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舒卷自如,来去随意!

(2010-06-13 11:51:04)
标签:

杂谈

分类: MSN搬家

 

近读赵翼评袁枚诗句:“其人其笔两风流,红粉青山伴白头”,方知袁枚晚年广招女弟子与壮游东南山水的风流潇洒。其一生热爱山水自然,不仅于南京小仓山构建随园隐居,更时常出游江浙,而乾隆四十七年(1782)后,年近古稀的他,更是游遍东南乃至两广山水胜迹。朋友赠诗云“游踪万里诗千首,输于先生放胆行”,道出其创作与得江山之助的关系以及其晚年旺盛的生命力。

乾隆四十八年(1783)春,袁枚继上年游览浙江天台、雁荡之后,又开始壮游黄山之旅。《徐霞客游记》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袁枚对安徽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早已心向往之。三月下旬,袁枚乃由弟子刘霞裳陪同离开随园,雇船由长江水路南行。船入安徽境,驶进了当涂西北的牛渚山采石矶。李白曾夜泊牛渚,并写下《夜泊牛渚怀古》,故后人于采石矶处修建了太白楼。袁枚一生钦慕李白,自然不能不上岸登太白楼怀古。袁枚想起李白的诗句,对霞裳说:“晋人袁宏贫困,以运租为业,曾于牛渚自吟《咏史》诗,有幸为镇西将军谢尚赏识,由此名声大著;而一代诗仙李白却一生不遇,只能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之叹。其实历代才人命运如李白者,不可胜数。真想仰呼太白星下来对饮,再听听他的高论。”袁枚虽已隐居三十余年,但仍难忘当年未能入翰林院而谪任县令之恨。

登罢太白楼,袁、刘上船至芜湖,改乘车南行,经泾县琴溪等地,则达齐云山。齐云山因其高可与云齐而得名,其主峰廊崖海拔585米。袁枚等登此山时所乘山轿,不仅有轿夫扛抬,而且竟似行舟般,前有人再拉一根纤绳,轿子才能上去。而山路走了一段又突然中断,眼前出现一山洞,洞顶裂开寸把宽石缝,可以望见云天,山崖仿佛是一顶高幕张开。此时天若下雨,会见雨丝如帘,但人却衣不沾湿。穿过石洞,又登一“天门”,“天门”因其入口处形似象鼻,又称象鼻岩,门内有古代崖刻。岩顶则覆盖一巨大盘石,每当山风吹过,似乎摇摇欲坠,令袁、刘惊骇不已。于此处西望可见香炉峰,其独峰挺拔,状似香炉,烟雾缭绕则如香烟升空,袁枚不禁赞叹:“此峰真豪杰,崛起山当中!”但袁枚游齐云山不过是游黄山的“预演”。

翌日离开齐云山,袁、刘二人来到黄山汤泉,时为四月二日傍晚。汤泉是著名的温泉,一泓碧玉,清澈滑润,水深三尺,温暖如春,是沐浴之佳处。袁、刘沐浴毕,夜宿硃砂峰下慈光寺。

次日晨,袁枚欲登山赴文殊院。文殊院乃一古寺,在天都峰、莲花峰之间,为黄山绝胜之处。但山僧告二人:“从此开始山径仄险,山轿难以通行。而步行恐怕袁翁吃不消,惟有此地‘海马’可背客游山。”袁枚忙问:“何谓海马?”山僧笑曰:“海马非马,乃土人背客者之俗称也。其身体强健,云海横行,力大如马,故称海马。”言毕,挥手招来两位壮汉,皆手持数丈青布,二人分别将袁枚与霞裳用青布绑在背上,准备出发。袁枚不禁哑然失笑:“不料七十老翁,又作襁褓中小儿!

“海马”确实身手不凡,力大胆更大,背人上山,矫捷似猿,足下登高,如履平地。袁枚被捆在“海马”背上,偷偷下觑,所见是万丈深渊,如果一失足,定然化成齑粉,想到此倒抽一口冷气。“海马”有时冲突疾走,袁枚只觉群山亦随着奔跑;有时攀高,则仿佛天有阶梯可登。袁枚心中松一阵、紧一阵,最后暗想:“疑人不用,用人勿疑,托孤寄命,随他摆布吧!”一旦泰然,紧绷的心弦就松弛了。待行到云巢之地,已无路可走,至文殊院须登木梯而上。木梯如同云梯,造于悬崖上,险要陡峭,令人不寒而栗。七十老翁虽然心中打鼓,但既已至此,骑虎难下,只能硬着头皮上。于是由霞裳前面导路,袁枚尾随其后,“海马”则垫后护卫。袁枚气喘吁吁地缘梯攀登,偷偷旁顾,见万峰刺天,煞是壮观,再低头一看,山脚下的慈光寺,如在锅底,积木般大小。好个老翁,居然登上梯顶,来到了文殊院。文殊院一寺翼然,左右为天都、莲花二峰,其秀色仿佛伸手可揽,四望奇峰森然,众壑纵横,令心胸为之开张。当晚,袁、刘借宿文殊院。

