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学习 |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贯彻执行战略的基本路线,完成研发经营和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是我们战略的优良传统和激励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创新的不断深入,如何开展好企业文化建设使之更好地适应新的机遇与挑战,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摆在广大企业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以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探索创新文化工作新思路,大胆引入市场经济的“营销理念”,开拓企业文化工作的“市场”空间,将文化工作作为一种“产品”营销出去,让它有效地融会贯通于企业创新发展和研发经营的整个过程,从而为实现企业的各项目标加油助力。
用“营销理念”开展文化工作,调查“市场”行情、掌握“市场”需求是基础和前提。员工、企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对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消费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市场”,因此,一切文化工作都要以服务企业中心工作、贴近员工需求为出发点,将满足员工需要、使员工满意、促进企业发展作为文化工作的追求目标。时下,随着员工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企业面临形势的复杂化,企业文化工作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新兴市场”,同时也是一个可以大有所为的“市场”。因此,企业文化工作者首要的就是能沉下去、深入这个“新兴市场”,了解行情、掌握需求。在工作中,一份切合企业实际的调查问卷,一场面向员工的价值观分析会、座谈会,设置员工论坛,推行人力资源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管理者工作联系点制度等,都可以是调查“市场”、了解员工需求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文化工作者要多走到一线员工中去,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倾听他们在议论什么、知晓他们在关注什么,从而获取第一手信息。有了“市场”的信息、掌握了“市场”的需求,文化工作的开展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得到员工的认同和乐意参与,文化工作也才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用“营销理念”开展文化工作,分析“市场”需求、定制特色“产品”是关键。企业文化建设的“产品”是文化工作者所做的工作,是观点、理念、文化,是无形的服务。要想把“产品”做得出色,就需要文化工作者结合企业中心工作,对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到的“市场”信息,仔细地加以梳理、分析和筛选,哪些是当前需求,哪些是潜在需求,哪些是个体需要,哪些又是普遍愿望等。在对“市场”进行认真分析后,再根据这些“市场”需求,精心策划、谋划好文化工作,期间甚至可以让一线员工共同参与设计定制特色“产品”。这些在分析“市场”基础上定制出来的文化工作“产品”,因为符合“市场”需求,“市场消费者”即广大员工一定会愿意听、愿意读、乐意接受。如针对普遍存在的员工思想认识上的疑惑或关注热点,文化工作者可以对员工开展调查,在此基础上用心设计出员工感兴趣的若干话题,让他们围绕开展“大讨论”,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用“营销理念”开展文化工作,搭建“产品”展示台、加强“产品”促销是保障。都说“酒好不怕巷子深”,但在当前充满竞争的时代,酒好也怕巷子深,酒好也要会吆喝,意即在确保文化工作“产品”质量好的前提下,也要有主动推销“产品”的意识。因为“产品”只有不断地投放到“市场”,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才能确保它的生命力。那么,怎样才能把文化工作虚工实做?很显然,传统的理论说教和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要,而且容易造成“走形式”、“耍花架式”的误区。因此,文化工作者需要有好的渠道推介“产品”,有好的平台展示“产品”。笔者认为,目前,可以将网络作为快捷推介“产品”的一个有效渠道,企业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快、准、覆盖面广的特色,把“产品”推销出去,同时组织宣讲、制作图文并茂的看板、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拍摄反映员工日常工作的电视专题片等,都可以作为文化工作“产品”的良好展示平台。
用“营销理念”开展文化工作,加强“市场”信息反馈、提升“产品”质量并形成品牌是源动力。品牌就是“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品牌就是信赖。企业文化建设要占领“市场”、站稳“市场”,就必须在“营销”的过程中,通过加强对“产品”的不断跟踪、调整和完善,产生文化魅力,形成品牌特色,靠品牌赢得“市场”、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为此,文化工作者必须了解“产品”是否适销对路,必须要充分掌握员工和企业对“产品”的满意度。工作中,要把“有没有融入中心”、“员工满不满意”、“能不能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是否取得实效”等作为判断“产品”质量好坏的标准,通过不断提高文化工作的实效来增强“产品”的吸引力、感染力,让广大员工切实感到文化工作很有必要、很有需要,从而产生不断的“市场”需求。这样,企业文化工作就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必将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从而取得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