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书摘

标签:
管理商业 |
导言
如果你能独立思考,同时保持开放的头脑,清醒地寻找并发现最适合你的事情,如果你能鼓起勇气这么做,你将会让自己的生命发挥最大的价值。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应当思考为什么,因为这很可能是你面临的实现自己人生愿望的最大障碍。
第一部分
我的历程
2 跨越门槛
(1967—1979年)
学习冥想对我也有帮助。1968年披头士乐队访问印度,在玛哈瑞诗·玛哈士的静修所学习了“超觉冥想”,我对此很好奇,于是我也开始学习。我很喜欢冥想。在我的一生中,冥想对我帮助很大,因为冥想让我拥有平静的开放思维,让我可以更清晰、更有创造性地思考。
这只是个开始,后来我看到类似的事情不断发生,这让我发现,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情景再现”:以前,几乎所有事情都以符合逻辑的因果关系不断发生过。当然,准确地判断出哪些事情正在重演,并理解背后的因果关系,对于当时的我依然是困难的。尽管回头来看,几乎所有事情都是必然的和符合逻辑的,但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看,就绝不是这么清晰明了了。
3 我的低谷
(1979—1982年)
我走到了一个分岔路口:我是不是应该打起领带在华尔街找一份差事?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但另一方面,我有一个妻子和两个尚且年幼的孩子要养活。我意识到,我正面临着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点之一,而我的选择将对我和家人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在这里需要注意的重要一点是,只有当你能承认甚至接受自身的弱点时,你才能做出对自身有益的改变。
6 回报恩惠
(2011—2015年)
这促使我制作了一段30分钟的视频——“经济机器是如何运行的”,并在2013年发布。除了解释经济运行机制外,它还提供了一个模板,帮助人们评估本国经济状况,并指导他们在危机期间应该怎么做,应该有什么样的预期。这段视频产生的效果远远超出我的预想,8种语言版本的观看人数超过了500万。许多决策者私下告诉我,视频也有助于他们自己对经济的理解、处理与选民的关系,以及找到更好的前进道路。我对此感到很满足。
第二部分
生活原则
1
拥抱现实,应对现实
我发现,卷入快速学习的反馈循环之中是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就像冲浪者热爱冲浪一样,尽管这有时会使你跌倒。不要理解错了,我至今依然害怕跌倒,依然觉得跌倒很痛苦。但我会思考这种痛苦,并明白我将克服这些挫折,而且我学到的东西将主要来自对挫折的反思。[1]
[1]
我确信,自己定期练习了近50年的“超觉冥想”帮助我拥有了这份镇定,而我需要以这种镇定对待我遇到的挑战。
3
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连最聪颖的人通常也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这很令人遗憾。要有效行事,你就绝不能允许“想要自己正确”的需求压倒“找出真相”的需求。如果你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擅长的事情过于自豪,你学到的东西就会变少,决策质量就会变低,也将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如果你跟大多数人一样,那么你就不会明白其他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不善于探求其他人的想法,因为你一心只想着告诉对方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换句话说,你是一个头脑封闭的人,有太多先入之见。头脑封闭的代价极为高昂:当其他人向你展示各种美妙的可能性和可怕的威胁时,你会视而不见;当其他人提出可能是建设性甚至能救命的批评时,你也不能领会。
听听其他人的观点并加以考虑,绝不会削弱你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自由,只会让你在决策时有更宽广的视角。
头脑封闭的人更关心是否被理解,而不是理解其他人。当对方不赞同时,他们通常会认定自己没有被理解,而不是想想是不是自己没有理解对方的观点。
4
理解人与人大不相同
而关注日常任务的人更善于管理没什么变化、按部就班的事务。任务导向的人倾向于参照已经存在的东西,做出渐进的改变。他们不会快速地偏离现状,在突发情况面前更可能措手不及。另一方面,他们通常非常可靠。尽管看起来他们的关注点比宏观思考者狭隘,但他们的角色同样重要。假如我不与善于处理细节的人合作,我肯定出不了这本书,也实现不了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5
学习如何有效决策
先把你的“必做之事”做完,再做你的“想做之事”。区分你的“必做之事”和“想做之事”,不要错误地把任何“想做之事”排到最前面。
生活原则总结
