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鉴:从春秋到战国之江南烟雨

(2023-02-25 17:35:39)
标签:

春秋

战国

吴国

越国

楚国

分类: 史海钩沉
题目:史鉴:从春秋到战国之江南烟雨
作者:王伟
书报刊名:《世界军事》2022年十二月上,第9~11页
  如今提到吴越之地(即江南地区),往往给人恬静清雅的感觉。然而,在春秋时期,吴越之地却有着悍勇好斗的民风,这与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楚国颇为神似。春秋时代的吴、越、楚三国,长期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内部大乱斗”状态。这使得“战略平衡”一词,在三国历史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泰伯奔吴
  与楚国相比,吴国和越国的起源似乎更模糊。以吴国为例,据史书记载,它大致建立于公元前12世纪,甚至要早于周朝(公元前11世纪建立)。按《史记》描述,当时周人的首领古公亶父,未遵从嫡长子继承的传统,而是选择少子季历(周文王的父亲)为继承人。然而,在新世子被确立后,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和次子虞仲便遭到放逐,两人带领自己的族人一路南下,最终来到今天江苏无锡一带。
  放逐之地与关中地区截然不同,那里河湖纵横,气候温润,拥有各种“奇异”的特产,以及适宜耕种的土地。更重要的是,当地原住民的文明程度远不及外来的周人,这让流放者轻易征服了当时的各个部族,吴国也由此建立,泰伯继而成为吴国首任君主,被后世称作“吴泰伯”。
  由于吴泰伯没有留下子嗣,因而在其去世后,他的兄弟虞仲便继承了兄长衣钵,成为吴国第二任君主,而这也为吴国的权力传承埋下“兄终弟及”的基因。在虞仲一支传承三代后,季历的子孙们开始对商发动全面战争,商周之变由此展开。武王灭商后,周王室终于想起在江南地区还有一支远亲,于是派使者对吴国国君周章正式敕封。周天子究竟给吴国国君封了什么爵位,虽未见历史记载,但参考同时期楚国和越国的国君都只获得子爵的爵位,以周人的傲慢,吴国也大抵如此。由此,吴国的国家形象才在历史中逐渐清晰起来。
兄终弟及
  事实上,对于“泰伯奔吴”的传说,在学界还有很多不同看法。一些观点认为,这个传说更像是春秋时代吴国的官方宣传策略。至于为何这样做,若参考同时期的楚国,就不难理解了。
  本系列此前的文章中曾提到,楚人长期被诸夏视作蛮夷。为了正名,当楚国开启争霸之路时,楚国官方开始宣称自己的先祖鬻熊曾是周文王的老师,以此来彰显楚人与诸夏系出同源,且出身高贵(详见《史鉴:从春秋到战国之江汉新贵(上)》一文)。对同处“化外之地”的吴越两国而言,其状况与楚国很相似,因而宣传策略也如出一辙。位于今天浙江绍兴的越国,干脆把自己的起源追溯到了更难以验证的夏朝君主少康一脉。更巧的是,到公元前6世纪,吴国君主寿梦和越国君主允常也先后称王,亦如当初的楚武王熊通一样。不仅如此,吴王寿梦晚年时也动起了“废长立幼”的心思,准备立最小的儿子季扎为太子。然而,季扎却不按常理出牌,坚决推辞不受太子位。
  吴王寿梦无奈之下祭出“备用方案”,决定其身后的继承人采用“兄终弟及”的方式传承权力。如此一来,诸公子便会相互制衡。在吴王寿梦离世后,长子诸樊率先继承王位。数年后,诸樊在与楚国交战中命丧战场,由次子馀祭继位。馀祭去世后,三子馀昧继位。又两年后,馀昧去世,传位于其子“僚”。至此,“兄终弟及”传承权力的隐患愈加突显——既然寿梦的三个儿子都做过吴王,那么他们的子嗣在理论上都拥有对王位的继承权。因此,对吴王僚而言,其堂兄弟们始终是他的潜在威胁,为此,他自然想方设法要去消除这些隐患。
