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觅趣读几页书,坚持三周形成习惯!
(2012-05-26 06:56:21)
标签:
《夏洛的网》吹牛大王历险记《小王子》书痴柳林风声杂谈 |
分类: 原创 |
一个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终生受益。这条名言可以适宜一切良好习惯的评价。但最好的习惯,莫过于一个人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
因为无论是丰富心灵,开拓视野,还是启迪智慧,获得人生经验,都需要书籍的滋养。所以说,人的一生,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人一辈子如果无师无友,那就不可以无书。因为,书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朋友,我们的伴侣……心灵的知音。关于书的比喻,不胜枚举,而且这不仅仅是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而是无数位人类精英们的公共认识和经验聚合的结晶。正如馒头要一口、一口地吃,井需要一下、一下地挖一样,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样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就像涓涓的溪流,需要我们慢慢地培养。要达到书虫,书痴那种境界,那实在是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书呆子,书虫,书痴是读书的三种境界。记忆犹新,就是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读了第一本厚书,于是开始疯狂地迷恋上了阅读。走路,上厕所,去田野里干活,吃饭,睡觉,无不和书相伴,所以我被人起了个绰号:书呆子。书呆子,乃是指一个人读书痴迷的样子,有点发呆。当一个人集中在书本的世界中,若是有人喊自己,总是茫然和发呆的样子,别人说了几遍,自己才能从书中跳出来。书虫,那就像蚕吃桑叶一样,它知道书桑叶是好东西,是食物,有营养,所以,很执著地吞噬。而到了书痴之境,那就是说书已经成为一个人血液之中的东西,生命中很重要的东西。书痴对书所怀的情感,就像热恋中的男女对另一半儿的感情一样,虔诚无比。
很多家长朋友们都很苦恼,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书,问有何良策,该让他们点什么书。其实,先不要提书单,最好能先让孩子对阅读感兴趣。一个人有兴趣了,再给他推荐书目比较合适。很多孩子对所谓的专家们推荐的数目根本不感兴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孩子根本不喜欢读书。我觉得这个时候,先让孩子们读点有意思的书,有趣味的书。类似于《吹牛大王历险记》这样的书,他会觉得很有意思。然后再推荐《夏洛的网》或《小王子》,最后再推荐《柳林风声》。这三本书基本上已经是一个阅读提升的过程了,而且是渐进的。我很反对让孩子读什么缩写本改编本的名著。且不说改编者的水平如何,书是否粗制滥造,单说孩子对于名著的印象,如果将来他不读原著,他会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这书我小时候就读过了。见异思迁、追新求异是人类的本性之一,所以指望孩子将来再重读一本书差不多是个奢侈的念头。如果说这孩子不是对书抱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那么读第二遍的可能性都不大。
每天读几页书,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如果注意搭配的话,那么就会觉得阅读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散文类的书,可以在地铁,公交车,或者走路的时候,翻上几页。诗歌,如果早上睁开眼睛,先读上一两首,会觉得心情很爽。而小说,一般可以躺着读的。对有些人而言,读小说有一种偷窥的快感。作家心灵的秘密情感的秘密性格的秘密都在书中。名人的日记和传记也是这样读的。读书类的书,读书人写读书的书话,书评,故事等,都是坐着读的,是为了表示敬畏。这是对读书人的敬重,有惺惺相惜之感。觉得自己在和他们对话,在聆听。对于理论的书,文学,美学,哲学,书学,金融这样的书,建议坐着读,它需要全神贯注。而且,而且最好是一天之中记忆力最清醒的时候去读,否则,这些艰涩枯燥的东西读了和没读一样。阅读,需要有一颗好奇的心才行。遇到喜欢的句子,还可以用钢笔画出来。其实,最有收益的,还是这种带有研究性的阅读方法。每天读几页书,不妨把自己的时间切割一下,短时间读短东西,长时间读长东西。
每天读一首诗,读一篇散文,读几页小说,这样的时间谁没有呢?时间不是问题,兴趣才是关键。对于一个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来说,能让自己有兴趣阅读才是最关键的。而有了良好阅读习惯的,一般会多读好书,而那些消遣性读物,虽然也读,但仅仅是放松一下,就像课间休息一样。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形成一种新的习惯,比如每天早上起来喝一大杯水,需要坚持23天。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坚持做了23天,那么就会习惯成自然,就不要意识去控制调节这件事情了。因为,这个新增习惯最初从由我们的大脑掌控,转而由我们的小脑掌控(小脑储存了很多无意识动作,比如刷牙、洗脸),喝水成了一种习惯。每天读几页书的习惯养成也是一样的,如同涓涓溪流——润物细无声,坚持到23天以上,一般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