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令人平静温和的思索
(2011-10-13 22:37:43)
标签: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大不列颠群岛大洋彼岸人间天堂杂谈 |
分类: 原创 |
半个世纪前的阿尔卑斯山伸出逶迤的双手掬起过有淡紫色清香的多瑙河水,整个欧洲被浪漫蜿蜒的国境线点缀成真实版的“永恒的记忆”,那些悠然甜美的山川河流,乡间林荫,维也纳流淌不息的音符,柏林清脆悦耳的鸟叫,伦敦氤氲神秘的气氛,一点一滴都像达利的画作里随势安置的时间,让人相信康普生先生那些不必记刻时间的叨念。
轻松欢愉的少年就此展开的旅行,步步生莲般在内心刻下一生不曾倦怠的爱。我想起少年时代读到的一句话——十五岁的少年,就这样背负起他一生的骄傲与背叛。我羡慕的,不仅仅是斯蒂芬·茨威格卓绝于世的流芳才华,更羡慕他在那样平和幸运的年代里,双足踏过那么多令人神往的艺术之都的土地,双眼沐浴过大洋彼岸笼罩百年的艺术之光,在罗素肃穆紧张的工作间里仰望大师的创作,在弗洛伊德低矮窒息的斗室中与他共度时日,在他敏感年少的斑斓心灵里,究竟充溢了几个风光奇绝的人间天堂。
我总是对结局敏感,触角更警觉于死亡。我也是从斯蒂芬·茨威格和他心爱的人双双选择一同离开人世间的刹那,开始将问号画在这个半个世纪之后依旧撼动人心的灵魂之上。我开始怀疑这些文字的真实度,那些该被所有人赞叹的友谊,那些被几代人不忘的名字,在交汇的瞬间该是怎样的非凡触动。我们的心灵是否已经在半个世纪的和平里变得更加崇拜血腥暴力,而忘了战争给这个世界带来过的苦痛和磨难,不单单毁坏了肉身性命、建筑奇观,更多的是摧毁了那些曾带给我们无限启迪像明灯般照耀过的灵魂。也许英雄们流连于一生英勇杀敌的威武,而儒雅善良的斯蒂芬·茨威格则一生都执著于世界大和平的梦想。他说在法西斯疯狂查抄的年代里,希特勒的爪牙抓狂般地翻找却不曾在他的任何一本书的任何一行字里发现过任何一个有辱哪个国家的字眼时,他只为民族和世界的和平而渴望,任何一种形式的战争都会在他这个敏感而聪慧的头脑里引起狂暴的疼痛,比过肉体的折磨,比过剥夺他任何一种创作的灵感,这,也是他最终选择死亡的原因。
但他却也是充满矛盾的,当他带着疲惫的身躯远走异乡,生他养他的奥地利在纳粹的淫威下终于丢弃了这个曾用德语为整个维也纳争光,为整个奥地利添彩的伟大作家,他,最终只落得以一张纸护照四处流放的命运,但他说他时刻心系着奥地利,那片灿烂如阳光的沃土,那个他度过整个丰沛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国家,那个他享受过这一生最烂漫宠爱的国度,于是他自己不避讳地坦诚说,那是一种狭隘的爱国主义情节,但他终生拥有了这种无限矛盾无限自豪的激情记忆。
1942年,这个足以让整个欧洲和世界为之赞叹的灵魂远在异乡,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双曾经怀着深切热爱的眼神凝望过奥地利,凝望过德国,凝望过大不列颠群岛,凝望过瑞士的深沉双眼,在那一刻永久垂下了眼帘;这一双写出过《断头王后》、《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富歇论》、《人类的群星照耀时》等无数不朽名著的伟大双手,就此失去了温度,将生命永远留在了那个被纳粹军阴霾笼罩的欧洲黑暗恐怖的冰冷时代。
作为一个年青读者,我在阅读几乎囊括了他一生著作的文集时,从最初的苍白艳羡,心情逐渐走向沉重和热爱,我不能在最后的任何一页停滞,只希望从他的只言片语里抽丝剥见哪怕一丁点他的精神。而我是笨拙的,不能用任何形式向我身边的人解说,说这是一位曾为自身自由和伟大理想努力奋斗,又最终在理想中逝去的智者。
生命之于历史,在中国的古典哲学里是沧海之一粟,于是我们总是在这样那样的长吁短叹里引颈仰望,而那被摇头晃脑不断吟诵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的精神,又是怎样被这些勇敢的灵魂实践着。我们是不是也该在引颈的同时低头看看土地和时日,纷争和纠葛,虚饰和浮华,是不是也应该汇流进一些平静温和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