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2011-08-31 10:49:16)
标签:
牟定县宋体新华书店《西游记》变得杂谈 |
分类: 原创 |
夏末提秋。清华园夏末初秋交替的时节,明月何皎皎,繁叶声萧萧。一阵晚风,半点遐思。
其实,就是一株杨树,在这个季节,还枝繁叶茂,幽然地生长在窗外的路上,时不时的叶子飘落让人道不出不知是夏的消隐,还是秋的升华。
我喜欢看到这棵树,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坐在桌边,那是经常独坐观望的地方,常常手指托着下颚,胸前摊开一卷书,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窗外的那棵树。甚至觉得在这棵树前坐着,自己似乎完全与这个世界隔离了,听不到嘈杂的车声,听不到喧闹的人声,所能感受到的是一片静谧。
忆起夏日来临之时,嫩芽都长成绿油油的叶子,南方的燕子经过长途奔波来到这里,栖在树上,嬉戏、打闹、歌唱。风吹过,它的手臂随风挥舞着,而它的躯干却纹丝未动,雨打过,它又像一把伞遮住了雨,为大地留下一方净土。
其实呀,北京的空气质量并不是太好,烟锁重楼的朦胧。或许在别的地方没有领略到,这里却充满了清新而温暖的气息,很难描绘出那份独到的气息。有时抬起头,伸出手,握住这份悸动。忽然察觉,天地在这里是这般辽阔。
突然念及。青春是一面帆,人生只有扬帆远航方能乘风破浪;青春是一盏灯,唯有照亮前方的路,人生才能在不断探索中进步;青春是一双羽翼,唯有插上它,人生才可以飞到理想的天空。青春犹如夜空中飞驰天际的流星,虽然短暂,却能擦出闪亮的火花。路需要一步一步走,馒头也得一口、一口啃,但细化来说,生命的长度不能单计算生命本身,就像你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一样,我们不仅要考虑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这两地之间也可能有巍峨的高山,陡峭的悬崖,深不可测的山涧。生命本身的精彩,在于过程。生命的过程不仅有坦途,也有高山、峡谷。我们只有超越高山,渡过深涧之后,在辛酸备尝之际,才能感受生命的精彩。人生相对于宇宙来说是短暂的,可相对于蜉蝣的一生来说就长得多了。虽然人生短暂,但我们可以使短暂的人生变得美好。
俗语常称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用去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换言之,人生一棵树,有繁茂,也有凋谢。早已立秋,却还能看到树的繁绿,喜欢这棵树,就在刚溜过的夏天。
此情此景,油然而生读书遐想。爱因斯坦说:“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于此刻的我来说就是一件合理的(reasonable)事,因为它能令我的生活变得更加惬意起来,给予我们幸福感。也许,读书与幸福有关。
童年的美好回忆。婴孩时代,《365夜故事》是每天睡觉时的好伙伴,狡猾的小狐狸,聪明的老山羊,机智的猎人,那一个个奇妙无比的故事幻化成爷爷的温柔细语,总能使我幸福地进入梦乡。故事有美好的,也有恐怖的,主人公有善良的,也有邪恶的,但是故事的最后总有让人破涕为笑的结局。我想古今中外的童话故事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要教人行善的,不管坏蛋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如何穷凶极恶,让人恨得咬牙切齿,但作恶者必自毙,在他即将得逞之际,总有英雄挺身而出。再比如《西游记》里的各路妖魔鬼怪,不管如何地桀骜不驯、作恶多端,最后总在神仙大师的教诲下变得俯首帖耳、弃恶从善,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吧。那时爷爷就像正义的化身,把书上的故事变成美妙的语言,用理性指给我善良的方向。
稍微长大一点,大概是八十年代中后期,记得牟定县唯一的新华书店位于长途汽车站旁边,只要爷爷有时间都要带我去逛。记忆里的老新华书店不是很亮堂,满眼的深棕色木质柜台,书是一本本摊开了,分门别类、一层一层整齐地摆放在柜台里的,外面隔着大玻璃,顾客是无法直接取到书的。比柜台矮好几截的我对玻璃里面的书充满了好奇,想要哪本要告诉大人,大人再请售货员取出来,左看右看,有时还被问:“你是不是真的想看呀?”但决定权掌握在他们手里,只有他们觉得合适才会掏钱买下,我会欢天喜地的捧在手里舍不得放下。大人要是决定不买,我会非常失望的嘟起小嘴,不哭也不闹,但就是不明白为什么。现在老新华书店已经不复存在,新式书店宽敞明亮,开放式的书架,买书像在超市买东西一样方便,但是每每回忆起来,老新华书店里面的场景总让我感到温暖而有趣,那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只要经历过就不会遗忘。
打开未知的世界。学生时代,每当开学时嗅到散发墨香的新课本总能让我心旷神怡,我悉心地用好看的纸把它们包裹起来,生怕灰尘或污渍会玷污了它们的纯洁,然后小心翼翼的捧在手里,一页一页地轻轻打开,一个个未知的世界也就此展现在我眼前。最让我感觉幸福和奇妙的事情是:原本陌生的汉字、单词、公式在学期结束时会和我变得熟识起来,成为好朋友,有的甚至使我受益终身。
上大学了。校园的某个角落,早晨、中午或者傍晚总会不期然飘过朗朗的读书声,是那么地悦耳!书最多的地方是图书馆,我每次去那里都感觉像是进了一家大型博物馆,每个年代、每个国家、每种文字的书应有尽有。我想那些书应该也像人一样,是有情绪的:有寂寞的,孤零零地待在架子的顶端,好像没有被什么人看过就发黄老去了;有受宠的,被不知道多少人翻过,已经残缺不全了,但在馆员的精心修补下又能有一件崭新的牛皮纸外衣,高高兴兴地回到架子上,等待着被人继续赏识;还有金贵的,躺在自己的闺房里,不经过特殊批准是绝对不许窥其真面目的。真是很有趣!我喜欢在它们中间选择我中意的,然后静静地找个位子,细细的品味。
种子变成果实,是因为有了园丁的辛劳;我的世界变得丰富,是因为书带我打开了未知的世界。
寻找解题的钥匙。对书我有一个有趣的观察,人们形容感情等极其珍贵的东西时总是说“失去后才知道珍惜”,但是书恰恰不是,书是到用时方恨少。“恨少”就是嫌不够多,可见书并不符合“失去后才知道珍惜”的道理。如此看来,书是一样需要你平时日积月累,多多益善的东西。但“多”并非“滥”,而要“精”。名著经典算“精”,细细研读也算“精”。主流需认真阅读,三教九流需阅览,哪怕不入流的也可以涉猎,我们眼中的世界才会变成多彩与厚重。
看看书的外形吧,相同大小的纸张一页页地贴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书的规整和厚度,也仿佛一个人读书多了,知识面广了,人也渐渐变得有了深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然是对“学而优则仕”的解读,但是从现代社会来看,读书确实能使人变得豁达,因为心境开阔了,人的思路可能会随之百转千回,甚至是天马行空,想得多了、想得远了对我们做出接近事物本质的判断和抉择多少是会有所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