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创
策划:邓玲玲
脚本:谢玩玩
编绘:朱 彦
官方微博:@铲史官漫画
编后语
后世提起萧齐,关注点几乎都是宗室杀戮;尤其齐明帝萧鸾对兄弟子侄的屠杀,一直被认为是萧齐灭亡的主要原因。但一个王朝的灭亡,必然由多种原因所导致,系于一人之身,未免有些片面。
何况纵观魏晋南北朝近400年历史,宗室杀戮,贯穿始终,所以也许我们需要先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时代,会发生那么多兄弟阋墙、骨肉相残的事?然后才是,为什么萧齐一代的杀戮,丧心病狂显得尤为突出?
这一切都要追溯到东汉末年。中央宦官、外戚当政,地方豪强势力渐增,王权式微,以至于江山颠覆。按理说,曹魏建国之后(220年),应该重用宗室力量,但有西汉的七国之乱在先,曹操恐怕旧事重演,便效仿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举措,削弱宗室诸王势力,不许他们亲百姓、干政事;互相往来,也有严格要求。曹丕即位后,遵循此法,却没想到宗室力量太弱,被司马氏夺了江山。司马氏有鉴于曹魏之误,便加强了宗室藩王的势力,赋予他们行政权、军事权等地方治理权。然而晋惠帝年间,因惠帝痴傻,宗室们有权又有钱,便纷纷觊觎起皇位来,爆发了八王之乱。
就南方而言,永嘉南渡后,因为需要依靠士族,东晋王室一直处于弱势。即便执政士族屡屡变换,但王室与之“共天下”的窘境,却是怎样都无法避免。直到东晋后期,孝武帝想靠寒人压制士族,可惜英年早逝,终究未成。
经由这样的历史背景可以看出,从曹魏立国(220年)到东晋孝武帝去世(396年),近200年时间,几乎都是中央和地方、皇室和宗室之间爆发冲突,且形成了恶性循环。不信宗室,会被外姓夺取天下;相信宗室,会被宗室夺取天下——归根结底,深层原因其实不在地方豪强,也不在于宗室藩王,而是皇权不行,中央难有凝聚力。而皇权不行,中央难有凝聚力的原因,部分在于东汉末年政治动荡,但更根本的原因,则是儒家信仰的崩塌。
东汉儒学的表现形式是名教,不仅在理论上要求人们必须遵守道德规范,还把这些道德规范当做选拔官员的标准。按当时说法,名教是老天爷的旨意,用名教道德标准选出来的人,就是好官,就是顺应天意。但把道德理念与谋求仕进联系起来,显然会变成一个虚伪的悖论。道德教化,到最后成了摧毁道德良心的工具,久而久之,自然遭人厌弃。所以汉末时,人们纷纷反对名教的虚伪,开始追求自然、简单、真诚。嵇康提倡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便是在这种时代基础上,意欲突破礼教对人性的束缚,达到随心自在的状态,而不是偏激片面地全盘否定礼教。
像嵇康这样理性思考名教与自然关系的人并不多。当时很多人都一面倒地反对儒家思想,甚至通过袒胸露乳、喝酒纵乐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礼法的弃绝。此风气形成后,“弃绝礼法”成了人们获得名声的另一种手段。越是不在乎礼法,行为出格,越能受到别人的称赞,儒家提倡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已不再被人重视。更何况,此时战乱频频,执政者连接变换,人们难免“忠君之念已亡,保家之念弥切”了。而曹魏末年,高贵乡公曹髦被臣子刺死一事,震惊朝野,更是让绝大多数人摒弃“忠君”思想,以自己的利益为先了。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不忠”已是这个时代深埋在人们内心的种子,只要一点火种,就能燎原,所以无论中央朝廷选择什么方式,信任地方、信任宗室与否,同样的叛变,始终都会上演,形成恶性循环。
不过,刘宋是寒人立国,情况和之前稍有不同,或者某种程度上,局势更加复杂。寒人虽有军权,文化素养不高,治国过程中阻碍比较大,需要倚仗声望高于自己的士族。可士族执政,贯穿整个东晋,也不是刘宋一朝的君主愿意看到的。权衡之下,他们依然选择了相信宗室,让宗室出镇;而另一方面,为免宗室反叛,刘宋制定了“典签”制度,把宗室的日常生活纳于监视之下。这样局限的自由,必然会激发宗室的叛逆之心,所以刘宋后期,中央与宗室的矛盾激化,以至亡国。
