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门关于生活的艺术
(2011-09-22 08:48:45)
标签:
孔子泰山宋体生活的艺术论语·雍也杂谈 |
分类: 原创 |
幸福是一门关于生活的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
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先贤孔子在泰山游玩期间遇见了隐者荣启期正在郊野“鹿裘带素,鼓琴而歌”,衣衫不整却依然自得其乐。孔子问起缘故,荣启期于是提出了著名的“人生三乐”:同为万物,但与飞禽走兽相比,得为人,此其一乐;男尊女卑,有幸为七尺男儿,此其二乐;人有生死,寿有长短,行年九十,此为三乐。这“三乐”现在看来,有些观点并不正确,但从思维上来理解,却依然能从中读出朴素的幸福真理,即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思想最早可见于《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在这里,老子以一位智者的超脱将知足常乐上升为人生修身养性的境界,认为人的大幸福、大快乐乃在于勘破利欲,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
然而,在现实中,却少有人能做到像他们那样对生活始终保持豁达和清醒。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讲的就是人一旦有着填不完的欲壑,便会永远处于抱怨、不平和偏执之中,为了追名逐利整天疲于奔命,对别人拥有名车广屋愤愤不平,为了一己私利怨天尤人、甚而至于对人“下阴招”“使绊子”,胸中始终充满的是怨恨嫉妒之气。对于这种人来说,欲望无止尽,但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痛苦却也时刻伴随他们左右,在对利欲的作茧自缚中,他们也永远丧失了对幸福生活的咂摸和快乐心情的体验。
感受幸福应该是对生活不断满足的过程。与整天都在抱怨孤独的人相比,我们有亲爱的家人、可爱的朋友、敬重的同事陪伴我们描画着每一天的快乐画卷,我们是幸福的;与每天都在担心下一顿的面包从哪里来的人相比,衣食无忧的生活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情去享受生活,我们是幸福的;与尚处于迷茫彷徨中的人相比,辛勤工作的付出又让我们每一天都变得充实、有价值,我们是幸福的……
是的,如果我们每天都能用心去体会,对一个个“现在”感到满足,勇敢放下心灵的负担,仔细品味已经拥有的一切,在对自我的满足中始终保持一颗恬淡、闲适的心,那么,我们便会惊喜地发现幸福其实不在彼岸,它就在我们身边,人生也将处处皆幸福。
半杯水放在桌子上,第一个人说:“啊?我怎么才只有半杯水?”第二个人说:“啊,谢天谢地,我还有半杯水。”不一样的语言,却反映出了两种人对待生活不一样的态度:第一种人只看到了自己比别人拥有的少,这也注定了他将会永远生活于绝望之中;第二种人则不然,他能看到自己的拥有,感恩自己的拥有,那么他将永远是幸福、快乐的。故事虽小,然而它却让我们在心中怀有埋怨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想想:还有多少人不如我呢!对生活坦然一点儿,不是很好吗!
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知足并不是将自己限制住,一味只图眼前境况而胸无大志、不求进步,这就会走入固步自封的极端、陷入贪图享乐的漩涡。因此,对“知足常乐”我们也应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辨证的看待:物质方面应该知足,不能为了私利而损人利己,更不能被物欲所诱惑,这样才能真正幸福快乐;精神上则有永不满足的劲头,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为自己制定不同的梦想和目标并为之奋斗不息,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充满活力,生活不断充实。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赞扬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一生生活清苦,然而他却自得其乐、甘之如饴。这不仅仅是由于他看到幸福生活的真谛并不在于对物欲生活的无限追求,而最重要的是他终其一生所执迷的“道”给予了他生活的满足和充实的人生。同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再多的财富也终归只是“镜花水月”,终有失去的一天,只有知识、才能才是最真实的本钱,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珍惜并不断追求的,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也不应仅仅只是谋取更好生活的简单手段,更应该是充实生活、丰富人生、实现价值的良好平台,学习和工作的过程应该成为我们尽情享受生活、享受人生的过程。当然,对知识、才能的执着必然要求我们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信仰和不懈追求,如若在学习和工作中也易于满足,那么我们将会丧失进取的动力,也必然会失去人生中本应有的美丽色彩。因此,知足不仅是一种对物质生活的满意,它更是精神上的最大和谐,是心灵的最高富足,明白了此道理,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快乐、幸福呢?
尽管目前社会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贫富不公的现象,但富者未必就能乐其一生,而贫者也未必就一定会郁郁寡欢。对于幸福和快乐,钱财并不能成为衡量的标准,只有心灵的富足、心情的愉悦才能最终制造幸福和快乐。在佛家中,他们对幸福定义中的“富贵”是这样说的:富,不是说你多有钱,而是说你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下都很有满足感;贵,不是说你多有权势,而是说你处处受人尊重。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真正理解了这句话,在生活中懂得知足、懂得放下,不再贪恋身外之物,而是将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每日的学习与工作中去,那么我们就一定会活得轻松,过得自在,也一定能够成为真正幸福、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