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客(zhi qie)”一词的来历
(2013-07-18 00:29:55)
标签:
文化 |
分类: 西北庄记事 |
想必凡是运城一带的人操办婚丧大事都听说过“知客(zhi qie)”这个词。所谓“知客”,就是帮助事主操办婚丧大事的人。但这个词语什么来历?知道的人一定不会太多。
今日读河东人氏王雪樵先生所著的《河东方言语词辑考》才知道:原来“知客”本系佛教用语,原指佛寺中主管接待宾客的僧人,称“知客僧”。如唐释怀海《敕修百丈清规》四《两序章》曰:“知客,职典宾客。”《水浒》第六回:“少刻,只见智清禅师出来,知客向前禀到:‘这僧人从五台山来,有真禅师书在此’”今案:知,管也。管事者称为“知事”,管理房族之事者称为“知房”(刘时中《上高监司》):“充饥画饼诚堪笑,印信凭由却是谎,快活了些社长知房。”)。管待客人者故称“知客”,其领头人为“知客头”。知客通语当读zhi
据我所知,“知客”在帮助事主操办婚丧大事中处于绝对崇高的地位。一般要是红事,在定下结婚日子后,事主首先定的就是“知客”,怎么办,半多大规模,多少花费,定下之后,主人只需要把所需要的经费交给“知客”,就不必事必躬亲了。“知客”既是大内总管,又是总调度,端茶,倒水,拾馍,放炮安排人马听他的。这个人一般在村里德高望重,善于言语,说话有分寸,能拿住人。要是白事,自打到身,事主一般就请“知客”,商量怎么办,办多大规模,给什么样的亲戚发讣告,安排调度村民帮忙。“知客”的任务或者“最高境界”就是帮助事主把事情办得圆圆满满,不出差错,有多少钱办多大事,既不浪费也不小气。不论婚丧大事,“知客”都要全程负责操办,其中的礼仪礼节自然是“全活”,什么都懂,遇到不听话的帮忙的,还要胡萝卜加大棒,既不伤和气,还要办了事。看来,遇事请“知客”是大事。当然,事毕后第二天,通常事主还要带上“浑鸡”、“浑鱼”和香烟去“知客”家,名曰:“谢知客”。意思大抵就是事情办圆满,向知客表示谢意,这才叫事情全部办完了。
打我记事起,我们村的“知客”就是一个叫杨典的大叔,后来年轻的和我父亲差不多同岁的杨安庆、李艳荣、赵安宁都当上了“知客”。但是一般“知客”都请和自己对劲的,能为事主着想,不抛洒,不浪费,但是也能办得风风光光的。如果没有知客料理,事主在婚丧大事中往往忙成一锅粥,分身无术,同时有些话也不好说,不可能把事情办圆满,同时也是为自己脱责。要是出现差错,人们也不会太怪主人,知客可以是一个缓冲,就有了回旋余地。
既然老祖辈留下来的就有它的道理。一个地方的风俗往往就是一个地方文化活的化石,当我们回首我们的风俗百相的时候,真的需要怀有一种敬意感去对待他,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既需要继承和发扬,同时好需要我们更好的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