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教育≠性爱教育
(2012-12-31 12:29:39)
标签:
儿童性教育我从哪里来央视早恋教育育儿 |
分类: 家有儿女 |
“我从哪里来?”“为什么男生站着小便?”
儿童性教育 咱得有一说一
“我从哪里来?”“为什么男生站着小便?”“电视里的叔叔为什么亲阿姨啊”……
在我国,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一直都是个让人头疼的事儿。专家表示,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最重要的是有一说一,千万别回避。
特邀专家
方刚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基地首席专家,中国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科学新生活周刊记者 丁姗姗
孩子问题多 家长直接说
“妈妈,我是怎么生出来的?”
千万别这样:“垃圾箱里捡来的。”“石头缝儿里蹦出来的!”“以后你就知道了!”
专家点评
对于这个问题,还是那句话——孩子问什么答什么。如果孩子只是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应该直接告诉他(她),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如果孩子的问题是“我怎么进到妈妈肚子里的”,那家长就要告诉孩子关于性交的知识了,在讲述中一定要向孩子强调爱、责任、尊严以及自我保护的内容。
有些家长可能会担心那些直白的生理词汇小孩子无法理解,面对这个问题,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就是画画——通过直接的画面,告诉孩子性交是怎么一回事。事实证明,没有接受过相关性交知识的孩子通常更早发生性关系,所以说,对孩子讲这些并不是教唆,而是让他们更全面地获取这方面的知识,今后能够更健康地生活。
“为什么男生站着小便,女生没有小鸡鸡?”
千万别这样:“因为是男的,所以就得站着嘘嘘!”“女孩子得穿裙子,所以没有小鸡鸡。”
专家点评
我们主张让孩子从小就从异性家长身上获得相关的知识,包括让他们跟家长一起洗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自然而然地让孩子了解异性之间身体的差别。
我们会更加偏向于让同性的家长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虽然这也是一种性教育的启蒙,却刻意回避了异性的身体,在孩子的心灵中早早埋下了对异性身体的神秘感和好奇感。
此外,还要提醒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身体性器官讲解时,最好要使用科学的名词术语,避免使用类似“小鸡鸡”的别称。
其实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没有什么难以启齿的,关键是我们要把爱、责任、尊严传递给孩子们。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时,一定要以孩子作为主体,千万不要划定一个僵死的年龄界限来确定性教育的内容,对于传递给孩子的知识,一定要以他的需求为主,在家庭中,父母最简单的做法就是“问什么就答什么”。
比如,很多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会问“我是怎么进到妈妈的肚子里的”,这就牵扯到了对孩子传递“性交”知识的问题,对家长来说,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说假话,要么说真话,而最正确的做法就是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阴茎插入阴道之后射精怀孕,就生出宝宝,这是两个相爱的已婚成年人自愿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再告诉他们,没有长大的人是不能做这些事情的,没有得到对方同意的时候也是不可以的……
性教育应该从出生开始
“爸爸,今天我像电视剧里的叔叔那样和幼儿园的小朋友玩儿亲亲了。”
千万别这样:“下次不许了!”
专家点评
其实孩子对一些成人之间的亲密动作只是好奇地模仿,对此,家长只需要及时纠正并且告诉孩子这些动作是什么人之间才可以做的就可以了。
这个过程中,可以把成年、18岁以后、相爱等词汇传递给孩子,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接受,这个概念其实就像家长告诉小孩子不要摸电门、不要玩儿火是一个道理。
“妈妈,你怎么流血了!”
千万别这样:“你还小,说了也不懂!”
专家点评
家长一定要在孩子青春期之前,就让他们了解到相关的性知识。如果孩子在小时候看到妈妈使用卫生巾,就应该趁机对孩子进行一次性知识的普及,不光是女孩子,男孩子也要明白相关的知识,关键在于家长千万不要把与性有关的知识刻意神秘化、特别化。
有些家长认为过早的性教育会导致孩子早熟,其实在国际上普遍得到共识的观点是,对于孩子的性教育应该从出生那一天开始。
很多人会认为,性教育就是让孩子不要早恋,拒绝性行为,不要堕胎,避免性病、艾滋病,这也是对性教育的一种误读。其实,性教育的真谛就是赋予孩子权利,让孩子有能力决定自己的身体和行为,有能力对自己和他人负责,这也是国际性教育所倡导的理念。
让孩子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包括学会如何与同性和异性进行交往,如何对待他人的亲密关系,如何对待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如何对待不同的家庭模式等等。所以我们说,正确的性教育一定不是教孩子“禁欲”“守贞”的性教育,而是教育孩子人格全面成长、强调能力和责任的性教育。
那些担心孩子早熟的家长,可能已经错误地理解了性教育。在一个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可以影响到孩子对未来亲密关系的感知,甚至影响到今后孩子是否有性别平等意识。
所以,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会他拥有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权,比如哪些身体接触是不愉快的,就要学会拒绝,让他们从与父母亲的日常接触中明白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的参与活动是不同的。
性教育≠性爱教育
发现孩子偷偷上“黄色网站”。
千万别这样:把孩子狠狠骂一顿。
专家点评
如果发现孩子对其感兴趣,家长应该告诉他们,色情品只是成人之间进行调情的娱乐品,并不是性教育的教科书,未成年人最好不要接触、模仿。
“我喜欢我们班的XXX。”
千万别这样:“以后不许跟她来往!”“明天我去找你们老师!”
专家点评
从家长和老师的角度来说,千万不要再谈早恋色变,应该学会尊重孩子的感情,告诉孩子如何更好地处理好学习和感情的关系。外界越是反对与阻碍,就越是让他们无法专心学习,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对付老师和家长,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起到反效果。
每个人美好的感情都是值得尊重的,家长和老师应该做的就是提醒孩子感情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告诉他们哪些是不应该做的,进而更好地帮助他们处理好这份“不成熟的爱情”,从心理到生理健康成长。
发现孩子有同性恋倾向。
千万别这样:强制孩子更改性取向;带着孩子就医,把他当成病人看待。
我们的主张是把同性恋当成异性恋一样看待。对家长来说,发现孩子有同性恋的倾向会比发现异性恋更加难以接受,所以很多家长采取的就是对孩子严加指责,但这种做法恰恰是最伤害孩子的。
性教育中其实也包含对家长的教育,很多人会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病,是可以通过治疗进行改变的,殊不知,外界越是强制干预,对孩子的伤害就最大,家长应该平心静气地进行面对。
性教育其实是整个人格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它除了包括我们常说的生理的性,还有性别、社会性别平等、人的尊严、权利、自我保护、责任、家庭关系等,爱情的建立、亲密关系的发展也都应该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内容,但这恰恰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
中国人口宣教中心发布调查报告显示,有74%的高中生父母没与他们交流过性方面的知识,青少年接受性教育通过学校的占到20%,通过父母的仅占到9%,远远低于通过互联网的49%。
尽管一些学校和家长对学生们的性教育问题已经开始逐步重视起来,但是从整体来看,情况并不是很理想。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在作祟。尤其是很多家长,虽说知道性教育对孩子来说很重要,但是到头来还是不知该如何面对,最终采取的还是红着脸回避。
性教育主要有4种渠道:家庭性教育、同伴性教育、社会性教育以及学校性教育,家庭性教育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在我国这也是最缺失的环节,我们把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工作更多地寄希望于学校方面了。
但是,对于性教育,即便是学校也有很多误区,比如,有人觉得性教育就是单纯的生理教育。
前一篇:谢楠 自导自演拍“太囧”
后一篇:莫小棋 黄海波不是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