萧齐虽然有心改变这样的局面,但兰陵萧氏也是寒门小姓,在士人中无法得到全面的、真正的认同与支持;且跟随萧道成起兵的雍州豪强,势力也不容小觑。在这种情况下,和刘宋一样选择宗室,并配以典签制度,与其说是中央选择后的结果,不如说中央只有这一个选择。因为仅有一个选择,所以地方宗室和中央之间爆发矛盾,不过早晚的事。
雪上加霜的是,萧齐从立国之初,就面临着党争。前有太子萧赜和豫章王萧嶷,后有竟陵王萧子良、西昌侯萧鸾。萧赜、萧嶷兄弟之争,以萧嶷失败为告终,但他败后,与萧赜表面上兄友弟恭,后续没有造成更大风波。萧子良和萧鸾的情况则不同。萧鸾是旁支宗室,虽然因才干出众得到辅政机会,后来更是依靠寒人势力一举登基,毕竟名不正言不顺。何况萧子良致力于文化建设,支持他的世家大族,不在少数。这些都是让萧鸾担心受怕的因素。与其担心自己也被篡位,甚至可能落得个尸骨无存,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萧鸾选择大开杀戒,屠尽高、武子孙,终究导致宗室、地方为保性命,发兵反抗,萧齐灭亡。
不可否认的是,萧齐灭亡,必然有“人”的因素。譬如萧鸾对别人的猜忌、残忍好杀的扭曲心态,都是决定他对宗室斩草除根、引发叛乱的重要因素。但如果我们退后一步,把萧鸾这种行为放在魏晋南北朝那个大时代,会发现“中央不信”、“地方不忠”的情况存在已久,并非只在萧齐一代。何况当时士族与寒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利益冲突,所以无论谁执政,执政能力有多强,都会面临这样动辄起兵的困难局面。这也是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时间,政权割据,各自为政,战乱不断的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
萧子显《南齐书》,李延寿《南史》,姚察、姚思廉《梁书》、司马光《资治通鉴》、黄节《黄节诗学诗律讲义》、宝乐尔《从张敬儿看南朝宋齐寒人武将的兴衰》、黄莺《<西曲歌>所见南朝荆襄社会风貌研究》等。
魏晋南北朝|南朝齐:对宗室赶尽杀绝,把自己送上绝路
本期主创
策划:邓玲玲
脚本:谢玩玩
编绘:朱 彦
官方微博:@铲史官漫画
编后语
后世提起萧齐,关注点几乎都是宗室杀戮;尤其齐明帝萧鸾对兄弟子侄的屠杀,一直被认为是萧齐灭亡的主要原因。但一个王朝的灭亡,必然由多种原因所导致,系于一人之身,未免有些片面。
何况纵观魏晋南北朝近400年历史,宗室杀戮,贯穿始终,所以也许我们需要先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时代,会发生那么多兄弟阋墙、骨肉相残的事?然后才是,为什么萧齐一代的杀戮,丧心病狂显得尤为突出?
这一切都要追溯到东汉末年。中央宦官、外戚当政,地方豪强势力渐增,王权式微,以至于江山颠覆。按理说,曹魏建国之后(220年),应该重用宗室力量,但有西汉的七国之乱在先,曹操恐怕旧事重演,便效仿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举措,削弱宗室诸王势力,不许他们亲百姓、干政事;互相往来,也有严格要求。曹丕即位后,遵循此法,却没想到宗室力量太弱,被司马氏夺了江山。司马氏有鉴于曹魏之误,便加强了宗室藩王的势力,赋予他们行政权、军事权等地方治理权。然而晋惠帝年间,因惠帝痴傻,宗室们有权又有钱,便纷纷觊觎起皇位来,爆发了八王之乱。
就南方而言,永嘉南渡后,因为需要依靠士族,东晋王室一直处于弱势。即便执政士族屡屡变换,但王室与之“共天下”的窘境,却是怎样都无法避免。直到东晋后期,孝武帝想靠寒人压制士族,可惜英年早逝,终究未成。
经由这样的历史背景可以看出,从曹魏立国(220年)到东晋孝武帝去世(396年),近200年时间,几乎都是中央和地方、皇室和宗室之间爆发冲突,且形成了恶性循环。不信宗室,会被外姓夺取天下;相信宗室,会被宗室夺取天下——归根结底,深层原因其实不在地方豪强,也不在于宗室藩王,而是皇权不行,中央难有凝聚力。而皇权不行,中央难有凝聚力的原因,部分在于东汉末年政治动荡,但更根本的原因,则是儒家信仰的崩塌。
