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暑期游学乱象大起底

标签:
韩亚航空坠机暑期游学出国游学杂谈 |
分类: 特别关注 |
http://kxxsh.cn/upload/news/images/2013/7/2013720215832427.jpg
北京游学乱象大起底
韩亚航空坠机的消息引发国人对暑期游学热潮的反思。动辄几万元的团费,游而不学的行程,一掷千金的父母,毫无收获的孩子……费用年年涨,孩子却年年出大事。
游学和旅游的差别究竟有多大?丛生的乱象又掩盖了哪些内幕?本刊记者近日多方走访,为您揭开真相。
媒体:科学新生活周刊 本刊记者:张晨
游学是一堂天价口语课?
7月中旬,王兰馨(化名)将再次踏上异域游学的奢华之旅,去年暑假,她已经在剑桥大学城里体验了一堂“天价口语课”。
说起上一次的经历,兰馨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甩了甩高高翘起的马尾辫,颇为自得地说:“那是我考上重点高中的奖励。”
报名那天,带着名校录取的喜悦和中考后的轻松,兰馨在北京某游学机构留下了自己的信息,母亲高女士则在一旁整理钱包,准备向主办方交纳38000元的报名费。
“确实贵,但为了孩子,我们还是觉得值。”有了去年的经验,高女士和爱人已经在兰馨放假前攒好了此次游学的全部费用。“5万,去哪儿都够了!”
和众多鼓励孩子出国游学的家长一样,高女士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再多一些。“去年英国,今年美国,等高考完了,我打算让她再去趟澳洲。别的孩子能去,我们砸锅卖铁也不能让闺女落下。”
然而,对于高昂的费用,高女士的爱人却不够“洒脱”。“他嫌贵,说一年五六万,还不如全家一块儿出去玩儿一趟。可你说那能一样吗?人家这是游学,你说的那是旅游,两码事儿!”对于丈夫的“舍不得”,高女士一肚子不高兴。
相比父母,兰馨对游学抱有自己的想法。
“其实也不像我妈说的收获那么多。去年在英国,白天和几个外国学生聊聊天,找剑桥大学里的学生聊聊天,我觉得也就能练练口语,其它什么也收获不了。”兰馨坦言,自己的英语能力并不强,在和外国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甚至还存在一些语言障碍。虽然在回国之前已经能够适应日常交流,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此行的收获和意义。“就是花几万块钱,去国外好好玩儿几天,顺便练练口语。”
业内解读
游学是个捞金好噱头
就目前的游学产品而言,普遍与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游相似,之所以会在价格上存在巨大差异,还是主办方追逐暴利的结果。换言之,游学多是以“学”为口号的旅游团,本质上没有差别。
据一位在旅行社从业多年的杨女士透露,如果将一个人均费用2万元的出境游团队改成所谓的游学夏令营,价格可能将提高50%。但实际上的成本增长,可能仅仅是机票价格浮动,吃住等费用不会和普通旅行团有所区别,如果是在对口家庭住宿,费用恐怕比普通旅行团还要低。
游学是一段痛苦回忆?
很多学生向往的出国游学,在14岁的靳远(化名)看来,却是一场挥之不去的噩梦。如今,他依然不敢和身边的大学生有所接触。
那么,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里,3个年轻人正扭打在一起,其中一位瘦小的男生躺在地上,表情十分痛苦。几分钟前,靳远刚刚用手机给一位正在摆出各种怪异姿势的同团女大学生偷偷拍照,但这一举动却被女生的男友发现,横眉立目地走过来,要求他删掉照片。
“赶快删掉!听见没有!”
“不删,凭什么你让我删我就删啊?”
“找抽吧你?”
“就不删……”
啪,一记清脆的耳光打在靳远的脸上,顿时他的左脸便红得像喝过酒一样,并且很快肿了起来。
“你凭什么打我!”靳远一边叫喊着,一边抬腿踹在高他两头的男大学生腿上,手机也由于他使出浑身力气导致身体失衡,掉在地上摔坏了。
这愤怒的一脚,让之前被拍的女生看后很是心疼,她三步并作两步地从一旁跑来,将自己脚下踩着的高跟凉鞋重重地压在靳远的脚面上,而此时的靳远,穿的却是一双普通的沙滩凉鞋……
这一幕发生在去年8月份,北京某培训机构组织的欧洲3周深度游学活动中。当天上午,学生们刚刚从巴黎来到伦敦,开始一段本该浪漫且充满现代气息的英伦之旅。
在一声凄厉的惨叫声里,领队老师一路小跑赶了过来。
看到靳远已经满脸红肿地躺在地上,身旁两个大学生还在不依不饶地叫喊着让他删掉照片,这位老师也有些不知所措。在愣了几秒钟后,老师扶起了靳远。此时,这3个学生已经在一起扭打了足有两三分钟。
如今,靳远一家始终没有拿到该培训机构给付的赔偿,该机构也始终没有就孩子挨打的事情做出道歉,反倒涉事的大学生情侣向靳远的母亲刘女士言明详情,并赔付了一款新手机。
业内解读
随行的只是领队而非老师
由于游学团与旅行团的差别不大,因此不会对混龄的情况进行限制,而且社会培训机构的老师对学生不够熟悉和了解,遇到突发状况时很难及时采取措施,这也是家长们更青睐孩子学校组织的游学活动的原因。
此外,这些组织者都是追逐利益的企业,再加上政府在这一领域的监管空白,所以一旦发生上述情况,他们一定要找遍理由推诿责任。虽然消费者可以通过投诉等途径维权,但手续复杂、受理时间长,往往阻碍了维权的热情,最终使事件不了了之。
游学是一次“苹果”展销会?