你从哪里获得这些原则并不重要,拥有原则、持之以恒地运用原则、不断改进完善原则才最重要。
可以把进化进程描述为一个实现你愿望的五步流程,包括设定目标,找到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诊断问题,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执行方案要求的各项任务。需要谨记的是,没有人能把每一步都做好,可以依靠其他人的帮助。拥有不同能力的人通力合作,可以创造出最强大的机器来实现目标。
第三部分
工作原则
工作原则概要与列表
作为桥水的掌舵者、创始人,我自然要把它塑造成符合我的价值观和行事原则的公司。我以我自己的方式,与我挑选的人一道追求我渴望的事物,正因如此,我们和桥水一起成长。
为了成就伟大事业,对不应妥协的事情就必须坚持立场、寸步不让。然而,现实中我发现人们总是在妥协,通常是为了避免让他人或自己难堪,这种做法不仅落伍,而且会适得其反。把感觉舒服置于获得成功之前,会对所有人产生不良后果。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动态过程,我已把工作原则分成三个部分:培育良好的文化、择选英才、打造并更新这部机器。这三个部分的开头都有一个重要的原则。阅读它们可以让你较好地了解每一条中的主要概念。
1
相信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
只有让人们知道可以信赖我们所说的每句话,这才是真正的资产。正因如此,我相信,直截了当说明事实几乎总是更好的做法,不管是在你尚未知晓所有问题的答案还是宣布坏消息的时候。正如温斯顿·丘吉尔所说:“给公众以虚假的期望,而期望又很快破灭,这是最糟糕的领导方式。”如果人想学到应对不利局面的本领,就需要面对残酷和不确定的现实——从观察你身边的人如何妥善处理问题,你能学到很多东西。
2
做有意义的工作,发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确保人人都理解公平合理与慷慨大方的区别。有时候,人们错把慷慨大方当作不公平。例如,桥水曾经安排过一趟班车,把住在纽约市的员工接到公司位于康涅狄格州的办公室。对此,有个员工提出:“我们自己开车上下班每个月要花几百美元加油,既然住在纽约的有班车坐,也该给我们报销汽油费。”这种想法的错误之处在于,它把对部分人的慷慨资助当作每个人的应得福利。
5
做决策时要从观点的可信度出发
把大事抓好远比把小事做到极致更为重要。
6
知道如何超越分歧
原则、政策、流程未能明确如何解决争议,这种情形很少见。那时,每个人都有责任指出这件事,以促使相应程序得到澄清和改进。
用对人……
我相信,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客观的自我评价,包括对自身缺点的认识。在一家健康的机构中,应该是员工与其低层次的自我进行竞争,而不是员工与员工相互竞争。你的目标是找到懂得这一点的人,给他们配备能使他们在岗位上施展才华的工具和信息,而不是事无巨细地对他们进行微观管理。如果他们在受训后仍无法胜任,那就辞掉;如果能胜任,就提拔。
8
要用对人,因为用人不当的代价高昂
在挑选准备长期交往的人时,价值观最为重要,能力其次,技能是最后要考虑的。然而多数人犯的错误是,挑人时先看技术和能力,却忽略价值观。
学习成绩还是衡量一个人追求成功的决心,以及坚守志向的意愿和能力的良好标准。
9
持续培训、测试、评估和调配员工
考虑准确度,而非后果。经常出现的是,有人被批评时只纠结于它的后果,而不是想想批评是否准确。这是错的。我之后会讲,把“是什么”与“该怎么办”混为一谈通常会铸成错误的决定。所以要提供明确的反馈,告诉对方你只是想了解情况是否属实,这可以帮助其摸清头脑。考虑该怎么办,则是另一回事。
10
像操作一部机器那样进行管理以实现目标
很重要的一点是,把问题提交上级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一种责任。所有的责任人都将最终面临这样的考验,即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否驾驭。要把自己的忧虑提出来,使得老板知道风险所在,让老板和上级责任人能够就下一步的工作达成共识。如果不能驾驭而又未把责任提交给上级,那才是最大的失败。要确保让员工有积极主动性,要求他们在无法符合预期目标或在截止日期前无法完成时,及时说出来。这种沟通非常重要,能帮助我们就如何解决具体问题以及寻找什么人接手达成共识。
13
改进机器,解决问题
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把心目中高层次的要求扩展为细化的规定和计划。只有在头脑中先设计好蓝图,才可能把具体要求再填充进去。你的任务就是提出这些具体内容,先写下来,以免忘记。
不要让一个机构去适应员工。管理者通常假设机构里的员工是给定的,并努力让机构去适应这些员工,这是个落伍的想法。相反,管理者应该假设机构是最好的,然后确保找到最合适的员工。要根据工作要求来设计工作岗位,而不是基于员工想做什么或者有哪些人可用。你总是可以从外部找到适合特定岗位的最优秀的员工。先要设计出最好的工作流程,然后画出组织架构草图,并设想各部分如何协作,明确每个岗位的人员资格要求。只有在这些事情做好后,才能去招聘适合的人员。
前一篇:《被讨厌的勇气》书摘
后一篇:《可怕的两岁》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