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贴心:亲子关系的美好境界

(2021-03-18 08:28:11)

贴心:亲子关系的美好境界

贴心:亲子关系的美好境界

罗贵雄

 

千事万事,孩子教育是大事;千好万好,孩子成长好才是真的好。孩子教育是千家万户永恒的主题,也是永恒的心结。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多数出自一个有问题的家庭。从某种意义来说,父母的品质决定孩子的未来。公正的父母教会孩子大义凛然,善良的父母亲教会孩子宽容谅解,诚实的父母亲教会孩子光明磊落,感恩的父母亲教会孩子乐于助人,尊严的父母教会孩子坚韧不拔,文化的父母亲教会孩子深刻思考。请不要将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那是家长失职的借口。

、家长要自我反省

当前家长的问题在哪?第一是固执化,坚守一个错误的教子理念,一个受错误理念支配的家长会害已害家。这些人总认为:“我是对的”,其实恰恰错了。教育要我们做的其实并不多,我们在忙的,往往在忙不该做的事。第二是极端化,主要集中为两大极端,一是过分的重视,二是过份的漠视。任何事物陷于过份都是反常。过份重视意味着对孩子的“零信任”,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事事陪着孩子,生怕苦了孩子和累了孩子,很大了还在喂饭,白天接送孩子上学,晚上守着孩子做作业,关注到孩子感到窒息,只有到厕所才有自由。过份的漠视就是对孩子的“零关注”,从来不主动过问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等到孩子沾染了恶习才大惊小怪。无论是过份重视或过份漠视,其症结其实是同一个,就是对孩子渴望与诉求的不了解,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有一位家长,对孩子非常好,孩子送读高中,因为小过失,班主任通知家长到学校,家长气急败坏,准备到学校后,先给儿子臭骂一顿,没想同儿子坐下来沟通了半小后,父子俩抱头痛哭起来,父亲此时才觉得,很多方面不了解孩子,委屈了孩子,很内疚。有一孩子,平时父亲完全不管,这次老师告诉家长成绩很差,回到家中,当父亲拿起板子要打时,孩子说了一句话,感动得父亲眼泪双流。孩子说:“爸,你打我可以,但等我先脱了衣服,因为这是我唯一的一件象样的衣服,别打坏了”。因此,当孩子不令家长满意时,请不要急于归责孩子,家长要反思自我。第三是浮躁化。功利思想、短期效应做怪。其实教育需要一种正确的状态做保证。好状态才能实现好教育。林语堂说:“教育是什么,是我学生叫来,围坐我身边,看我抽雪茄”。这就是薰陶。一些教育家将人们教育孩子与农夫种庄稼做比喻,庄稼出了问题,农夫总是手指自已反思:“我怎么搞的?”而孩子出了问题,人们往往手指的是孩子,指责道:“你怎么搞的”?所以建议家长一定要拿出种庄稼的心态,先要认真反思,到底是家长出了问题,还是孩子出了问题。

那么,我们的孩子,是不是真的有问题呢,不一定,有位哲人说:问题不在问题本身,而在看问题的角度。对于孩子,家长的判断观和评价观非常重要。本来是一个好孩子,不同的判断、暗示和期望,可能导致截然相反的前途。很多家长信奉分数主义,认为成绩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正是分数主义做怪,遏止了多少前进的脚步,打消了多少孩子的自信,扼杀了多少优秀的人才。正是分数主义至上,很多家长要求孩子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将来一定要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学习好的孩子,即使有任性、自私、骄横等缺点也不被在意。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即使有节俭、孝顺、善良等很多优点,也不能获得赞赏,被家庭和社会压抑得抬不起头来,于是利用上网等各种形式叛逆家庭,造成了很多家庭和社会悲剧。家庭压迫往往成为摧毁孩子精神支柱的最后一击.实践证明,这是应试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的不良后果。一些教育专家注重的不是一时的知识,而是长远的思维。再比如,叫孩子听话,这似乎是我国千古不变的教子方法,其实现在看来,也不全对,叫孩子盲目地听家长的话,那意味着叫孩子不要超过家长。其实,除了智商,习惯、性格、心态和意志等情商类的因素,同样重要地决定着孩子的命运,涉及这几方面的表现,再小的问题都是大问题。