“好多同学都在买iphone和iPad,有的还互相借钱买。”在这个即将步入六年级的暑假,王子(化名)一边回忆去年的美国之行,一边向记者介绍着他在国外经历的种种轶事。“男同学平时就聊天、睡觉,只有那天买电子产品的时候特别兴奋,而且还一买就买好多,跟不要钱似的。”
王子家收入不菲,但父亲却向来很看重对儿子的经济教育。“我不在乎花钱多少,但不能让他养成乱花钱的习惯,必须要让孩子明白,钱都是他爸妈一分一分挣出来的,只能花在必要的地方。”
在父亲的教育下,11岁的王子一向看不惯为买玩具一掷千金的同学。然而,就在去年暑假,王子却跟随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到美国参加了一次“这辈子再也不想去”的游学活动。他表示,游学和出国旅游的唯一区别,就是没有家长管着自己花钱。
据王子回忆,一周的游学活动中,只有第一天和最后一天是在美国的小学里度过的,而且各有一个半天用来开欢迎会和欢送会。“真正和外国人在一块儿的时间,加起来都超不过5个小时,什么也学不到。但是在商场里转悠的时间,基本上一天就有两三个小时。”
每天下午,带队老师都会将学生们安排在商业区附近自由活动,然后约定一个时间,在某个地标建筑跟前集合,随后便一头扎进商场血拼。王子表示,每次集合,老师们的两只胳膊上都会挎满购物袋,里面则满满当当地塞着刚刚“抢”来的化妆品、名牌服饰和电子产品。回国头一天,甚至还将学生们带到一家苹果产品销售店门口,并询问孩子们是否打算买些礼物回去。老师的话音未落,几个男生便带头冲进了店里,用中文嚷嚷着要买ipad给自己当礼物。“当时店里的外国人特惊讶,估计从来没见过这个阵势。3个老师就是到国外去买东西的,根本不管我们。有个老师,光ipad就买了5台,最后怕海关不让过,还是让什么都没买的同学当行李带回来的。”
对此,王先生也表示很气愤,“没想到学校会这么搞,完全不把孩子当学生,倒成了帮老师拎包的了。”然而,气愤归气愤,王先生却不敢找学校理论。“毕竟孩子没毕业,你真到学校闹了,最后人家拿你孩子开刀,给你小鞋儿穿,不值当的。”
业内解读
游而不学的背后是“零成本”驱动
“游而不学”已是市场内的普遍现象,其原因主要是旅游活动比学习活动更省钱。在杨女士看来,由于公办学校并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降低成本就成了最大任务。杨女士介绍说,组织者会通过压缩学习交流的时间,或是通过将游览景点安排在免费的地方甚至是刺激孩子消费的商业区,以及减免地接社的导游服务等手段降低成本。
此外,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在安排行程时,组织者往往利用家长希望增长孩子见识的目的,将活动中所有项目的设置原因解释为对异域文化的了解,例如,当家长问及参观当地商业区的原因时,机构就会将体验国外商业的发展水平作为解释。
游学是一场“怡情”豪赌?
在彭飞(化名)的记忆里,游学就是一场肆无忌惮的旅行,“即便豪赌一把也没人管你,甚至还说这是小赌怡情。”
去年夏天,高一的彭飞参加了某英语培训机构组织的游学团来到拉斯维加斯,并在这座“赌城”里花光了自己随身携带的全部积蓄。“虽说第二天就回国了,我还是怕有事儿,向其他同学借了100美金。”他表示,“当初之所以参加这个团,就是看中了能在拉斯维加斯呆一天,毕竟国内体验不到。”
在彭飞眼里,家里能够出资让孩子出国游学的,生活质量普遍比较高。“我们这个团一共30个人,跟我玩儿的比较好的几个,家里都住在别墅区。”正因如此,8天4万元的团费并没有让彭飞的父母有所含糊。“让孩子去玩玩儿嘛,能学到东西更好,学不到就全当旅游了。”彭飞的父亲告诉记者,当他看到行程安排中还包含拉斯维加斯时,心里确实犹豫过,但是看到一旁“小赌怡情”的行程解释,又想到孩子在国内难有这样的体验,随团还有其他家长跟着,便觉得“不会出什么大事儿,试试也无妨”。
然而,回国后的彭飞却始终对“小赌怡情”念念不忘。虽然美国法律明确禁止未成年人赌博,但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却允许孩子们进去参观,彭飞便借机请随行的学生家长帮忙,间接体验了一把豪赌的快感。
在父亲的一再询问下,彭飞才承认:随身携带的5000美元现金,一分不落地全部扔在了赌场里,然而,他此前的说法却是“多半用来吃饭了”。
对此,彭先生非常气愤,“虽说是出去看看,但也不能这么糟践钱啊,而且还赌上瘾了!”
