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唠叨、放宽心、情感沟通胜过口 腹大餐——中高考冲刺 家长别瞎急
(2012-06-05 22:53:59)
标签:
高考大学压力家长孩子育儿 |
分类: 家有儿女 |
提起中高考,奋斗在考试一线的孩子和家长立刻呼吸急促、心脏扑通扑通狂跳不止。临考冲刺,孩子为什么越来越急躁?试题越做错越多?失眠、痛哭成了“集体癔症”?面对压力如山大的中高考,作为家长,我们该为孩子做些什么?
特邀专家
武雅学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医学主治医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高级心理咨询师,学生心理辅导专家。
特邀专家
赵霞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媒体:《科学新生活周刊》 记者:王亚楠
考前心理“病历本”
一般说来,考生面临中、高考压力都会有一些心理问题。轻度的焦虑对考生来说不但没有坏处,反而会让考生更加亢奋,复习更有斗志,所以家长不用担心;中度的心理问题因为在躯体上已经有所表现,处理好了,不会有影响,处理不当则会加重。尤其是有的考生会出现头疼、头晕、胸闷、气短、腹泻、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如果医学检查后确认是没有特定指征的疾病,那很有可能就是心理引起躯体化反应。这时家长不要反应过度带着孩子到医院去检查,这样做会给孩子一种暗示——我身体有病,很有可能把他推向一个更严重的地步;出现重度的症状,家长就要带孩子去专业的精神医院检查。
别跟着瞎着急
正确:一考不能定终生。
错误:我家孩子必须考上XXX!
孩子中、高考特紧张?很大紧张源其实来自家长。
“这个社会没个学历怎么行,上个一般的学校都不管用,还得是好学校、博士毕业。没知识就只能做苦力,一辈子低头做人。所以从孩子上学我们都会跟他念叨,一定要考上好学校,不然根本没前途。”
这段话是典型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内心所想,没准还是每天都给孩子灌输的观念。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超过90%的父母希望孩子将来能读到大专或大专以上,其中希望孩子读到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高达7成。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其中,总是做第一名的有3.4%;前3名的有17.4%;前5名的有17.1%。
如此高的期望和要求,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致使很多孩子承受着沉重的考试压力。
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经历更多,比孩子更了解中、高考对人生的意义,更明白中、高考失败的后果,所以看到孩子不着急、不紧张,他们就无法接受,认为孩子没有进入备考状态。父母心态不正常,把中、高考这件事看得太重,就会不自主地约束、并把这种紧张情绪传达给孩子。这时,无论你如何在语言上“欺骗”孩子,孩子也不会放松。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先摆正心态,把中、高考看成一次普通考试,而不是所谓的“一考定终生”。
不能一味“让”着孩子
正确:多说情绪词缓解压力。
错误:避免谈论有关考试的话题。
“我家孩子现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情绪反常,经常焦虑烦躁、会无缘无故发脾气。不爱吃饭,还经常很晚回家,问他就说在学校复习。现在孩子回家我们都跟老鼠见了猫似的,不敢说话、不敢看电视,什么都顺着他。除了给他送吃的,基本上不敢跟他照面。”
中、高考确实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拐点,一般情况下,人们遇到人生拐点事件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焦虑。在这种高压事件中,考生们都可能出现一点焦虑的情绪,也会出现精神高度紧张、心浮气躁、暴食或厌食,需要大量睡眠或失眠等较严重的躯体反应,除了严重的躯体反应需要咨询心理医生外,家长其实可以通过沟通、与孩子共情,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压力。
家长一定不要“害怕”孩子,一味地“让”着他,也不要不闻不问,这样做只会让他的心理压力更加无处释放。主动跟孩子聊天,多用爱、难受、舒服、紧张、害怕等情绪词,因为情绪词的表达对情绪的释放是非常关键的。有时候就一句“你是不是最近感觉特紧张”,就能让他立刻放松下来,其它的话说再多也徒劳无功。
不过这样沟通的前提是家长和孩子平时沟通、尤其是情感交流非常顺畅,那些家长非常严厉、理性多于感性的家庭,这时候多说情绪词还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以为家长是在审讯他。这时,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心理咨询中心,让心理医生帮助孩子释放压力。
不过分在意模考成绩
正确:私下关注孩子成绩,不要让他发觉。
错误:每次考试都要质问孩子。
“我家妞妞高一高二成绩不太好,可她初中在学校都是第一第二的。到高中后,有更多好学生来竞争,让她吃不消。到高三她自己还是知道努力学习了,但是成绩特别不稳定,有时成绩好,能排到学校前10名,有时又很差,排50多名。每次考完试我想知道她考得怎么样,又怕她成绩不好,让她更紧张。”
