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文学版丰赡的艺术维度
(2022-03-21 17:32:33)分类: 真情评刊 |
《中国作家》文学版丰赡的艺术维度
在《中国作家》2021年的10期上,破天荒地发表了军旅作家石钟山的《芳华颂》和龙平平的《觉醒年代》两部长篇小说,其舒展的叙事风格和开阔向上的立意令人万分感佩。我特别佩服石钟山的是,他小说里游走的路径非常灵动,时常可以把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描写得有声有色,而且语言也干净凝炼,情节融会贯通,阅读起来常常会让人有一种情不自禁抑或是不忍释手的急迫。我是从他的《激情燃烧的岁月》等系列作品就开始关注这个作者的,随后他的多篇关乎石光荣的戎马生涯,关乎军队大院里的林林总总,关乎普通军人的情感涟漪等等许多作品都曾经引起我的流连忘返,我觉得这是一种特别不容易的内在功力。这次在刊物读到他的最新长篇《芳华颂》便是一例。石钟山笔下着意塑造的那位叫董红梅的普通女兵波澜跌宕的命运走向,时常会叫人思绪飘飞,作品通过对这样一个女兵成长经历的大开大合书写,将战争的残酷,军人的血性乃至军队建设中与时俱进的悄然变革,包括这个铁打的营盘中如流水般来来去去的军人个体,都演绎得生动自然,而且情节的铺设和桥段的运用上非常熨帖,严丝合缝。结尾处由姐妹换肝细节引发的各种人物关系的关连互动,更是有着催人泪下的韵味。
记忆中龙平平的小说我还是第一次阅读到,但他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在前段时间却牢牢地吸引住我的眼球,开创了同类题材电视剧超高的收视记录。这次作者再度将电视剧本用小说张扬细腻的文字作了更为灵动而又广阔的铺展,用语言文字特有的张力去延续渲染着同题影视剧感人的艺术效果,也为文学创作的群体增添了一种崭新的范式。我特别注意到该小说作品里有这样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蔡元培几度恭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的内心活动、还有早期的共产党人在上海活动时,他们家人的精神挣扎等等,小说里的踅摸就远比电视剧的视角宽阔细腻得多,也更加具有独特新颖的感悟,而且作者在叙述文字中,还有了更多更丰沛的烟火气息流露,这就让我们的阅读多了一些舒展与惬意。
本期还重点推出了盛文强的长篇散文《岛屿记》,加上作者的创作谈和评论文章一并呈现也有见血见肉的欣喜。作者着实将岛屿的魂魄进行了精准的拿捏与刻画,为我们、特别是许许多多毕生都生活在内陆的人们增添了不少的见识和乐趣,这也是我读到的最有质地的有关海岛的文字。当然,同期发表的《珊瑚岛》《天堂》《铜锁》等作品也应该值得我们关注。
说到《中国作家》读到的好作品,我还联想到今年8期上范小青的中篇《渐行渐远》和王凯的长篇《塞下曲》,亲和的表达也是我在阅读的时候情不自禁感动连连的缘由。范小青的《渐行渐远》里所描写的老年人精神困厄别有情趣,父亲到了75岁,总认为自己身边人都在骗他,与儿女的关系也开始“渐行渐远”,这样一个可怜又可气的老人,他日常生活中的细波微澜,则灵动地反映出老人内心的诸多不甘和窘迫,具有非常广泛的现实意义。而王凯的《塞下曲》从马小光这位汽车连指导员的视角落笔,拉开了一个位于河西走廊戈壁滩上军事基地的生活帷幕,将当下军人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有苦有乐的多重侧面刻画地惟妙惟肖。我比较喜欢这两位作家的小说作品,其捕捉到位拿捏自然的文字,让我在阅读中受益匪浅。
《中国作家》还在今年7期上发表了梁晓声的近10万字长篇散文《我那些成长的烦恼》,这篇情深义重的底层叙述文本,直面幼年时家庭的贫困生活和成长烦恼,将他与母亲,他与兄妹,他与同学的在那些难忘岁月里的点点滴滴描摹得栩栩如生,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种路数。梁晓声的文字肯定不可多得,引起我更多感动的则是他叙诉往事的勇气,好些段落都能够让走过那个时代的我们有着广泛的共鸣,比如家徒四壁的贫穷,比如全家含辛茹苦的付出仅仅只能糊口的困境,比如年幼时必须自己挣钱交学费的捉襟见肘,再比如人们在生存边缘苦苦挣扎的无奈等等,都是那么地鲜活那么地丰厚那么地宽广,作者那种呼之欲出的家长里短描写更加地迷人,再加上作者对这一题材的精心淘洗和准确拿捏,其笔下的好心的邻居、负责任的老师、友好的同学都如此身临其境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极其普通的人物形象萦绕我脑海挥之不去,可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感染读者的元素,让我不能不对《中国作家》(文学版)的丰赡的艺术维度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