今年暑假,彭飞虽然还想再去“怡情”一次,但囿于高考的压力,加之父母已经对此十分警惕,因而才打消了游学的念头。不过他表示,等高考结束以后,一定要去澳门玩儿几天,把输掉的5000美金赢回来。
业内解读
挣钱才是唯一目的
游学是一种产品,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卖钱,所以,怎样能够更多地赚钱,才是组织者最为关心的。
在行程设计中,无论是以名校为噱头,还是以赌博为诱饵,都是在吸引学生和家长赶快掏钱。甚至一些培训机构还故意制造赌博这类的敏感问题,邀请家长一同参与,一方面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多收几份团费。
http://kxxsh.cn/upload/news/images/2013/7/2013720215935567.jpg
专家观点
张建真
国家留学基金委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修游学事务办公室副主任
游学机构 没有几个是真的
目前,所谓的游学市场主要有两大类型的机构所组成:一类是旅行社,由于游学和旅游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关联,因此凭借自身的特质,这些机构切入游学市场最早。他们的产品多与成人的旅行团相似,只不过在行程中掺入一些名校参观,让孩子们进去转一圈,照个相。另一类机构则是各大培训学校,他们和国外有联系,在国内有生源,个别机构甚至占据了全国出国游学市场的半壁江山。除了上述两类机构,一些文化传播公司、公办学校、类似旅行社的公司等,也都在依靠各自的资源与国外展开合作。
游学市场之所以如此混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管理部门的资质认证和监管。目前,并没有一个政府部门专门对游学市场把关,因而也缺乏一个法律法规层面对游学的定义,最终导致市场参与主体概念模糊,组织者鱼龙混杂,家长孩子则盲目跟风。
此外,随行的带队老师也需要严格的筛选。带队老师不同于一般导游,他们应具备在当地留学甚至生活的经验,并且懂得教育学,能够准确把握孩子的心理,并在整个游学活动中扮演教师的角色,引导孩子从见闻当中学有所获。
然而,就目前国内游学市场的发展状况而言,能被真正称为游学机构的寥寥无几。一方面是缺乏专业的资质认证,另一方面也与这些机构所掌握的资源有关。以跨国文化交流为例,其中可能会涉及驻外大使馆或其他具有政府背景的机构,并且合作费用非常高,这对旅行社或培训机构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一个私人机构通过私人关系可以掌握这些资源,囿于自身规模不大,成团量也不多,导致成本很难降低,最终只能通过压缩食宿和交通等费用来维持利润,这无疑会降低整个行程的质量。
袁家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专家顾问组成员
游学内容里 学习应占七成以上
去年,国外已经针对国际游学推出了10项标准,教育部也曾对国内市场下发过规范性文件,但因为国家准入标准迟迟没有出台,这些规范的执行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在袁家方看来,教育部门必须联合旅游部门,对游学市场做出明确规定和监管,公办学校和社会机构区别对待,标准中一定要量化学习时间所占的比例以及学习的内容、形式,并对盈利机构的利润有所控制。
袁家方认为,游学和旅游的最大差别,就是前者是“一项苦差事”。在很多家长看来,游学的最大亮点就是寓教于乐,让孩子在游玩中学习。但是,所谓的“快乐教育”其实是一种坑害孩子的行为。只有真正走入学校,与外国孩子生活学习在一起,才能体会到国外的学习压力并不比国内轻松的事实。如果孩子只是游山玩水、四处拍照,那就只能留下国外环境好、学习压力小的错误印象,更不可能学到真东西,甚至会耽误孩子的发展。袁家方表示,游学当中适度安排参观游览,对于缓解学生压力是有帮助的,但家长和孩子必须清楚,游学本身并不是一场旅行,不能用玩乐的心态去参与游学活动。只有这种观念确立起来,市场需求才会慢慢将市场供给引向正轨。“家长现在是不知道什么叫游学,一旦知道了,市场肯定会做出反应。”
后一篇:手机伤人该怪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