  诸樊的长子公子光,因是长子长孙且在与楚国的战争中立有军功,自然成了对吴王僚威胁最大的公子。无论是出于对权力占有的野心,还是为了自保,公子光都必须设法解决掉吴王僚。当此之际,公子光收留了一位来自楚国的流亡者,这个人就是伍子胥。
刺客信条
  公子光收留伍子胥后的故事,可谓广为人知。伍子胥为公子光广揽一批敢于以命相搏的刺客,于是有了“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的故事。公元前515年,通过两次著名的政治刺杀事件,公子光得以上位,即后世历史上的吴王阖闾。
  后世对于伍子胥协助公子光上位一事,争论颇多,其实辩证来看便不难发现其合理性。伍子胥身负灭门之仇,除了才能再无资本可言,其要想借助外力复仇,则处于弱势一方的公子光定是比吴王僚更好的选择,毕竟只有弱势方才会格外珍惜身边的稀缺“资源”。而从公子光的角度看,首先,他怀璧其罪。无论他怎么做,都难逃被吴王僚列入“死亡清单”的命运。其次,他居于弱势,无论是高烈度的军事政变,还是相对和平的朝堂逼宫,他都没有胜算,要想获得一线生机,唯一的方案就是刺杀吴王僚。再从吴王僚的角度看,他是强势方,虽一时半晌不会动公子光,但若其安全感失衡,必然会起杀心,只不过其位高权重会做得更冠冕堂皇而已。
  权力传承的风暴过后,新一轮的博弈已在路上。公元前512年,吴国局势稍稳后,吴王阖闾便开始发动对楚国的战争,并在豫章大败楚军。一方面,这是吴王阖闾兑现当初对伍子胥的承诺;另一方面,也是巩固自身权力的需要。毕竟,吴王阖闾属于非正常继位,为此,他必须用一场战场的胜利来证明自己。公元前506年,吴军再次对楚国用兵,最终攻破楚国国都,伍子胥将楚平王掘坟鞭尸,终于报了当初的灭门之仇。然而,这场吴楚之战所关联的已远不止吴楚两国。
战略均衡
  通过时间线的梳理不难发现,楚武王熊通称王的时间比吴越两国要早一个多世纪。换言之,楚国在崛起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吴国都不得不以“卫星国”的身份臣服于楚国。
  然而,随着楚国不断向北扩张,其不可避免要以挑战者的身份直面当时诸夏的超级大国——晋。晋楚之间围绕中原霸权的争夺,持续了数代人的时间,而这段时间吴国的国力持续增长。与此同时,晋国开始刻意扶持吴国对抗楚国,迫使楚国长期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吴国最终能重创楚国,很大程度是拜域外大国对战略平衡考量所赐,也正基于此,吴国也失去了一举吞并楚国的机会。
  按史书记载,吴军虽攻破楚国国都,但最终还是不得不退出楚国。这一方面是因为遭到了楚地军民的拼死抵抗,另一方面是因为申包胥从秦国引来援军,即著名的“申包胥啼秦庭”的典故。其实,从战略均衡角度看,秦国干预吴楚之战,有其大用意。自秦穆公后,秦晋同盟彻底破裂,晋国随之成为秦最主要的敌人。站在秦国的角度,自然要极力保住楚国,才能有效牵制住宿敌晋国。
  此外,吴国当时人口规模较小,想一口吞掉体量庞大的楚国,其实是个难以完成的任务。毕竟,当时的战争已从贵族间的大规模决斗变成国家间的对决,这种情况下,兵员数量就成为决战决胜至关重要的筹码。
  当阖闾之子夫差在击败越国后,并未吞并越国,而是让其成为吴国的臣属国,这并非是被勾践所说服。更深层的原因是,夫差有更大的征服野心,因而不可能把有限的兵力用在对越国的彻底征服及长期占领上。正是这个与人口规模极不相称的野心,才导致吴国顾此失彼,被人口更少的越国一举突袭成功。长江流域三个主要大国中,故事最多的当数吴国,它也是第一个宣告退出历史舞台的。而越王勾践在完成吞吴“壮举”后,出人意料地将当初吴国吞并他国的土地,又尽数退还给各个“苦主”。基于此,越国的所谓“称霸”,仅仅是象征性地会盟了诸侯,并未如吴、楚那般大举北上。正是勾践这个出人意料的举动,才让越国步入了更加风云激荡的战国时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