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重庆周其伦
重庆周其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4,324
  • 关注人气:5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刘凡君长篇小说《大山深处》的艺术构建

(2022-05-31 10:03:34)
分类: 文学评论

       宏阔背景下三线人独特情怀的细腻书写

         ——浅谈刘凡君长篇小说《大山深处》的艺术构建

       重庆巴南区作者刘凡君是文学创作呈多元化发展的实力派,最近由他精心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山深处》,以平实真诚的视角,大开大合的铺排,热情洋溢地讴歌了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页,发生在神州大地上那场风云激荡的“大三线”建设的场景,用形象逼真的人物群像刻画和游刃有余的当年情景再现,为今天的读者奉献了一曲献身祖国建设的壮丽凯歌,读来令人感叹唏嘘又拍案称快,作品中的大部分章节所描摹的当年那三线人的历史记录,犹如一幅缓缓铺展开来的厚重时代画卷,让读者从小说那见微知著的艺术游走中,感受到家国情怀的旖旎与人文个性的丰赡,显示出该作者把控宏大时代背景与人物个体命运相映生辉的不俗实力,为当下的文坛奉献了又一种颇具风骨的艺术营造,特别值得我们去倾情关注。

一,将浓墨重彩的书写笔墨,聚焦于跌宕起伏的生活漩涡中

当我们去悉心阅读刘凡君先生已有的作品,不难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他在多年的写作实践中自始至终地把自己的业余文学创作路径,紧密地与亲身经历过的许多生活场域勾连在一起,这样就使得他笔下的故事和人物相当就有了鲜活的源泉,而且作品一经发表,就具有一种相当特别的感人力量。

刘凡君现在的身份已经是重庆市作协和重庆市评协的双料会员,这代表着他的创作积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多年来他辛勤地工作在企业的宣传部门,从1982年放飞文学梦想开始,努力而又艰难地跋涉在文学的崎岖道路上,获得了丰富的创作经验。迄今已先后在国内报刊上发表了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以及评论文章数百篇共计有300万字,还出版了散文集《永远的贺卡》《我在西街等你》,小说集《河西街的夏天》,报告文学集《走向天使之路》《生命之光》等著作,为他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奠定了宽广深厚的根基。这次,作者把深情的目光投注在当年三线建设岁月的如火如荼,用一部《大山深处》的长篇建构来历历呈现那段难以忘怀足的日子,标志着他的文学创作之路走得更加的坚实,且愈发老辣独到。

《大山深处》如此这般地宏阔大气灵动自然,得益于作者刘凡君既是三线工程的亲历者、见证者,同时又是身体力行的建设者,在他多年工作的环境里,他对企业的演变和发展熟悉得如数家珍,尤其是三线人家国情怀的精神质地,都曾经在他的内心深处留下过深刻的印记。那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也对《大山深处》的艺术踅摸有着深刻的影响,作者很用心也很大胆地运用了文学艺术典型化手法,从身边驳杂的生活现实中,提炼出那一代工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可歌可泣和豪迈自信,通过很有艺术张力的人物塑造和情节铺展,结合当年那种特定时代背景下人性的种种表现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反思,将那段已经尘封于历史卷册里的沉重岁月扒拉出来,进行一番理性的淘洗、打量、回眸,为今天的读者品味当年那群人曾经有过的难以释怀和精神高蹈的丰富情感,提供了活色生香的样本,让《大山深处》牢牢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长篇小说《大山深处》以上个世纪60年代中页至90年代初期为表达半径,将当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关乎国家战略的大范围工业迁徙作为叙述脉络,讲述了一个代号为047的大型军工企业,在山高林密的川黔交界处的夹皮沟里安营扎寨的故事。在一个宏阔的保家卫国维度上,自觉将民族的命运与世界政治格局乃至军事较量中的变化史实落脚到艺术的支撑点上,栩栩如生地刻画了钟卫国、王江北、马守成等老一辈的三线军工人,从风华正茂的大学毕业分配开始,就开始了他们非比常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将当年三线人的艰苦创业,以及随后到来的经济改革、企业兼并重组等各种变革元素进行不断的闪回,记录了共和国的建设者们在亲情、友情、爱情相互交织与细微纠葛中,倔强挣扎和激烈冲突的故事,题材宏大厚重,叙事独特深沉,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具有较高的历史认知价值和思想教育意义。

