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懂急救,没准能逆天;不懂急救,“起死回生”或许只是奢想

(2012-07-10 10:15:46)
标签:

急救

猝死

999急救中心

心肺复苏

icu重症抢救

健康

分类: 健康视野
3岁孩子因一瓣桔子死于母亲怀中,6旬老人因为胳膊刮伤错失性命……每个人都有生命中的“白金10分钟”,如果及时地自救互救,死或许可以避免!
北京市卫生局2007年公布的急诊死亡人数显示:全年死亡62767人,死于家中的占到了49.74%。“急救车到来之前,近一半的患者已经失去了生命。”这是残酷的事实。
 
媒体:《科学新生活周刊》  记者:赵丽娜
 
 
特邀专家 何忠杰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从事危重病急救专业20余年。现任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急危重症中心ICU主任。提出了急救的“白金理论”,从急救时效性角度,阐释了自救互救、现场抢救模式、社会急救链等新概念。
 
特邀专家 田振彪
北京市红十字会999紧急救援中心副院长,多年来从事指挥调度工作,自999成立至今,参加指挥北京市的突发灾害等重大事件。
 
来自急救车上的急救报告——
 
猝死4分钟内,得靠家人帮病人做及时做心肺复苏,否则很可能医生到了人却没了!”
1分钟前,999的急救医生杨智芳接到指令,北京天通苑小区有位老人昏厥在家中。刚刚打开饭盒的还来不及吃上一口,杨智芳便又跳上急救车出发了。 第一时间,杨智芳将电话回拨了过去。“老人多大年纪?是否有既往病史?现在是否有意识?昏厥前有什么症状?……”她有一连串的疑问等待确认,一是为了方便到达后及时展开施救,二是为了通知医院做好相应的接诊准备。但无奈的是,电话一直占线。
作为一名急救医生,杨智芳深知时间对于生死的重要性。“尤其是心脏猝死的病人,必须要在4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错过了,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杨智芳拼命地拨打电话,希望在急救车到达之前,电话指导病人家属尝试做些紧急的救助。然而,电话仍旧打不进去。
第10分钟,电话终于打通了,还没等杨智芳说话,电话那头传来了哭喊声:“你们怎么还没到啊,爷爷不动了,快点啊,我害怕……”杨智芳的心咯噔一下,任凭再怎么询问,对方都答非所问,一味地哭喊着“爷爷,你醒醒啊……”
第13分钟,杨智芳赶到病人家中。然而,一切太迟了,老人已没有生命指征,瞳孔已经放大,现场抢救了半个多小时,都无济于事。
老人的子女陆续赶到了,他们把老人辞世的责任直接赖到了杨智芳头上,“你是怎么抢救的?昨儿还好好的今儿咋就没了呢?”这么多年,杨智芳早就习惯了这种指责和委屈。
午后的北京,室外如同一个大火炉,格外闷热。杨智芳走在太阳底下,心情格外沉重。“对于心脏猝死患者而言,4分钟之内是抢救的最佳时间。如果老人刚倒下时他的家人能及时做做心肺复苏,或许能等到我们来的,但百姓中懂得心肺复苏的人太少太少了!”

