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栖居

标签:
教育健康情感旅游时尚 |
分类: 原创 |
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
从前,一个小村子里住着一些村民,世世代代过着平静而安逸的田园生活。村子旁边树林里面有很多鸟,每天早晨都会叽叽喳喳叫一阵,然后出去觅食。一天,村里一个年轻人在树林打了几只鸟回来,烤熟吃掉了。他逢人就说:“雀儿肉真是鲜美啊!"于是越来越多的村民都去打鸟,再后来,村民觉得打鸟太麻烦,就把树一棵棵砍倒去掏鸟窝。终于,树木砍伐光了,鸟儿也没有了。
不知什么时候,天边飘来一大片乌云,遮天蔽日,越来越近,村民仔细一看,天哪!是不计其数的蝗虫!凡是蝗虫所到之处,所有植物的叶子都被啃光了,包括村里的田地里的庄稼。村民们拼命的驱赶、扑打蝗虫,可是蝗虫太多,根本打不完、赶不走。终于,吃光了所有的植物之后,蝗虫飞到其他地方了,而村民们看看田里庄稼的光杆杆欲哭无泪……原来,村边的树林就是鸟儿们的家,而鸟儿们就是各种害虫的天敌,每天鸟儿们出去觅食,吃掉了大量的害虫,使得害虫不会数量过多,白然的保护着村民们庄稼的安全,构成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当林木被砍光、鸟儿消失的时候,害虫成批繁殖,终于泛滥成灾。村民由于自己的无知和贪婪,没有珍惜自然界的备种生命,终于摧毁了自己恬静而安宁的生活。此后,他们又该如何面对随之而来的饥荒呢?
其实人是自然之子,在合宜的自然界环境中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一条永远的规定。所以,有一个好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永远是生命最根本的需要,是人类幸福的永恒前提。这个道理丝毫也不复杂,但常常被我们忘记了。
从个人来说,我们要亲近自然,亲近土地。人类的技术日新月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也使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反正我自己并不觉得我们比古人幸福。李白当年“一生好入名山游”,走了许多崎岖的路,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我们现在乘飞机往返景区,乘缆车上山下山,倒是便捷了,但看到、感受到的东西可有李白的万分之一?苏东坡当年夜游承天寺,对朋友感叹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我们现在更少这样的闲人,而最可悲的是,从前无处不有的明月和竹柏也已经成了稀罕之物,我们比苏东坡幸福吗?
在自然环境中,对于人类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大气、水、土地。可是现在,我们看到,这三个因素都遭到了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水资源枯竭,土地和森林大面积消失,这些问题都非常严重。我们是否应该认真地反省一下我们现在的发展方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批判现代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他称之为技术的方式,就是把自然万物都看作能源。相反的方式,他称之为诗意的方式,就是承认自然万物都有自身的存在、自身的价值、自身的权利,人类应该尊重。现在我们也经常引用海德格尔的名言“诗意地栖居”,可是这句话从我们口中说出来几乎成了一个讽刺。在破坏性的开发热潮中,我们眼中已经没有自然界,只看见资源、能源,只想着用它们赚钱,结果也就真的没有自然界了,我们周围的自然已经面目全非了。为了开发而破坏自然,这真正是本末倒置,是在毁掉我们生命的根本。 现在讲低碳,有的人就说低碳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前几年经济危机,强调的也是怎么样保住高增长。我就想不通,为什么一定要高增长?高增长就是幸福吗?发展慢一点有什么关系?你真正比较起来,到底高增长重要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和谐重要?所以我觉得,我们的确要好好反省,对于人类的幸福,对于我们民族的幸福,到底是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
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会在环境中,就造就了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