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可以认真

(2012-10-15 07:43:38)
标签:

日本

科学和技术

犹太人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奖

文化

分类: 原创

 

有一种思潮,认为日本不怎么样;有一种观点,认为勿须借鉴日本;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瞄准美国。

我们的核心不是如何获得荣誉,而是人们如何做出对国家、对人民有意义的重要工作。拿科学研究来做例子,是因为它相对清晰比较容易达成共识。

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是:日本仍遥遥领先中国;日本有非常值得中国学习的优点;日本的顶尖大学是世界的顶尖大学,我们的大学不仅远离美国的哈佛、耶鲁和英国的剑桥、牛津,也长期落后于日本的京都和东京大学。

今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是日本首次获得生命科学的诺贝尔奖。但是,日本在生命科学方面,已经做出多个值得获奖的工作,包括已故的蛋白激酶C(PKC)发现者西塚泰美和分子神经生物学先驱绍正作,以及健在的竹市雅俊。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奖给了2007年解GPCR结构的美国科学家,而日本的Yoshiaki Kimura早在1997年就解出了细菌的视杆蛋白是同类工作,大体结构相似,如果化学奖委员会水平稍微再严谨一点、工作稍微再认真一点就会让他们3人而不是如今的两人共享今年的化学奖。

历史上,日本在生物医学方面有过多个突出的成就,如志贺洁早在1897年就发现导致痢疾的志贺氏菌(也称痢疾杆菌),对人类有贡献。

迄今,19位日本人获诺贝尔奖,其中17次基于日本本土的工作,16次是自然科学奖。

在中国本土科学奖还是0的情况下,中国科学界为社会不良风气所污染而急功近利、为单位和个人局部小利益一盘散沙,增加的经费大量浪费,让人痛心疾首!

至少,日本的科学界值得我们学习。

甲午海战失败后,中国的仁人志士赴日留学,我们今天应该更有学习日本和日本人长处的气度。

我们做好科研需要智商和认真。

智商高的人认真少一些,可能有时也能做出杰出工作。但即使在外界认为需要脑力的科学和技术方面,其实,依靠严谨、认真和坚持也能做出重要工作。当然,单靠认真的人群做出非常突出工作的比例较低,需要较多的人认真工作才能产生少量非常突出的工作。也正因为如此,普通人靠认真而做到诺贝尔奖水平的工作,也就表明这个国家有很多人在认真做科学技术,反映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不仅发达、而且普遍。日本前几年有位非常技术型的科学家获诺贝尔化学奖,最近有不是非常聪明的科学家获生理或医学奖,正是因为日本科技的普遍状况。诚然,正如我国早期享誉国际的陈省身和李政道等,日本早期物理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许不只靠认真,而且很有创见。但就我所知的生命科学研究,日本科学家的主要特点是认真、执着。常常是思想已经有人提出、方法有人建立,日本科学家做的更多、更努力、更认真。

我们可以学习日本人的认真。

当然我们希望发现和提高创造性,恨不得中国人都是天才。不过,迄今为止,中国人作为人群到底有多聪明不是很确定的事情,而我们需要努力改善教育体系,不继续压抑有原创性的学生,让有创造性的学生脱颖而出。不过,要发现、培养和支持创造性,谈何容易,需要多方面长期的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认真却是可以很快做到的,无需改变遗传、也无需全面改变环境,每个单位、每个人,如果愿意,多半可以做到。而且事实上,我国近代史上生命科学的几个重要工作,认真都是其重要成分、甚至最重要成分,从袁隆平1964年到1974年成功研制杂交水稻、张亭栋1973年发现砒霜治疗白血病、屠呦呦和523计划的合作者发现青蒿素、到1987年王振义发现全反型维甲酸治疗白血病。他们不仅认真、坚持,而且条件都不如今天。他们的成就,说明我们中国如果很多人都认真工作,可以做出对中国、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科学和技术工作。

我们可以加强认真严谨的良好习惯。

我们很多人从自然科学发展史的角度知道:犹太人有创意;英国人很聪明;德国人很深刻;美国人有闯劲;日本人很认真。

中国人以前为外界认为的特征,恐怕我们都不愿意继续;但并不很清楚,中国人以后的面貌特征是什么?

当然,一个足够大的国家什么人都有,以上一般印象来源于对总体估计(和偏见),犹太人有创造性的人比较多,美国人雄心勃勃的人比较多,而这样的人在其他族群和国家也都有,中国也有,只是不清楚是否比例高到犹太人、美国人的地步。

有才华、有环境,我们自然应该推崇创造性;一般的人,我们都可以认真工作,在科学和技术方面,也可能在其他各行各业。

如果一个大如日本的国家依靠认真就能做到国富民强,也许,在我们尚不清楚中国人创造性高度和深度的时候,先做到认真和执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