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以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总奖牌100的骄人成绩,让国人为之兴奋。2010年亚运会上,中国代表团以199枚金牌,119枚银牌,98枚铜牌,总奖牌数416枚,全居第一惊人的创举,给国人赚足了脸面。2011年深圳大运会,中国代表团以75枚金牌,39枚银牌,31枚铜牌,总奖牌145枚,金牌和奖牌数雄居榜首,75枚金牌还创造了大运会之最,使国人民族自豪感倍增。
在这些大型运动会上的丰硕收获,可谓让人大呼中国是体育强国,中国真的是体育强国吗?金牌之后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又该怎样看待中国惊人的金牌数?金牌之后又给人怎样的尴尬?
金牌一面:来源的单一
在中国这么多金牌之中,绝大多数的金牌是在中国传统优势项目,比如乒乓球、跳水、举重、射击、体操等,即便是这些项目拿了所有的奖牌也赶不上在田径比赛场上的一块金牌,这也是为何刘翔夺冠能引起如此大的影响。因为这些项目的夺奖,只能证明中国在这些项目的王者地位,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意义,因为它失去的比赛的基本意义。
特别是在其他项目,如奖牌数最多的三项目,田径,球类,水上运动,中国却是望成莫及,而且在许多项目中,中国的的选手是专业运动员,而有些参赛国家是的选手是业余运动员,即便是拿了金牌,也不能说明体育的强大。除此之外中国的运动员来源紧缺,即便是国球也是让人担忧,紧紧依靠专业的体校训练,而且训练一个合格的而运动员花费巨大,这些无法从更本上解决运动员缺乏的问题,反而验证着中国金牌之后的尴尬。
运动员的尴尬
近些年来常有新闻报道退役运动员的悲惨遭遇。又有多少人能像李宁一样在商场上为自己留下一片天?又有多少人能像桑兰一样继续学业找到另一条出路?又有多少人能留下来当教练或是体校的老师?这样的人不多,大都的运动员由于长期的封闭训练,毫无其他的技能,加之又面临就业竞争的巨大压力,和家庭压力,生计变成了他们的头等大事。
有些运动员从小就超体能训练,甚至压迫小孩子训练,加之训练过程中留下的旧伤,身体上出了病,便是一场生死的危机,有些运动不得不为生记,卖掉自己的奖牌,以维持生计,特别是那些在体育生涯上没有大的成绩的运动员更是困难。封闭的训练让运动员远离家庭,给家庭特别是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影响。
中国运动员退役后的路何去何从,他们是否会有一个更好的归宿,恐怕令人难以想象。
体育强国背后的尴尬
我们都知道加拿大在国际的体育比赛上并没有拿到许多奖牌,然而他们依旧兴奋,因为在加拿大人看来,体育并不是用来争夺奖牌,来展示国家体育事业的强大,这就好比GDP不再是衡量经济的增长。因为在他们看来体育史强身健体,缓解生活工作中的压力,体育是他们每个人生活的一种习惯。
而在中国确实相反,奖牌数才是证明体育事业的强盛,我们在高呼中国的体育强大,却不不知道,体育的根本,体育发展的目标。体育的根本是让每一个国民都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不是让一部分人拿去争光,就证明国家体育的强大,全民体育的发展才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的体育的强大。
在中国初高中生的体育达标率逐年下降,当刘翔在亚运会上三连冠时,十三亿的人为之欢呼喝彩,然而在这十三亿中,能每周锻炼2个小时的,恐怕不到十三分之一,每一次大型运动会后,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又一次倍增,但在兴奋之后,很多人却是宁愿呆在家里看电视,玩游戏,学生们好不容易有个周末,学校就要求补课,或是家长带孩子去参加补习班,孰不知,“欲文明其精神,必先眼满其体魄”
在中国,你不可能像在加拿大一样,随处可见体育设施,可以随时用这些体育设施锻炼。在中国,你不可能在中国,花大把的时间陪孩子去室外锻炼,或是一家人去附近的小区散步锻炼。在中国,学生不可能以体育成绩的好来认为你是好学生。因为在中国体育基础设施是极其缺乏,即便是有,那也是有资本的人才去的,因为他们的收费让绝大多数人惊讶,而大多数公共体育设施大都是关闭大门,在中国的城市很少的开发商会开辟一块运动场地让人们去锻炼,更不用说是在农村。而且在中国的教育中学习成绩才是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体育课只不过是让同学们休息休息。
当然不得不肯定中国在奖牌数量上取得的骄人的成绩,和中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又不能否人金牌背后的尴尬,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并合理的改正,这样中国的才能做到真正的金牌之国,真正的体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