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国第一立佛——禹迹山大佛

标签:
四川大佛禹迹山禹迹山大佛旅游 |
分类: 海南、重庆、四川、贵州 |
http://s4/middle/701de2dcx9744643adaf3&690
http://s13/middle/701de2dcx974481f430ec&690
http://s2/middle/701de2dcx97446ca4c9b1&690
http://s16/middle/701de2dcx97447bfca0cf&690
2010年11月15日,我们由碑院中学高校长陪同,参观了号称是中国第一立佛——禹迹山大佛,
遗憾的是:这尊立佛被后人盖了5层高的房子把大佛给罩住了!
http://s15/middle/701de2dcx97447d9d168e&690
18米高的大佛就罩在这栋房子里,远远望去,只能看见房子而看不到大佛!
怪不得这里游人稀少!相关部门是不是应该拆除这栋房子,还大佛一丝威严?
http://s11/middle/701de2dcx97448064e5ba&690
http://s14/middle/701de2dcx97447f70066d&690
http://s11/middle/701de2dcx974482a61a0a&690
http://s10/middle/701de2dcx97447ea92df9&690
http://s1/middle/701de2dcx974481035e20&690
http://s5/middle/701de2dcx9744839ee9d4&690
http://s7/middle/701de2dcx9744879d7176&690
http://s12/middle/701de2dcx7586da81e68b&690
http://s1/middle/701de2dcx7586daa74490&690
http://s8/middle/701de2dcx97448b4cc237&690
http://s3/middle/701de2dcx97448c80a842&690
http://s6/middle/701de2dcx974495bc7105&690
我们的相机未能拍下大佛的整体,只得遗憾的向山下离去。
强烈建议南部县的相关部门尽快拆除这栋房子,从别的角度去考虑如何保护大佛。
http://s2/middle/701de2dcx974556b7f491&690
揭秘四川第一立佛身世
大佛刻凿于何年?人们为什么要刻凿这么大一尊大佛?刻凿这尊大佛需要多长时间……4月21日,笔者带着一连串疑问,走近大佛,试图拂去千年尘埃,揭开它的神秘身世。
民间版本揭秘大佛“生日”
禹迹山大佛高18米,腰宽6.13米,下摆5.2米,足掌宽约1.3米,是四川省十大名佛之一,同时也是四川省第一大石刻立佛。大佛刻凿的确切时间由于没有确凿的记载,因而民间流传着3种版本。一种版本是,明万历进士曹学诠在《蜀中广记·名胜记》第二十四卷中写道:“县(南部县)东南与蓬州(今蓬安)相接三十里为禹迹山,禹治水所经也,有小石泉,凿石为像,层楼覆之,宋绍兴间何汝贤有禹迹山院记”。人们据此推断,北宋时期大佛就已经存在。
另一种版本是,唐天宝年间,北方战乱连年不断,唐玄宗入蜀避难,一大批画匠、雕工、高僧跟随他进驻四川,并带来了四川文化艺术的繁荣。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与繁荣,四川省图腾石佛进入了鼎盛时期。大足石刻、安岳石刻、巴中石刻、广元石刻以及乐山大佛等先后涌现出来。这些石刻佛像的涌现表明,禹迹山大佛“出生”的最佳时机也是那一时期。或者说,禹迹山大佛至少应该是晚唐时期“出生”的。
第三种版本是,唐大历四年,沈荣(成都府犀浦尉的侄子)请人在今南部县盘龙镇回龙山上刻凿了功德记与十五尊佛像,其中佛像的造型和表现手法与禹迹山大佛惊人相似。这说明,刻凿大佛的工匠与刻凿唐代回龙山佛像的工匠应该是同一批人,修建时间应该在唐大历四年左右。
刻凿大佛的发起者是谁呢?这恐怕比大佛的身世还让人难说清。比较容易认可的看法是,它是当地一些佛教信徒发起的,为了完成这一宏伟工程,那些虔诚的信徒通过化缘、募捐等方式到民间筹集资金,然后花钱请来以刻凿佛像为职业的石匠对整个山石进行设计。
对于习惯于使用刀矛的人们来说,要在山石上刻凿一尊巨佛这无疑是一种挑战。比如,镂空圆刻,它既要体现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特点,又要体现山与佛的差异并保证佛像的坚固与稳定。又比如,如何排洪、泄洪,如何保证大佛站立的姿势与传说中的释迦牟尼相似,如何保证悬空情况下完成佛像面部表情的丰富等等。
禹迹山大佛的刻凿需要耗费多少时间,这也是一个未解的谜。我们参照乐山大佛作了简单的推算。乐山大佛高71米,刻凿花费时间是90年,禹迹山大佛高18米,高度虽不及乐山大佛的三分之一,但是难度却因为是立佛,全身比例要求严而不亚于乐山大佛。如果在工匠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刻凿禹迹山大佛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
据《南部县志》记载,北宋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大佛附近的村民为了避免大佛遭受风吹雨淋,同时也为了方便香客跪拜大佛,随山形就地势为大佛量身修建了一座寺庙。南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年至1130年),连年不断的烽火逼近禹迹山,寺庙被大火烧毁,大佛平举与胸齐、托舍利一枚的左手,以及右手均被燃烧下落的梁木砸毁。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至1162年),人们割舍不断与大佛的丝丝情结,重修了寺庙,同时请来木工按照大佛原来的造型为它复制了被毁坏的左、右手。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人们为扩大寺庙规模,修建了五层密檐式的寺庙。清嘉庆年间,白莲教依托大佛自身优势在大佛右侧开凿了40多间石窟作为防御工事。
如果说人为的原因破坏了大佛原有风格的话,那么,来自自然的、难以预料的其它因素给大佛带来的破坏同样是致命的。比如,山中年代久远的一些乔木,其根系特别发达,那些根系一方面破坏着大佛的佛身,另一方面则招来了大量的飞禽,飞禽的粪便与雨水混合在一起加速了佛身的风化与衰减。又比如地质沉降等带来的佛身局部的裂变等等。尽管如此,禹迹山仍经过了重重考验,“修炼”千年幸存下来。
1983年,南部县政府公布禹迹山大佛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保护标志,划定了保护范围。2000年6月,四川省文物局将禹迹山大佛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推荐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