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王安忆的《民工刘建华》
(2011-05-09 22:39:06)
标签:
杂谈 |
文本解读——王安忆的《民工刘建华》
文/胡婷婷
我们知道,王安忆并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她来自南京,生长在上海,期间到安徽插过队,后来又回到上海生活。正因为她特殊的经历,因此,她对于这种像刘建华一样生活在庞大的现代化城市的“都市边缘人”有着更为独特的看法。
我们所说的这种群体,农民工,他们是从农村来大城市谋生的农民,。然而,他们又不再是农民,因为他们已经脱离了厚实的土地。他们来到城市谋生,从事着保洁、建筑、服务、苦力等等各种地位低微的行业。这种群体随着经济贫富差距悬殊而愈发庞大,像文本中刘建华说的那样“问起他们最初是如何来到上海的,便牵扯出舅舅、叔公、伯父、一串亲戚。总之,是一带二,二带三地带出来的。现在,又轮到刘建华带人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只能从事着靠出卖劳力而获得微不足道的收入。
他们有着农民的朴实又明显的沾染着城市人的精明。他们是城市与乡村的矛盾结合体,因为一方面,他们离开了乡土在外谋生,不属于地道的农民。同时,就像文本中说的那样“在乡下,他们大约都可算上人尖了……乡下已经盖起了楼,三层……”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原初的农民已大不一样。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
其中,这里参杂着复杂的原因。既是他们自身的原因,由于没有受过良好的知识文化熏陶,他们无法脱离农民本身所特有的世俗。在思想上,作为城市中的非主流人物,他们往往把眼光投注在平常生活的琐事中去,只能算是平凡的小人物(在文本中一处特别提到“忘记说了,刘建华是江苏海门人,与上海话略有些接近,所以,他言语中就不时露几个上海单词,显示出一种地域的优势”可以体现);在地位上,由于他们工作的卑微,他们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经济上他们更是没有话语权。因此,他们常是过着被孤立于城市边缘的生活,加之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他们如同在大海中漂浮着的扁舟,飘渺得只能自救。另一原因则要追究到了城市人对他们的态度。直到现在,作为城市人,大家仍对农民工有着深厚的偏见,认为他们邋遢、不礼貌、少教养、或者干些不文明的事儿……
文本中的刘建华是一个来到上海打拼的农民工。文本通过生活细节的描绘和强烈的人物冲突表现了他精明、能干、文明的性格特点。在文本开篇,叙述者“我”便用“尖刻”来形容刘建华;而文本末尾,作者也设置了一个“欧亨利式”结尾,以直白的语言对“尖刻”一词做出了诠释。文本全文都是以限制型内视角来叙述故事的,以第一人称“我”的所见所闻来发表对刘建华的个人看法。在充分拉近与读者距离后又为读者细细地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同时,看似闲笔的“老黄”的几段描述都是为了凸显刘建华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而设的。
作者用一个城市人“我”的角度向我们展现一个活灵活现的农民工刘建华的形象。从他的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到他工作的卖力“他们干活的时候,称得上是热火朝天。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声乐……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等处,我们看见“我”对刘建华是有着一份尊敬和赞美的。正是朴实的劳动者,通过实实在在的勤劳工作才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和赞美,而这份赞美是与他们的身份地位无关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这样的农民工是有着一份敬意的。
我们在这样的一种大流中,早已应该给予像刘建华这样朴实勤劳的农民工的认可,我们更应该关注这样的群体。当然,要克服这些长期有着等级优越观念的思想,是我们每个城市人、边缘人都要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