可怜天下父母心,做为父母,多么希望孩子有出息,因为只有在孩子身上,才能延续父母的梦想。只有孩子的崛起,才有全家的崛起;只有孩子的辉煌,才有全家的辉煌。那么,怎样做一个好家长呢?我分析了许多有问题的孩子及家庭,也总结了许多优秀的孩子及家庭,我认为,无论是赏识教育观还是成功教育观或是苦难教育观,一个共同点是,是做受孩子欢迎的家长,营造孩子眷恋的家庭。做为家长,到了从“术、法、道”三方面来检讨自已行为的时候了。教育是心灵的感应,是用生命感动生命,用思想点燃思想,用灵魂唤醒灵魂。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曾生母亲就是用咬破手指的方式唤回儿子的。今天,如果我们的孩子真的能感应到这个世上有人很在乎他,那么,他一定不会差。一句话,就是要贴心,就是要实施贴心教育。溺爱不是爱,懂得才是爱;打骂不是爱,知心才是爱!教育是心育,养儿先养心!

二、重构亲子关系

家庭人员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一家人的幸福指数和幸福浓度,也影响着孩子成长的方向和效率。要改变一个人,首先要改变与他的关系,同样,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进与孩子关系。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之后,父母的任务,重点不是提高孩子的智商,而是提高孩子的情商。

1、平等——心的尊重。平等意味着尊重,这是亲子相处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和要求。有一个仆人带孩子到主人家吃饭,这仆人为了不让孩子乱说话,便事先将孩子放到主人的厕所,吃饭时也让他一个人在厕所吃,主人发现后,对在场人说,我现在要去陪一个最尊贵的客人,于是主人也陪小孩在厕所吃饭,让孩子感到了自尊。亲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兄弟姐妹和朋友式的关系。亲密到会让孩子对你不断地变换称谓。除称呼爸妈外,还可直呼其名,或以兄姐相称。当亲子关系融洽到这种情境,那一切问题都好解决。所以千万不要对孩子一本正经,要多和孩子一起欢笑,因为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消除对长辈的敬畏感。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地看待事物。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欢的动画片、一起玩游戏,一起听他爱听的故事。和孩子举行家庭知识抢答赛、家庭晚会、家庭运动会、家庭手工制做比赛等。

2、沟通——心的寻觅。沟通是让各自的思想情感通向对方心灵的温馨道路。多听听孩子的声音,孩子的声音将是世上最美的乐章!每天至少花半个小时和孩子交流,家长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乐事和烦事。要让孩子乐意给你讲心里话,生活中的困难以及家庭大事有时可以和孩子商量商量。拒绝孩子询问“为什么”,就等于剪断了他思维的翅膀,就等于扑灭了他的思想火花。从中庸的理念来看,家庭人员间,异性的沟通更利于孩子的人格健全。鼓励孩子讲故事及其所见所闻,是最兴奋的沟通,也是锻练其表达能力,促进其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最好途径;睡前给孩子讲讲故事,让孩子笑着入睡,是最幸福的沟通,给孩子讲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家长与孩子在鸟语花香的林间小道上边走边互相问答,是最惬意的沟通,是激发孩子思维、增进亲子感情、陶冶孩子情操的最佳时刻,要多问孩子“为什么”、“怎么办”,要鼓励其发散思维,不要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孩子;书面的沟通和电话的沟通是最感人的沟通,有时这种沟通更让孩子印象深刻,所以要讲求沟通方式的多样化。在沟通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沟通是双向的权利。只有父母说,那是说教;只有孩子说,那是敷衍。二是在沟通中一定要注意暗示的作用,积极的暗示会让孩子兴奋,错误的暗示会让孩子失云自信,即暗示有心想事成的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同一个孩子,在外婆家因为经常得表扬,所以表现好,在奶奶家因为经常受批评,所以表现差)。要注意沟通的技巧,比如有个孩子,过去老是恋床,久久地睡,父母见他崇拜孙悟空,现在喊:悟空起床啦,他兴奋地应声爬了起来。三是要注意沟通的分寸,不该经常提醒的就不必常提,否则孩子会“烦”。比如不要常提“作业完成了吗?”、“脸洗了吗?”。父母要懂得“止学”,要会用“减法”去掉不该有的行为,与孩子好好相处。

