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终结希腊“黄金时代”的内战是因为“修昔底德陷阱”?

2023-01-07 20:01:41
标签: 雅典 斯巴达 伯罗奔尼撒 陷阱 希腊

本期主创

策划:邓玲玲

脚本:邓玲玲

编绘:朱   彦

原创漫画 欢迎分享

编后语  

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雅典人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写到: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对雅典来说,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就是这样一个时代,从繁华盛世的巅峰,跌入衰落败亡的深渊。

在此之前的希波战争,实行民主制改革后的雅典崛起,为保家卫国捍卫自由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一跃成为地中海地区的海上第一强国,随后进入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文荟萃的黄金五十年。但是,雅典的强大,也是建立在对奴隶与附属城邦的压迫奴役之上。

雅典发展海军的第一桶金是境内的银矿。希波战争后期,雅典因为表现突出,逐渐成为希腊城邦的海军老大,为了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四处征兵搜刮资金。成立提洛同盟后,那些不想出兵的城邦只好出钱,雅典利用这笔资金大力造船、招募水手,海军力量无可匹敌。于是同盟的城邦更加不敢反抗,逐渐沦为附庸城邦,每年向雅典缴纳“保护费”。

小亚的城邦先前是向波斯交钱,现在则是向雅典进贡,这种不平等不自由的状况,让许多城邦心怀不满,矛盾日益积累。而寡头制的传统霸主斯巴达,兵力主要用于镇压内部奴隶,封闭内向不怎么对外扩张,旗下的城邦互不臣属,相对平等自由,反而在道德天平上占据上风。

但是,雅典人觉得这一切,是源于他们的勇敢、担当和牺牲精神,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并从此走上了帝国争霸之路。公民们习惯了殖民扩张,习惯了战争冒险,只看见战争带来的利益,看不见繁华背后的苦难,以及潜藏的巨大风险。这些改变了雅典的命运,也左右了雅典人的命运和人生,无论平民或者精英。

战争伊始,公民踊跃投票赞同,但是当斯巴达频繁扫荡阿提卡半岛,农民们涌入卫城,城市拥挤不堪生活不便,抱怨与日俱增。进入第二年,雅典爆发大规模瘟疫,前后因病丧生的人数近半。民众将怨气撒在了主战的将军伯里克利身上。

伯里克利为人公正廉洁、坚毅冷静,是个坚定的民主派。他完善了民主机制,制定了公务员薪酬制,让无产平民可以安心参政不用担心生计问题。他连续十余年当选首席将军,执政的时代正是雅典的极盛时代,被称为“伯里克利时代”。不久之前,他在阵亡将士墓前发表了一篇葬礼演说,称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为雅典的制度自豪。演说金句频出,比如: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我们热爱美的事物但不至于奢侈,热爱智慧但不至于柔弱。我们把财富当作可以适当利用的东西,而不是当作可以夸耀的东西。”

“真正勇敢的人无疑应属于那些最清醒地认识人生的灾患和幸福而又勇往直前,在危难面前从不退缩的人。”(两千多年后,罗曼·罗兰说出了一句熟悉的相似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面目并且还能够热爱它。)

……

葬礼演说成为西方的一种传统,1863年林肯在葛底斯堡公墓发表的演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伯里克利召集公民大会进行演说,试图平复民众的情绪,恢复他们的信心,但还是被愤怒的民众解职并罚以重金。不久,他又被推选出来主持大局,但很快就精疲力竭染疫而亡。他的几个儿子也死了,其中一个特别招他喜欢。他把花环放到儿子头旁,泪如雨下。当他奄奄一息时,朋友们围坐病榻追忆他的丰功伟绩,他突然睁眼:

“有一件我引以为豪的事情,被你们忽略了。”

“哪件事啊?阁下。”

“没有一个雅典人对伯里克利的哀悼是出于装模作样,因为我不曾治死过一位雅典居民。”

离世对他也许是一种幸运,如果活到公元前404年,看到他主持修建的“长城”被迫拆毁,他如此热爱的雅典屈辱投降,公民丧生大半,会更加痛不欲生吧。

伯里克利去世后,雅典的将军分裂为主战派和主和派,两位核心人物都战死沙场。主和派代表尼基阿斯,是在西西里岛被俘后处死。西西里远征的5万将士,基本团灭。

战争期间,雅典的内讧一直不断,一位叫阿尔基比阿德斯的青年将军,在即将出征时,被政敌攻击图谋推翻民主制。

阿尔基比阿德斯是雅典城的一位高富帅,是当时知名的美男子,诗人称颂他的颜值曰:其人如玉树临风,年华则春荣秋茂。他英俊、聪明、优秀、自负、爱出风头、野心勃勃。纨绔子弟的爱好,弹琴、赛车、养斑鸠,样样来得,曾经在奥运会上夺得三项大奖。

这位美男智商高口才极好,眼高于顶只佩服苏格拉底,当他与青年们围坐在丑陋的苏格拉底膝前,专注地听其演讲,雅典人都看呆了。他俩还曾一起扛过枪,互相救过命,只有苏格拉底的规劝还能勉强听得进去。他极力鼓动西西里远征,并且在之前打过几次胜仗。

然而,幸运之神不会一直眷顾于他。刚刚踏上西西里岛,他就被召回国受审。考虑到审判结果凶多吉少,他转而投降斯巴达,并献上了计策——一边支援叙拉古城邦,一边攻击雅典本土。这个计策让雅典受到致命打击,成为整个战争的转折点。

阿尔基比阿德斯在斯巴达参军,改变了生活方式,剪掉卷发,穿上粗布衣服,吃黑面包,喝黑粥,住简陋的房子,赢得了斯巴达人的喜爱。他勾引了国王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孩子,然后跑到小亚细亚寻求波斯的庇护。他在波斯恢复了从前在雅典的奢侈生活,唱歌打猎、吃喝玩乐,考虑到斯巴达国王对他的彻骨仇恨,他又倒向了雅典,帮助雅典夺取了拜占庭。

雅典人已经后悔当年的判决,热烈欢迎他回国,返还了他的财产,为他带上金冠,授予将军职位。可是他未能力挽狂澜改变战争结局,一次战败后被雅典人罢免,又跑到了对岸的小亚。在这里,波斯人收到斯巴达国王的密令,杀掉了他,终年46岁。

苏格拉底在战争中幸免于难,然而战后第五年,他被诉渎神和误导青年,被判处死刑。控告他的是一个民主派青年,作为阿尔基比阿德斯的老师,他被怀疑支持寡头派,算得上这场战争的间接受难者。

战争结束了,雅典人的伤痛却远未结束。

参考资料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希罗多德《历史》、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李筠《西方史纲》、诺曼·戴维斯《欧洲史》、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