次日端阳,起来天降小雨,气温下降,虽然已是初夏,袁、刘仍披着皮氅,拥着炭火盆,抵御砭骨寒气。随着雨声,云气忽然闯入屋舍,眼前一片混沌,二人对坐,不辨对方眉眼,唯闻说话声而已。午后放晴,云气悄然撤退,气温亦回暖,二人于是步出僧舍,来到立雪台,见山崖上古松根生于东,身倒向西,头伸向南,且穿入石中,又裂出石外,石头似乎是空的,松可藏匿其中。松又似畏惧苍天,不敢向上生长,虽然树冠大十围,但皆高不过二尺。忽然,见一樵夫手持斧头,正在砍伐奇松,当做腐草一样。袁枚不觉心痛,乃对霞裳说:“黄山之松,奇古罕见,但遭如此砍伐,真是可怜可悲。如果砍下做梁栋之用,倒亦心甘,而当做柴火烧掉,实在冤屈。这恰如骏马负盐车,美人头做脯,又似王世充书卷沉河,阿房宫遭火烧,古来美好之物总难免劫难。面对黄山松之遭伐,恨不能一哭!”二人似有些伤感,沉默了片刻。而此时风起云清,视野更广,南望黄山“前海”,北望黄山“后海”,群峰毕露。这前、后海平时白云如海,群峰隐没漫漫云气之中,只有大风吹开云气,才可见群峰崔巍。袁枚此时有幸,于云气开辟之际,得见万簇青峰的峥嵘面目,故高声吟诗,豪情油然而生。

次日,袁枚等从立雪台左侧转弯下山,向光明顶进发。由于夜间下过雨,山路石磴湿滑,人曲折蛇行,山石荦确,鞋底几乎磨穿;沙石又湿软,竹杖亦难支撑。当经过莲花峰下小道百步云梯,路已断绝,眼前矗立一巨石,状如大鳌鱼,洞如鱼嘴,袁枚等走进“鱼嘴”中,穿腹出背,才见新天地;再前行通过炼丹峰前的炼丹台,终于登上光明顶。光明顶为黄山主峰之一,海拔1841米。山顶极其宽平,可容千军万马,其前方之“前海”有天都、莲花二峰并肩,与光明顶成三鼎足,高峻相峙;其后之“后海”有翠微、三海门环绕。下瞰则绝壁万仞。山风甚大,人几不可立。但山顶松针铺地,厚软如毛毯,于是袁枚等坐下观赏,很是惬意。不久有山顶老僧送来茶水,袁枚正觉口干,谢过后一饮而尽,道“和云带露一吸干,满腹金茎仙露冷”,痛快之极!

袁枚这位年近七十之老翁,还想假其余勇,再登黄山最高峰——海拔1867米的莲花峰,因天风撼人,实在艰险,心有余而力不足,乃终止。为弥补此憾,趁太阳未落山,又改登始信峰。始信峰虽不及天都、莲花二峰高峻,但亦是黄山险峰。此山分为三,远望两峰夹峙,近视则其后尚有一峰隐立。袁枚等借助山轿登上一峰。峰上有接引崖,崖壁有裂缝,搭着石桥,此外还长着著名的扰龙松。袁枚胆大妄为,竟然立于崖边,下视无底之溪,陪游的山僧慌忙将袁枚往后拉。袁枚却笑道:“坠下亦无妨。”见山僧不解其意,又说:“此溪无底,那么人坠落也无底,飘飘然不知落于何处。即使有底,亦须许久才落底,尽可求片刻飞仙般的快活,只可惜未带长绳来测量一下,此崖到底有多深。”山僧为袁枚的诙谐引得大笑起来。当晚宿于狮子峰下的狮林寺。

次日,又登清凉台,观云铺海。台下群峰千姿百态,起初皆清晰可见,或如笔,如箭,如竹林,如船桅,又如天帝武库兵仗布散于地。顷刻,见一条白练绕于崖间树上。陪游山僧喜告:“云铺海矣。”袁枚睁大眼望去,见白练正变幻扩张,如白银熔化,似素帛散开,烟雾笼罩,浑成一片。青山渐渐只剩下角尖,就像大盘凝脂中突出笋脯。但此景尚未看够,云又如秋雪消融,不见踪影,而万峰仍复原形,刚才的云铺海如同梦境,化为乌有。袁枚呆视良久,连叹:“奇境奇境,一切笔墨皆无法形容。”

袁枚此次黄山之游,入山凡七日。回随园已是六月初,出游两个月有余,诗文创作也颇丰。袁枚快活地对霞裳说:“此游如同出山之云,舒卷自如,来去随意,真人生一大乐事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