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期读者今日上市,作为这一期的责任编辑,我刚刚拿到杂志。看着封面要目上的《亲爱的,你在哪里》,我心中隐隐有些难受——对不起,我没有竭尽全力去帮助你(们)。
很遗憾,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去看《亲爱的》,尽管很多朋友在观影后都说影片很感人,拍得也很好。可能潜意识中,我并不想面对那么残酷的现实。好在,选稿时我发现了杨澍的这篇文字《亲爱的,你在哪里》。它讲述的,就是《亲爱的》的原型故事——孙海洋找儿子。
编辑文章要查很多相关资料,于是,我陆陆续续从互联网上知道了孙海洋更多的故事、更多“丢失孩子的故事”。这些故事让人痛心乃至愤怒。我也由此知道了那个网站“宝贝回家”。
我想,这篇文章一定要在《读者》上刊登出来,因为它是一篇好文,因为我想这可以帮到那些丢失孩子的家庭。我的设想挺美好:给配上几张照片吧,或许孙卓看我们《读者》呢,或许他对自己小时候的遭遇有印象呢,或许,他就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家。
起初一切如我所想。可是,万万没想到,就在签发前几个小时,图片被换掉了。
或许因为网络上的照片像素较低,无法满足印刷要求,或许因为其他什么原因,配图已经不再是孙海洋与孙卓的照片。流程紧张。对不起,我没有竭尽全力地要求把图片换回去。
这是我编发稿件至今最大的遗憾。
我也只能于此做些许弥补。希望大家都能持续关注那群丢失的孩子、这些悲痛欲绝的父母,比如说,看看那个网站——“宝贝回家”,看看微博“孙海洋找儿子”。
宝贝,回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