作者刘凡君本人就是三线人中的一员,他对这群人当年的义无反顾抛家舍业,行走于茫茫苍苍的大山深处,在万般艰苦的环境下安居乐业,又在激情挥洒的青春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绚丽的人间奇迹的情怀,时常心有感悟。因此,他笔下的三线人所走出的那一条关涉奋斗、关涉青春、关涉热血的康庄大道,也为我们今天共和国的繁荣昌盛积淀了宝贵的经验,为我们民族今天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

作者把他得益于深思熟虑后的艺术揣摩,通过《大山深处》这样的长篇进行烘托演绎,其中那呼之欲出的人文色彩就显得异常的璀璨,三线人丰厚精神情怀下的生活真实便多了一些信手拈来的意趣。

二,将宏大背景与当下艺术认知紧密结合,在人性幽微处增强小说作品的感染力度

众所周知,当年著名的三线建设项目可谓是波及全国,从1964年毛主席一声令下起,分布在全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便进行了一场以全民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运动。现在的我们在回眸时,可以这样去进行考量,这项运动是毛主席他老人家高瞻远瞩为新中国的发展建设而做出的最为重要的决定,也是当时国民经济建设的宏大手笔,这种来自于中南海层面的高屋建瓴,既是中国经济史上从上到下全民动员的一次声势浩大的工业迁移,同时也是中国在外部环境交恶后的一次具有战略意义保障的举国行动。

有了国家规划的大环境,中央决定建设的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便是将分布于东北地区、沿海地区的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重要生产资源逐步迁入到广袤的西部山区,这样的迁徙就是我们今天从历史的浩繁资料中所能够接触到一个具象而又冷凝的资料标注——“三线建设”。刘凡君的长篇小说《大山深处》所描写的,就是这个大背景下某一个具体企业的人事波澜,这是一种特别不容易的表达,既要保持宏阔背景深广意义上的超拔,同样还要努力做到艺术表达的酣畅,就我们今天所读到的这部小说来看,我觉得作者的处理是比较到位的。

047这是一个序号,也是位于荒凉的渝黔交界处(当年应该称为川黔交界处)的某地某大型兵工企业的代号,如果仅仅只是去研读历史资料,你断然不会对这几个数字有什么联想,文学作品的意义就在于不仅要去梳理史料的来龙去脉,还必须要尽可能让史料里的表达活灵活现,并且赋予这组数字背后的故事生动感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山深处》的文学意义就彰显出来了。

《大山深处》自觉地将作者个性化极强的艺术伸张与国家层面的宏大辉煌结合起来,他在字里行间讲述了普通人实实在在的情感,也在情节的腾挪空间里也不时展露出对三线建设这样恢弘工程的历史意义,既有面上的摧枯拉朽,又有具体而微的个体反思,这样的小说就使得我们今天在阅读时,更加能够感同身受,也更加对当年三线人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多了一种能够身体力行的心灵抵达,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一次情感呼应,也特别地感动人心。

我个人阅读文学作品有一个很个性的习惯,我特别喜欢在一边阅读的同时一边借助各种地图册进行思绪飘飞的联想,我觉得这样对理解作品会大有裨益。我在读《大山深处》时,思绪就常常游走在渝黔交界处的綦江、江津、南川等多地的崇山峻岭间,因为那些地方我或多或少地走过,我常常会去思考那些地方与贵州比邻的地理环境差异和人文历史风情。

从国家层面看,当年国家70%的重工业都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这样的布局用军事经济学的角度去考究,肯定会显得非常脆弱,一旦遇到大的战争,外敌的狂轰滥炸,便会使国家的工业体系很陷入瘫痪。而我国西部广袤的高山大川,不仅人烟稀少,还蕴含着丰富的能源基础,于是四川、重庆乃至大西南的山乡,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多年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平衡发展都做出了极大贡献。我们最近看到的电视剧《人世间》和以前我读到过的成都作家凸凹的小说《大三线》都对这场波澜壮阔的史实进行了很有感人力度的直击与表现,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其中艺术力量的宽广与博大。

