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刚看完刘观德的《我的财富在澳洲》。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出国潮盛行时众多出国打工文学中的一部。书里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异国他乡求学打工的甜酸苦辣,并将所有甘苦归结为一句话:“吃不着苦的苦比吃苦的苦还要苦。”这个一连用了五个苦字的“五苦论”就是所有问题的症结,也是作者直言不讳的出国目的。两个字:赚钱。关于钱的重要性和人性没有必要再多说什么,只是谈谈自己对“五苦论”的看法。刘观德的这个观点是说在国外找不到工作赚不到钱比找到工作辛苦地赚钱更苦。那么,在国内,在当下,在这个现实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鄙人以为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好吃懒做,根本吃不起苦;第二类,想吃苦,有上进心,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三类,条件优良,有别人羡慕的好饭碗,有着吃苦的资本,但因为辛苦而比较痛苦;第四类,条件机会都如同第三类,但吃苦吃得心甘情愿,以苦为乐,苦中作乐,“自讨苦吃”。第一类人是永远理解不了“五苦论”的。能够理解和拥护“五苦论”的也只是第二和第四类人。第四类人应该算得上是真正成功的,这个成功不是指事业上,而是说他(她)在心理上完全战胜了自己,拥有较为健全和平和的心态。而第二类人有成为第四类人的希望,只要他(她)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一定会有云开日出的那一天。那么许多人要问:第四类人为什么这么想不开呢?放着金山银山不去享受,却几十年如一日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就算知道享受也仍然勤劳好似小蜜蜂,耕耘堪比老黄牛。这不是想不开是什么?这使我想起了最近报上连篇累牍报道的李安。李安说《断背山》已为他赚够了三辈子的钱,所以他现在拍电影不是为了钱,拍电影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用他来解释第四类人再恰当不过。其实他们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工作狂。工作狂可能是为生活所迫,工作起来象一部机器,甚至放弃所有生活乐趣。第四类人不是这样。他们不是为工作而工作,不是完全为了养家糊口,而是把工作当作兴趣,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由衷地热爱,所以有慷慨迎接挑战的勇气。他们应该是全面的人,有广泛的爱好,懂得享受生活,富有情趣。他们是心胸广博的人,不乏幽默感,偶尔还有调侃自嘲的好心情。但能够修炼到这个程度背后的艰辛和代价大概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吧。成功一定是要付出代价的,没有输过,没有痛过,如何又能懂得培福、惜福,珍惜、善待已有的一切呢?所以我常对自己说:“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韶华尚未逝去、青春还剩尾巴的时候努力地响应“五苦论”,活得更坚定、更有意义一些才好。
前一篇:我是一只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