3、赏识——心的喜悦。有位专家说:要像尊重上帝一亲尊重孩子。赏识强调的是注重捕捉孩子的优点,对孩子多加鼓励,使之产生上进的欲望和情感,并取得成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当有机体出现某一种行为后给予积极的强化,会增加行为的频率。当孩子表现优良时,要家长赏识容易,但当孩子成绩不好时,当孩子成为网迷时,你能以赏识的方式去应对吗?有一位注重赏识的家长,他给女儿出10道题,但只做对一道,家长高兴地说:“你真棒,这么难的题,你竟能做出一道来”。女儿写的作文,也是将好的部分划出红线,让女儿朗读给全家听,全家给予掌声。还有一位家长,当他发现孩子数学考试只打了26分时,他幽默地对孩子说:如果满分是30分,你也只差4分是满分;如果满分是20分,你还做出了附加题6分。俗话说:“孩子是自已的好”,这正是父母欣赏自已孩子的缘故。这是很对的做法。英才是夸奖出来的啊!切记:成就感,兴趣感,是孩子孜孜不倦于某事的动力。要细心观察孩子不自信之处,点燃孩子自信的火花。家长应多用这样的口头禅:“你真棒!你真行!孩子别怕!”家长应忌讳这样的口头禅:“你真笨!你将来肯定没出息!你与邻居家的小朋友比差远了”。切记,我们的孩子从娘肚子出来,起点差不多,之所以后来有区别,就是因为父母的赏识方式不同所致。用“天赋”差来评价孩子,那简直是父母强加给孩子的罪名,是父之过,是母之错!

赏识,首先要从低要求着想,从闪光处着眼;赏识,就是要求人们只看到好的,不去看差的。在这种情况下,好的会强化会蔓延,差的会减弱会消失。要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懂得赏识孩子,让孩子每天有成就感。然而,我们很多家长,关注角度出了问题,因为希望孩子聪明,所以老说孩子愚蠢;因为希望孩子勤奋,所以老说孩子懒惰,因为希望孩子进步,所以老说孩子退步。家长一定少用食指指责,多用拇指夸奖。面对孩子的不及格试卷,你不要生气,还是要心疼同情?给孩子一种正确的心理主导,让生命之花怒放。当然,对孩子的缺点,也不能一味迁就,有时,要严肃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如果做不到严肃,就不要开口。多次无效地指出同一错误,只能巩固这个错误。无论批评还是表扬,都不要太笼统,要给孩子明确的努力方向。

4、游历——心的滋养。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与大自然》指出:“大自然是一本书,是思维的摇篮,它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儿童发现得越多,他们因思维获得的快乐感越大,他们就会感到未知的越多,因而提出越多的问题:这是什么?这是怎么回事?这是什么现象?于是,他们的精神力量就越专注于求知和解疑。对大自然进行思考的水滴就可以汇成浩瀚的思维之河”。多带孩子游历,走进大自然去吧,春天和孩子骑自行车去郊游,夏天和孩子去浅河游泳,秋天则背着铁锅和孩子去野炊,冬天一家在野地上打雪仗、堆雪人、搞摄影。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培养幼儿高雅的审美情趣,注意引导、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在大自然中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是非常有益的。家长一定要有绿色营养意识,处处给孩子以大自然赋予的营养。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跟成功者脚步,跟成功者的脚步,不如高人点悟,高人点悟,不如自觉自悟!特别要强调的是,当孩子14岁以后,要让孩子单独随团旅行一次,每次将在思想胆识上有大进步、大成熟。