《大山深处》也是如此,小说很恣意地将国家层面的宏阔与某山沟某工厂的某个具体的人物联系起来,这样的表达就使得我们再回头去品味047这个符号,就多了一些发自心灵深处的敬佩。我以为,这就是文学本身的力量,这也是小说作者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大山深处》的生动表达,立足于对“三线人”情怀的独特书写

在当年那场耗费巨大、且牵涉面甚广的工业迁徙中,说起数字肯定生硬,而一旦用动人的故事来进行串联、铺陈,凭借着作者在艺术虚构里展开的无尽张力和开阔维度去流连忘返,你就会感受到你与“三线人”的情感有了水乳交融的沟通。《大山深处》既讲述了这些企业的工人们当年在火红年代里一路高歌猛进的伟岸和自豪,也演绎出三线人在随后历史变革下历经的不公和心理落差,时间已然是过去了半个世纪,但他们挣扎的内心,比如会在时代的凤凰涅槃般中走向命运的新高地。这样的主旨书写,为今天的我们去触摸三线人曾经汩汩流淌的热血澎湃,便立马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酣畅。

与我之前所读过的关于“三线建设”的文学作品而言,我个人觉得刘凡君的《大山深处》,所描摹的故事更为具体生动,毕竟他真实地描写了这个庞大的群体在改革浪潮席卷下命运的波折和内心的不甘。

从大的历史看,三线建设在国家规划中的宏观优势毋庸置疑,国家号令下的全民行动,不仅平衡和保障了三线地区的工业布局,还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贫瘠的西部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但是,这样的优势对于我们活生生的每一个具体的个人,那就未必是好事了。当年这些企业大都因为战备原因定点于偏僻山区,交通非常不便,这些元素对三线人的生活状况以及企业后来在转制改革中的遭际,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劣势。这样的劣势具体到每一个“三线建设”个人,那生活中那无处不在的困窘,那为人处事中的洞幽烛微,就变得相当地具体。当然这些犹如尘埃的日常,和国家规划中的宏观比较起来卑微而又渺小,但这样的困惑却非常具体,《大山深处》就是在这些鲜活庸常的缝隙中去寻找到文学表达的独特路径。于是,阅读起来就多了一些灵动,认知说起来,这也才是我们的文学才应该更加关注的地方。

刘凡君的《大山深处》特别用心地在塑造出人物个性上的烟火气息,用了很大的篇幅去刻画人性在大浪淘沙中的嬗变,既深情地讲述了主人公钟卫国、王江北、马守成等人牢记嘱托,不忘初心,秉承前辈军工人优良传统,为企业的发展鞠躬尽瘁;又刻画了像雷光远、李明德等人在利益考验面前狼狈为奸两面三刀甚至唯利是图的卑劣伎俩。两种不同人生信念和不同世界观的人物激烈碰撞过程,使得整个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作者对李嘉敏婚姻破裂,父亲去世,儿子遭遇车祸成为残疾的人生困境的进行了深度描写,更是让作品的后半部分达到了高潮,而改制后的三线企业为保质保量地完成阅兵战车的试制任务,也向新中国70的周年华诞献上了丰厚的贺礼,为三线人的情怀画下一个圆满的句号。

《大山深处》既有“大山”的天高地远浑厚苍茫,又有来自人心“深处”的微妙和波澜,小说对国家号召,青年报国,企业搬迁,改制过程等等若干个横断面入手,鞭辟入里地描写出了三线企业生存的境遇和职工个人情感的跌宕,故事的转圜丰满圆润,也预示着作者文学视野的开阔与自信。细究起来,也还有可以提高的空间,比如三线企业员工与当地农村人的情感勾连,还可以适度增添一些,这样就可以为随后他们的心理落差形成强烈的对比和铺垫;另外,作者叙述文字中还可以再从容一些,给读者留下更多可以去足够想象的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