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学习 |
近日,观看由台湾艺人金超群等领衔主演的新版《包青天》系列电视剧时,发现在《铡美案》单元有这样一个情节:秦香莲向包拯讲述,大旱之年,公婆为了能让孙子孙女活命,双双自尽。包拯闻听,感慨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然而,该说辞似有不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对于该句的含义,历来存在争议。通常的理解为,天地和圣人无所谓仁慈偏爱,它对待万物百姓就如同对待刍狗一样任其自生自灭、自作自息。也就是说,天地是自然的、客观的,不感情用事,对待万事万物都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然而,在一些有关地震、洪涝等天灾的新闻报道中引用该句,曲解为天地不够仁慈,把万物当做卑贱的狗一样对待。对“以万物为刍狗”的误读,究其原因,是望文生义,不求甚解所致。一般认为,“刍狗”是古代的一种物件,是古人用草做成狗的形状,用来祭祀。在祭祀活动中,刍狗被赋予了灵魂,要精心为之装扮,祭后则弃之。也有人认为“刍狗”是小草和小狗,都是普通之物。此外,“刍狗”还有其他各种解读,但都无贬义。
老子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并无贬低、侮辱万物百姓之意。实际上,该句体现的是老子万物平等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