5、忧患——心的励炼。陶行知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忧患是最励志的情感体验,是磨砺情商的学校。一个家庭,哪怕穷的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善良、节俭、乐观和整洁的女人在料理,这样的家庭仍是心灵的圣堂与快乐的宫殿。为什么说“哀兵必胜”,就是这个道理。有一位青年钢琴家,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离婚后,他只能与母亲睡某大学的教室。学钢琴是借用别人的钢琴练的,后来得国际奖15项,21岁担任国际比赛评委。一个人的成长,既要看智商(左半脑),又要看情商(右半脑),。在生活中创设一些困境,和孩子一起度过。适当让孩子看到夫妻吵架,让孩子知道家中最严竣的难处。让孩子知道“劳动与所得、权得与义务” 的关系。以免孩子养成好逸恶劳的品格。不要用车接送孩子。惧风和烈日的考验是最好的教育,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一位女作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她的父母双亡,靠奶奶抚养她。当家里没米下锅时,当风雨之夜时,奶奶对她常说的口头禅是:“孩子别怕”。有一年冬天,她出门要去远方,必须要从冰封的河面走过,走到中间时,冰面有些松动,只见奶奶在远方喊:“孩子别怕”,在奶奶的鼓励下,她沉着地走到了彼岸,走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孩子要有“三看”,到贫困山村看一看,到孤儿院看一看、到老人院看一看,让他们从小有责任感。一个孩子从小的责任意识越大,他的出息就越大。责任意识是忧患意识的核心,强化责任能让孩子更快的成熟和坚强起来。要给孩子以挫折教育,让他变得更成熟。挫折和忧患的未来。是坚强与伟大。倒底是该用手写字弹琴还是用脚,造物主没有告诉我们,实事上,两者都有成功事例。到底是聋人正常还是耳聪人正常,也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各有所长。但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忧患,让一切成为可能

6、孝慈——心的回报。这是一生永不枯竭的动力源,这个源泉的丰欠程度决定着孩子最终能奔流多远。《弟子规》开门见山就告诫:“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由此可见孝慈之重要,百善孝为先,百德孝居首。所以古人告诫:老吾老以及他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他人之幼。不要暗示孩子做不良的事,比如,打架一定要打赢、自己的东西不给别的吃、乘车不购票等。吃亏是福!不吃亏哲学会害孩子一生!教会孩子微笑,微笑面对生活的一切,微笑面对人生,经常面带微笑的人一定有好命。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正常交往。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比如乘车要让座位而不是快抢座位。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样孩子才会具备栋梁之材的心胸格局。记住:心态决定一切,相由心生,命由相定!

 

7、文化——心的安放。知识和文化是两码事,知识融化了才成为文化。家庭文化是一个家庭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构建、坚守与传承的为人处事的理念与原则。是一个家庭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家庭前进的一盏灯。家庭文化有以下几类:乐善好施文化、奋发图强文化、尊老爱幼文化、决不吃亏文化、防备他人文化、极端利已文化。在家庭中,母亲一般给孩子情感营养,父亲一般给精神力量。每一个人都是沐浴着家庭文化的影响走入社会开展人生的。我曾在酒席上遇到一个与人争座位的小女孩,就是“不吃亏”家庭文化影响下扭曲了人格。养人养心,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家庭文化(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和薰陶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文化必须去掉糟粕,应是一种孝悌文化、好学文化、乐施文化,家庭文化是一种惠泽千秋万代的精神财富。孩子读书时,家长可以看看报,并要提倡孩子声情并茂地读文学作品,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每半月带孩子进一次书店。要发现和尊重孩子的天赋与爱好,这是智慧的火苗,也是孩子成长的理由和骄傲,更是孩子成才的起点。家庭教育文化中,既有严的成功案例,也有慈的成功案例。那么,我们该做哪种父母呢,没有标准答案,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从小一定要给孩子五件工具:阅读、书写、观察、思考、表达。

文化是一种看不见却一直在默默流淌的东西。母亲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做晚饭,因为最好吃的是母亲做的晚餐,二是贴心的衣服用手洗,因为当手洗的时候,是你向家人传达爱的时候,三是要看孩子顺眼,如果看孩子不顺眼,是自已修养不够。而父亲要永远当母亲的后盾。父亲站着是一座山,坐着是一本书,躺下是一条路。