东汉儒学的表现形式是名教,不仅在理论上要求人们必须遵守道德规范,还把这些道德规范当做选拔官员的标准。按当时说法,名教是老天爷的旨意,用名教道德标准选出来的人,就是好官,就是顺应天意。但把道德理念与谋求仕进联系起来,显然会变成一个虚伪的悖论。道德教化,到最后成了摧毁道德良心的工具,久而久之,自然遭人厌弃。所以汉末时,人们纷纷反对名教的虚伪,开始追求自然、简单、真诚。嵇康提倡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便是在这种时代基础上,意欲突破礼教对人性的束缚,达到随心自在的状态,而不是偏激片面地全盘否定礼教。
像嵇康这样理性思考名教与自然关系的人并不多。当时很多人都一面倒地反对儒家思想,甚至通过袒胸露乳、喝酒纵乐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礼法的弃绝。此风气形成后,“弃绝礼法”成了人们获得名声的另一种手段。越是不在乎礼法,行为出格,越能受到别人的称赞,儒家提倡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已不再被人重视。更何况,此时战乱频频,执政者连接变换,人们难免“忠君之念已亡,保家之念弥切”了。而曹魏末年,高贵乡公曹髦被臣子刺死一事,震惊朝野,更是让绝大多数人摒弃“忠君”思想,以自己的利益为先了。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不忠”已是这个时代深埋在人们内心的种子,只要一点火种,就能燎原,所以无论中央朝廷选择什么方式,信任地方、信任宗室与否,同样的叛变,始终都会上演,形成恶性循环。
不过,刘宋是寒人立国,情况和之前稍有不同,或者某种程度上,局势更加复杂。寒人虽有军权,文化素养不高,治国过程中阻碍比较大,需要倚仗声望高于自己的士族。可士族执政,贯穿整个东晋,也不是刘宋一朝的君主愿意看到的。权衡之下,他们依然选择了相信宗室,让宗室出镇;而另一方面,为免宗室反叛,刘宋制定了“典签”制度,把宗室的日常生活纳于监视之下。这样局限的自由,必然会激发宗室的叛逆之心,所以刘宋后期,中央与宗室的矛盾激化,以至亡国。
萧齐虽然有心改变这样的局面,但兰陵萧氏也是寒门小姓,在士人中无法得到全面的、真正的认同与支持;且跟随萧道成起兵的雍州豪强,势力也不容小觑。在这种情况下,和刘宋一样选择宗室,并配以典签制度,与其说是中央选择后的结果,不如说中央只有这一个选择。因为仅有一个选择,所以地方宗室和中央之间爆发矛盾,不过早晚的事。
雪上加霜的是,萧齐从立国之初,就面临着党争。前有太子萧赜和豫章王萧嶷,后有竟陵王萧子良、西昌侯萧鸾。萧赜、萧嶷兄弟之争,以萧嶷失败为告终,但他败后,与萧赜表面上兄友弟恭,后续没有造成更大风波。萧子良和萧鸾的情况则不同。萧鸾是旁支宗室,虽然因才干出众得到辅政机会,后来更是依靠寒人势力一举登基,毕竟名不正言不顺。何况萧子良致力于文化建设,支持他的世家大族,不在少数。这些都是让萧鸾担心受怕的因素。与其担心自己也被篡位,甚至可能落得个尸骨无存,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萧鸾选择大开杀戒,屠尽高、武子孙,终究导致宗室、地方为保性命,发兵反抗,萧齐灭亡。
不可否认的是,萧齐灭亡,必然有“人”的因素。譬如萧鸾对别人的猜忌、残忍好杀的扭曲心态,都是决定他对宗室斩草除根、引发叛乱的重要因素。但如果我们退后一步,把萧鸾这种行为放在魏晋南北朝那个大时代,会发现“中央不信”、“地方不忠”的情况存在已久,并非只在萧齐一代。何况当时士族与寒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利益冲突,所以无论谁执政,执政能力有多强,都会面临这样动辄起兵的困难局面。这也是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时间,政权割据,各自为政,战乱不断的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
萧子显《南齐书》,李延寿《南史》,姚察、姚思廉《梁书》、司马光《资治通鉴》、黄节《黄节诗学诗律讲义》、宝乐尔《从张敬儿看南朝宋齐寒人武将的兴衰》、黄莺《<西曲歌>所见南朝荆襄社会风貌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