“越捅越深,一瓣桔子要了命!”
作为999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医生,杨智芳在这个救死扶伤的“战场”上已工作了六七个年头。干得越久,她越有种力不从心的无奈。
小龙是个仅仅3岁的男孩子,他的父母怎么也没料到,宝贝儿子竟然会因为一瓣桔子而丧命。更可悲的是,当时父母就在跟前。
当杨智芳和急救车赶到小龙家里时,桔子仍旧死死卡在小龙的喉咙内。妈妈还在用手拼命地抠着那瓣桔子,只是死去的小龙没有了一点反应……
看到小龙那张紫青色的脸时,杨智芳有些控制不住了,“这真的是一起不该发生的死亡。如果危险刚刚发生时,妈妈能把孩子倒过来拍拍背,桔子或许能够出来……如果她不用手拼命地抠,桔子瓣不会进入得那么深,不会堵得那么厉害……”
杨智芳见证的死亡里,由“意外”导致的太多太多:
一位老太太吃糖时被噎住了,她的家人拨打急救电话后就站在一旁干等。等急救车赶到时,老太太已经不行了。“如果老太太的家人稍微懂一点急救知识,立即清理喉咙异物,让病人头部前倾并拍打背部。如果心跳、呼吸停止,做一个简单的胸部按压,然后将手伸进喉咙抠一下,说不定就能救回一条命……”
“很多时候,意外是不足以致命的,但病人在身体极度不舒服的情况下,又受到家人紧张神情的暗示,心理负荷增大,加速了病情的恶化,‘意外’便成了必然。”
“忙中出乱,该活的命活不了。”
几个月前的一天,李先生在家中突发心肌梗塞,家人不敢迟疑,立刻抬着他往医院送。颠簸中这位病人脸色越来越紫,呼吸越来越急促,在途中就断了气。“这应该是搬运转送不当引发的猝死,病人发生心肌梗塞时,急于送病人去医院,这是非常危险的。”杨智芳说,“有很多时候,家人或路人在危急时刻的错误急救方法或不当操作,成为加速死亡的直接原因,这是典型的好心办了坏事。”
因此,每次接到急救电话,往病人家中赶的路上,杨智芳一定先打电话叮嘱病人家属:
“千万别给病人挪地儿,在床上或就地躺下。”
“请您观察病人的典型症状,是否嗓子疼?喉部有辛辣感吗?或者牙疼、耳朵疼、后背疼、腰疼等?如果有,这些都是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状。”
“家里有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吗?立刻放在病人舌下让他含服。家中有氧气吗?有的话给病人供上。”
“千万别乱动,不能改变体位,等我们到来……”
即便如此,悲剧还总是重复着。北京市卫生局2007年公布的对急诊死亡人数的统计显示:全年死亡62767人,死于家中或去医院途中的占到了51.11%,其中家中占49.74%、途中占1.64%。这样的数据印证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在急救车到来之前,近一半的急诊患者已经失去了生命。”
“作为一名急救医生,能够争取的时间我肯定会争取。”但对杨智芳而言,能不能跑赢患者的生命,真的不是她能决定的。
 
来自急诊室的急救报告——
“活的机会,并不都掌握在医生手中。”
如果把杨智芳所从事的急救工作列为“前沿”,那么对于何忠杰医生而言,他工作的阵地则是“真刀真枪”的抢救现场。几十年的急救部急救、ICU重症抢救生涯,让他对“起死回生”这个词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
一位老太太,坐公车时手伸向窗外,被过往的公交车刮断了胳膊,因为伤到了动脉,血流如注。公交车上数十人围观,帮助老人联络家属,司机第一时间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急救车第一时间出发……所有的环节似乎都没有错,老人也被“即时”送到医院。
但来得还是太迟了,急救车到达现场时,老人身体里的血已经流得差不多了。老人虽然“活”着送到医院,但已不具备抢救条件,输血已经来不及了,生命指征很微弱……“如果胳膊刚刚刮断时有人按住老人的动脉,哪怕拿衣服‘系’一下,或许老人不会死。”这是医生的一致判断。
“现场几十人,没有一个懂得简单救护知识的,对此我们没理由责备,但一条命就这样去了,我们不内疚吗?”对这样的死,何忠杰心绪难平。
很多患者在夸医生医术高明的时候,经常会提到“起死回生”这个词,但作为医生,何忠杰对它却有着另一番解释:“起死回生,只是一种美好的表述。通过医生的努力能不能将生命挽救回来,那要看病人给不给面子。真正生的机会并不都掌握在医生手中,伤害发生时的自救互救,才是起死回生的通道。而医生,只不过让这个生的机会延续,创造了更趋向生命的道路。”