 8、安慰——心的疗养。你知道孩子的痛苦是什么吗?有八种:是遭受误解的委屈、遭受失败的迷茫、不被理解的孤独、不被尊重的自卑、没有伙伴的寂寞、没有爱好的无聊、强其所为的无奈、强其所难的伤心。自卑感、孤独感、绝望感,是摧毁一个孩子的“三截棍”!而孩子最低级的反抗方式是哭泣,中级反抗是不吃饭,高级反抗是出走。孩子在很多时候,因为受到委屈,因为遭遇失败,因为考试不理想,因为认为某件事丢脸,内心很是孤苦与彷徨,很需要父母的安慰,父母切不可忽视孩子的需求与感受,孩子需要安慰!父母不要吝啬您的爱!所以有位专家说,孩子需要三分教七分等。1997年,有位孩子离开家参加重量级钢琴比赛,母亲千万百计筹资6000元,并说,回来时可能不去接他,孩子表态一定得奖回来,但后来失败了,母亲知道,此时亲人的安慰最重要,她因没钱坐车,走路到机场接儿子,在机场等七个小时,没吃一口饭,没卖一瓶水,但她要象接英雄凯旋一样接儿子到家。儿子下飞机时,不相信母亲会来接他,所以当母亲在机场大厅高声喊他时,不敢相信是母亲的声音,当她确认是母亲时,走到母亲身边,含泪连说了三声“对不起,妈妈!我浪费了您的6000元钱”。但母亲说:“孩子,妈妈不后悔,世上没有常胜将军,你是妈最好的儿子”。 很多时候,孩子在用错误测量我们的胸怀,在用失败窥探我们的素养,在用顽固考验我们的爱心。家长要掌握安慰的技巧与方法,把握好安慰时机。在安慰时,父母要勇于向孩子道歉,要告诉孩儿哭吧哭吧不是罪,让孩子正确对待失败,让孩子重建自信,指导孩子让坏事变成好事,让孩子在不利的事物中找到有利的因素,使孩子在受到安慰与指导后思想境界有一次飞跃,胸怀有一次拓展。委屈教育和挫折教育对陶冶孩子的情操非常有利,有时家长要有意设计这样的情境。安慰,是增进亲子感情的最好时机,也是拨动孩子心弦的最佳时刻。同时,对于婴幼儿,还要经常用肤体接触的方式,给孩子抚慰。


9、习惯——心的守候。父母要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谚语云:种播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道德资本,好习惯犹如一家好银行,一生都可取息。人的行为是从被动到自觉到自发到自动的。自动的状态就是习惯。中国养成教育专家林格认为,以下12种好习惯最重要:有始有终、孝敬长辈、锻炼身体、物归原处、自力更生、耐心听话、说到做到、微笑待人、反思自我、主动学习、讲求整洁、认真写字等。要让孩子从细节做起,并父母带头,以身作则。

10、梦想——心的飞翔。很多人之所以糊里糊涂碌碌无为过一生,原因是什么,是一生没有过梦想,糊涂到连梦都不敢做。梦想就是理想,是人生的指南针,切不可训斥孩子的“梦话”,一定要让孩子对未来有一个规划和设想,建立生涯规划。要鼓励孩子白日做梦,并指导这种理想逐渐明晰,这样孩子会为实现理想而自觉努力,而且也不会感到劳累。高尔基说:理想越高,动力越强。愿我们的孩子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开创一个美好的前程! 

真正彻骨贴心的教育,单靠老师一方是难以做不到的,也不能强其所难,只有家长做得到。因为孩子来自我们体内,流淌着我们的血液,弥漫着我们的气息,遗传着我们的密码,只有我们才能与孩子有真正的心灵感应,只有我们才能听见孩子的脚步从心坎走过的声音!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吧,不要让孩子做心灵的流浪儿。只有我们的孩子强大,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民族就一定也会强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散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