中、高考前,孩子们每天一小考、每月一大考,经过各类模考的连番轰炸,有些考生会越来越坚强、越来越坚定,但也有一些考生会心灰意冷。
考试成绩是对考生功课复习是否充分的一个验证,有的家长把模考的成绩跟高考完全等同,考好就会手舞足蹈,跟孩子考上理想大学一样;考不好就非常落寞,开始唠唠叨叨,一个劲儿地问孩子为什么考得不好。
其实任何考试都有不可预测性,可能某次测验的试题是新题型,孩子做题不顺手,结果成绩就会低。但如果父母不了解,片面地关注模考成绩,只会让孩子更加焦虑。这种情绪对孩子的影响越到中、高考前越重,所以考前会有一批学生在老师面前痛哭,这种痛哭蕴藏着极大的委屈和压力。
所以对考前的各类模考,家长要关注的不是每次的成绩和排名,而是低分的原因。跟孩子一起分析答错题的原因,这个过程会积累答题的经验,对中、高考是有帮助的。
切忌不分场合喊“加油”
正确:不同性格孩子区别对待。
错误:天天跟孩子说加油。
“我叫文文,今年就要参加中考了。从初一开始我就住校,每个月回家一天半。说实在的,我还挺享受学校的环境,至少没有爸妈的唠叨。这不,快高考了,爸妈来学校的次数越来越勤了。每次见面妈妈都要嘱咐我:‘文文加油啊,中考快到了,你别紧张,好好复习就行了,一定要加油啊!’每次听到妈妈说加油我都有一点反感。我从上初中哪天没有加过油?哪天不是卯足了劲儿学习?有时候听她讲多了让我加油的话,我都特别不想学习。”
“加油”是表达鼓励、支持的词汇,也常常被我们挂在嘴边。要是在平时,说一句“加油”完全没问题,可是在中、高考面前,孩子非常敏感,家长需要“谨言慎行”,对不同的孩子要说不同的话。
开朗的孩子,会非常期待父母对自己说加油,这种加油他会认为是正面的鼓励,表示父母对自己很有信心;而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平时跟父母沟通较少,这个时候他的压力已经很大了,你给他加油效果反倒不会很好——他会认为是父母不信任他,在中、高考的时候还跟他强调好好学习,会出现逆反心理。
其实除了“加油”之外,可能还有一些孩子比较敏感的词,比如“你会考好的,你一定能行的”,“抓紧时间,关键就在这次考试了,一定要好好把握”。具体情况就需要父母仔细观察孩子的反应,考虑自己是否有意无意地说的一些话、做的一些事情让孩子感到有压力。尤其是沟通不太顺畅的家庭,中、高考时候少跟孩子说加油。
清淡饮食赛过海参、鲍鱼
正确:饮食清淡,以孩子喜欢吃的为主。
错误:猛加营养品,甚至用海参、鱼翅大补。
“孩子每天5点就起床,晚上得12点左右才睡。太辛苦了,用脑这么多,身体不补怎么吃得消啊。高考一个月前我们就给他买补品,听别人说好我们就买。快高考了,吃的也会给他加菜,每顿都是五菜一汤,必须有肉。”
中国家长关心孩子,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让孩子吃好,尤其是考试的时候,家长认为给孩子最好的饮食,就是支持孩子了。
饮食对身体来说确实很重要的,但是一切都不能“过”,大鱼大肉以及所谓的营养品未必适合给考试前的孩子补充营养。
夏季最忌大油的饮食,因为大油的炒菜或炖菜会加重消化器官的负担,大脑在费力运转,消化器官也不消停,孩子不得肠胃疾病也会感觉不舒服。而且每天变着花样准备一桌丰盛的菜肴,也会被孩子认为:“我妈最近怎么这么不正常啊,每顿做这么多菜!”“爸妈这么辛苦,考不好真对不起他们!”会间接给孩子更多压力。
最理性的做法就是尽量准备清淡的、孩子喜欢的饮食,为了表示对孩子的关心,父母可以主动征求孩子在考前最想吃些什么,满足孩子对口味的心理需求。同时要科学合理地补充营养。如维生素C就具有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当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时,身体会大量消耗维生素C,所以考生应大量摄取诸如草莓、洋葱头、菜花、菠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香蕉可以提高脑血清素水平,让人产生快乐的感觉;柠檬能使人精力充沛,提高接受能力……
专家观点:
静观庭前花开花落
人生的路还很长,中、高考只是第一步,考试结果好值得高兴,结果不好也不必愁眉苦脸。人未来的发展有很多未知,有一些孩子因为高考超常发挥,结果在大学期间放任过度,也没有收获知识和学业。所以不要过多去苛求,父母和孩子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活在当下,不后悔最重要。
考生要做的就是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该做的复习、考前准备,使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对自己说“我现在很好”“我能考得不错”“我很聪明,且复习得很充分”等积极肯定的语句。调节考试目标,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更好地接纳自己,对自己的表现多一些宽容。同时保证好自己的生活,少幻想未来的样子,脚踏实地走好现在的路最重要。
考试时,父母尽量不要送孩子去考场,最忌反复唠叨,嘱咐细节。考试间隙也别问“今天发挥得怎么样?考得好不好?有把握没有?题目难不难?”父母不要把中、高考赋予太多异乎寻常的功利性意义,就业再难、社会压力再大,有能力、有本领的人也能够过得很好。父母为孩子提供一个环境,未来的路能飞多高就看他自己了。所以,静观庭前花开花落、笑看天边云卷云舒未尝不是一种豁达。
实习记者 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