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中班幼儿良好的习惯(学习、生活、行为)
(2011-01-20 11:14:05)
标签:
育儿 |
分类: 作品4-议论 |
(我想主要谈一下家长这方面对孩子的培养的问题。)
关键词:
行为
依然处于前运算阶段和性器期的中班幼儿较之小班,已经能够完成简单的自给自足活动,比如穿衣、吃饭、大小便等,生活也更有规律性,认知能力及口语表达也较小班有很大进步,个性的发展(自主性)也较小班更加突出,但依然以自我为中心。据此对中班幼儿,我觉得可以提出更多的要求,比如社会规则,比如生活、卫生习惯,比如学习习惯,为更好地完成社会化打好基础。
规则制定:中班孩子毕竟还小,很多习惯还没有养成,还只能称其为行为。如果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也比较容易纠正。根据幼儿所处的家庭、学校环境以及幼儿的个性,可以事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规则(标准),并要明确制定这些规则的主要目的(有些是要养成习惯,有些只需要孩子有此意识即可)。家长(最好明确一个主要抚养人)可以先将幼儿现在的生活状况列个表单(可请老师协助),明确孩子现在的习惯、喜欢的方式等,明确哪些是不好的行为,再列一张家长的要求(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提过高要求,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要求包括目标达成的时间,同一时间段的要求最好不要超过5个),并将家长要求跟孩子、老师交换下意见,然后确定下来。家长甚至可以在某个时间段内对孩子仅仅提出1个要求,只要这个要求是你认为必须的,孩子是可以完成的就行。明确要求之后,要明确地把要求告诉孩子,并告诉孩子奖惩规则(与孩子商定,中间可以变化,但一定是孩子喜欢的方式或奖励),家长可以根据情况向老师讲明情况以得到老师的协助。无论是要求、奖惩规则的制定,整个过程最好有孩子、整个家庭成员的参与。
实施、奖励及监督: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家长(主要抚养人)应时刻关注孩子的完成情况,孩子毕竟是孩子,缺少自律,更多的动物的成分,更多的个性和喜好,家长不能硬来,要以孩子喜欢的方式,一个小小的进步就应该马上给予表扬或奖励,实在不行就采取折中的方式,但一定要告诉他这样是错误的,或者可以利用一些小小的恐惧,比如洗手问题,“不洗手手上的小虫子就会爬到小肚子里了,然后在肚子里吃宝宝吃进去的东西,把东西吃完了宝宝就长不大了”。实施过程其实是困难的,会有其他家庭成员不配合的情况出现,只要不配合的不是主要抚养人,家长可以明确告知孩子应该以主要抚养人的话为主,实在不行就减少不配合者的互动机会直至习惯养成(与不配合家庭成员协商不成的话)。也有奖励什么的问题,其实小孩子是很希望得到肯定的(信任),表扬或者小小的贴纸,在同学面前、老师面前表扬等等都可以达到目的,不一定非要很高价值的奖励(高价值的奖励反而会带来其他的问题)。实施过程应该是快乐的,即便是没有进步,家长也应该对小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也可以使用强迫的手段,“不洗手不给吃饭”,但如果效果不好,应该换种方法或采用这种的方式。中班幼儿较之小班最主要的区别是,他能明白什么叫错误。
习惯养成的认定: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倾向,就是说自己不用意识的话就很难控制的某种行为。家长很容易在孩子达到目标后就不再予以关注或减少关注,这样很容易使养成的习惯付之东流,习惯再建是困难而耗时的。但是怎么分辨孩子已经养成习惯呢?当不给孩子表扬、奖励等刺激孩子依然会去那样做的时候,就说明习惯已经养成了。它遵循这样的过程:监督—有代价的奖励—表扬—偶尔不表扬仍会去做—不表扬仍会去做—孩子偶尔不做提醒后做(要分辨是否是习惯没有养成)--反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说一定要这样做—偶尔不让孩子做孩子一定要做。也就是说当你不让他做他却一定要做的时候,就说明习惯已经养成了,但仍要时不时地监督一下。习惯一旦养成将很难改变,除非有重大事件发生给予阻断,所以一定不要让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因为去习惯化是个比培养习惯难上10倍的事情。
总之,习惯化是个自动的过程,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给孩子带来很多好处,比如省事、准确、减少疲劳,比如减少动作操作时意识的注意等等。就现代社会来说,习惯已经成为社会教养的一部分被大家所关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