运营优良的流程生搬硬套,即所谓对标,拿来就用就一定能够结出硕果。一定要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设计出符合自己企业实际的供应链流程。在此过程中,作者给出了其在外企工作时的宝贵经验,即当面临流程改善时应该避免的消极思想,其中不找借口为最重要。
“抵抗改善的12条借口:
(1)这没有用。
(2)虽然如此,但是我们的情况不同。
(3)作为方案是很好的,不过…
(4)成本不能再降低了!
(5)我们平常也是这样做的!
(6)讨厌按别人的建议做!
(7)降低成本,质量就会下降。
(8)不是已经做得很好了吗?为什么要改?
(9)这样不行!我们之前就做过了!
(10)我们是最了解这件事的!
(11)最近事情太多了,很忙,没有时间……
(12)别人不配合怎么办?”
第五瓢是关于供应链降本。一是原则,“以数据统计和分析为基础、聚焦关键少数、跨部门团队作战、创新、担当。”二是方法,“包括:商务降本、流程降本、技术降本、质量提升降本、能力和资源共建降本。”关于商务降本,要基于对未来市场开发的预测,以及往年所需设备材料(对工程企业)的规格型号数量,制订与供应商的合作策略,比如根据采购数量实施阶梯定价法,或者根据不同的付款方式由外部资源给予一定的让利等;关于流程降本,要通过不断完善流程来提高供应链运营的效率,达到降本目的,这类降本往往是隐性的,不一定能够及时反映在账本中,但降本的效果会出乎意料;关于能力和资源共建降本,对于工程企业来说,与外部资源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会是非常高效的方式。
说实话,我的收获应该远远多于我能够写出的这些感想,用挂一漏万来形容亦不过分,比如书中的很多表格就对我非常有启发,在此不一一列出了。我将在今后的日子里将本书放在案头、床头、手头,随时学习,希望有机会将这些理论和实践能够应用于实际工作中。2019031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