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差异性

(2020-03-18 00:04:22)
标签:

明朝

清朝

海禁

闭关

锁国

分类: 备课资源

【论文出处】《中学教学参考》2012年第3358-59

【论文作者】江苏睢宁高级中学南校(221200)黄丽琼

【摘要概述】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节中介绍了明清时期有关闭关自守的政策。可是细看下来,无论是人教版的教材还是人民版的教材,对这一部分的介绍都很模糊,显得模棱两可。如人民版中“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明王朝执行的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一直延续到清朝鸦片战争之前。”这就给许多的教师和学生带来了诸多疑问,误以为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是一个概念,可以等同。笔者认为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有较大的差别,那么这两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名词的出处、禁止的地域、针对的对象和内容上都有较大差异性。

【关键词】名词的出处、禁止的地域、针对的对象和内容上

【精彩摘录】

一、从名词的出处来看
“海禁”这个词应是后人根据史书记载有关禁止民间商人出海贸易的政策归纳出的词。“闭关”一词出自我国古代文献,《易经》与《战国策》将其解释为“闭塞关门”。“锁国”一词应为舶来品,在介绍古代中国的文献中并未有这个词的出现,在介绍日本幕府统治时期的对外政策出现该词。新编《辞海》认为,锁国政策是“日本江户幕府禁止对外交通的贸易和政策”。根据我国介绍闭关政策中提到的闭关政策是“清朝限制中外交往的政策”。可见闭关政策和锁国政策的含义是一样的,其与海禁政策不同。
二、从禁止的地域上看
海禁只是禁止中国人与外国人在沿海的往来,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中外往来的地域就不止海疆,应还有内陆的疆界口岸。明朝在海禁时代还是有对外活动,只不过这些对外活动都是在官方认可下进行的。在清王朝实行海禁政策抵制沿海的抗清势力与内地呼应之时,清政府也有对外贸易。如清政府的西北部贸易对象由蒙古为俄国,贸易的内容不再只是传统的马匹和兽皮,涉及贵重金属金、银、铜、锡以及俄国的工业产品布料等。海禁只是禁止海疆这个范围。闭关锁国政策之下限制地域是非常严格的。清朝乾隆二十二年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自此这种闭关局面直到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才得以改变。
三、从针对的对象和内容上看
海禁政策主要是防止中国人私下与外国人通商,对外国人来华只要在政府的规定范围内是允许的。乾隆帝时颁行了闭关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以后又实行商行制度,即广州十三行,以进行对外贸易的垄断。海禁政策只是严格限制国人的对外贸易,对于外来文化还是没有过多的限制,从而才会出现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局面。在对象上明朝的海禁只是针对倭寇,清初的海禁只是针对以郑氏为首的沿海抗清势力,故海禁政策重在限制国人的对外活动,属于积极防内;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是针对外国人来华所从事的一切行动的限制政策,属于消极防外。
百度百科上对这两个词的解释也不同:“海禁”解释为“中国古代政府为了整顿沿海治安,清理走私,保障社会安定起见,采取的一种禁阻民间人士非经过官方许可私自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又称洋禁”;“闭关锁国”政策解释为“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
综上所述,以前许多人认为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可以等同这一观念是错误的。这两个政策虽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我国封建统治者为巩固统治的对外政策,根源都是我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下得以实施的结果,都对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甚至于可以说闭关锁国政策是对海禁政策的进一步发展和延续,但是这两个政策无论从禁止的地域、对象还是内容上都是有着显著区别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