“如果……他们会是另一番命运。”
“对不起,太迟了……”对何忠杰而言,这是他最不愿意说的一句话,“但急救是有时间的,一旦失去了自救互救的机会,医生也会无能为力。”让何忠杰倍受煎熬的是,很多时候,即使他把患者的生命救活了,但不一定是个好的结局。内疚,与抢救成功的喜悦同在。
吴女士患有高血压,身体不舒服很长一段时间了。一天晚上,贪吃了几块栗子烧肉,忽然人就捂着胸口倒下了,面色苍白直冒冷汗。家人叫了急救车后,9分钟后急救车来了,又过了10分钟送到了医院。医生诊断为急性心梗,导致室颤猝死,送到医院时病人已经没有清醒的意识,“大脑已经受到了损伤,命保住了但可能会成植物人,如果在院外得到有效的急救会好些……”
在304医院的对门小区,一个4岁的小朋友吃葡萄时意外窒息。家长抱着孩子跑到医院,还好医院离其住的地方很近,手术很成功,命总算保住了,但抢救的结果让家长很难接受:小孩子活动正常,但智力因为长时间窒息受到了影响。医生告诉家长,如果在孩子刚刚窒息时立即清理喉咙异物,头部前倾并拍打背部或者把孩子倒过来拍打背部,进行一些到位的尝试,或许只是虚惊一场。
还有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不小心从工地高处坠落,导致颈椎压缩性骨折,但随着手术的深入,抢救结果让何忠杰愈发眉头紧锁。本来这位工人受伤的情况不太严重,出事时手脚还有知觉,但由于工友们手忙脚乱,把他移动到了另一个地方,不正确的搬运方法导致了小伙子全身瘫痪。
同样的悲剧每天都在何忠杰面前发生着……面对那些送来时已失去抢救机会的病例,医生们常常设想,如果现场能做简单的开放气道,清除气道异物,给予手法压迫止血,就可以创造出抢救机会;如果给予脊柱保护,就可避免神经损伤而瘫痪……“作为医生,最大的欣慰是命留住了、病治好了,而我救治的很多病人,命留住了,可遗憾也无法逆转了!”何忠杰说。
“什么是急救?急救就是挽救行将走向静止的生命!就是避免哪些可以避免的死亡!对百姓而言急救就是自救互救,就是延长救治时间窗,为专业抢救创造更大的机会。这是四量拨千斤的技术和艺术。急救的规律就是急救的时效性,抢救的决策是谁在现场谁抢救。”何忠杰越发深刻地意识到,“如果所有人都能学一些自救互救的知识,伤害发生时,老百姓和专业医生同等重要。从伤病之后到专业人员到来之前,那是生命中的‘白金10分钟’,谁抓住了这白金10分钟,谁就抓住了生命的机会。”
在何忠杰的心中,一直设想着这样的一种自救互救场景:
一个心脏病突发者倒在地上,路人看见,而路人又具有一定的急救医学知识,他迅速检查了病人,病人呼吸心跳刚刚停止,于是他立即给予口对口吹气和心脏挤压。由于他不失时机地进行抢救,没有耽识时间,病人成功等到了急救车的到来……
一个外伤致大出血伤员被路人看见,而此路人又具有一定的急救医学知识,他迅速查看了病人,是动脉出血,血如泉涌。他毫不犹豫地掏出了手绢压在出血处的上方,然后把衣服撕成条条,重重地压迫包扎,从而止住了出血,只用了十几分钟将病人送到了医院,病人得救了……
在马路上躺着一个因车祸致背部脊椎骨骨折的伤员,一个行人看见了,而此人又具有一定的急救医学知识,他找来木板或其它硬质材料,招呼数人动作一致平稳地将伤员放上,予以转运,及时送到医院。这种正确的搬运方法使得在转运中已经发生脊椎骨折的局部得以固定而不致损伤脊椎,成功避免了截瘫的发生……
 
更多急救方法,请见:http://kxxsh.cn/news.aspx?id=15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