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聊形意拳的“劲”

(2018-12-06 08:50:51)
标签:

吴焕庭

分类: 武术爱好

闲聊形意拳的“劲”

2018-12-6

数日前,几位武友相约来到我处蹭茶,久未晤面,相见甚欢。诸友谈到了形意拳的学习方法和具体练习路径。有引经据典的酸腐,有平实无华的体悟,有争论,有比划演示。对“明劲、暗劲、化劲”有各自的理解和体悟,与大部分形意拳爱好者的认识趋同。讨论过程中咱是一个负责斟茶和打哈哈的角色。兴浓期间,诸友皆逼着咱说说对“明、暗、化”怎么看?看来不光是为蹭茶而来,既然打哈哈躲不过,咱就直不愣蹬的瞎杵几句,出出丑------

形意拳没有那么多蹦窜跳跃,没有现代竞技套路的高难度动作。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强弱,对武术不同追求的人均是他的适应人群。但同时它又是法理明晰、法度严谨,一招一式每个细节要求非常精道的拳种,充满矛盾才是它的精彩好玩之处。

百人百性百见解,君子和而不同,没有任何一个人说话都是绝对正确。我们今天都是教拳的老师了,我们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们在授拳过程中,也曾要求学生弟子必须无原则的相信我们。以今天我们的谈论来分析,静静想一想,我们对形意拳明、暗、化的认识和解释,真的能说服我们自己并坚信自己的解释是正确的吗?

先从汉字的“劲”说起,河北省及周边各省皆是以农本文化为积淀的省份。在口语和实际使用中“劲”和“力”从来没有一个严格的区隔,向来是混同使用。农民下地干一些重体力劳动或做一些人与人对抗性游戏时,常对一些力量大的人称之为:某某人“劲大”。在农业国度广大区域,历史上武术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身授”,所以在文字的使用上也不会脱离这样的大环境。所以我认为:劲就是力、力就是劲。大可不必赋予“劲”字那么多新的内容,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搞的神乎其神,令后学无所适从。“化劲”扔到后面来讨论,先说“明、暗”。不管你称之为“劲”还是“力”,没有明暗之分。“劲”不管是什么长劲、短劲、刚劲、柔劲、明劲、暗劲------太多的说法了。但武术攻防格斗中的“劲”只有一个,那就是最终作用于对手身上的“劲”,遵循口语习惯我们姑且称之为“明劲”。“明劲”就像我们写了一幅字,挂在墙上不只是自我欣赏,他人也能看到。这幅字能不能被别人认可?你只具备写字认字的能力还是一个书法艺术的追求者?甚或是一位书法大家?那就要看你的真功夫了,也就是长期学习磨砺的“暗劲”。

形意拳有万法出三体之说,很多老师都要求我们不停地去坚持“站桩”。至于为什么要去站桩,很多老师的回答都莫衷一是。我想说的是站桩的确很重要,是学习拳术的一个方法,一个点,但不需过分的去夸张“站桩”的作用。站桩本身并不会增长什么神奇功力,站桩是一个静思揣摩、问己修己正己的过程,通过站桩把这种状态固化下来,使我们在“盘架子”时更与法理相吻。行、走、坐、卧皆可成桩,同属“暗劲”范畴。

明中还有明、暗中还有暗,明就是暗,暗就是明。既然“明劲”是在格斗对抗中作用于对手一方的劲,那么“暗劲”是什么呢?矫枉过正,也可以说“暗劲”根本不存在。暗劲是学习训练过程中更好的掌握“明劲”的辅助程序和手段。无论什么内家拳外家拳,不管什么这劲那劲,身法是最重要的。先要形准,再求劲路的运行轨迹是否合理畅达。

一、明劲:有两个功效,1、在格斗中能够用最简单的方式、最短的路径和最快的速度熟练有效的作用在对手身上。2、演练架子(套路)时能带给别人美的享受同时也能使自己健康快乐。

二、暗劲:是训练的方式和手段,是为了学习和掌握各种劲路劲别的变化,是参研揣摩和体悟的过程。

三、化劲:是一个学武者毕生的追求,是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及经阅历形成的一种胸襟格调。是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是对自然的认识,是对生命的感悟,是对自我的反思。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并不是说只要苦练就能达到一定高度,而是在长期的习练过程中坚持不断的、准确地重复!以形意拳中的“劈拳”为例,一开一合、一束一展、攻即是防、防即是攻、强身防身、攻防一体。看似简单,可要想把它演示的完美地道,却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要经过长期反复“暗劲”的揣摩、探研、找出并纠正错误,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细致精准。

今非昔比,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已然实现。我们享受人类社会进步成果的同时,拥有了更多的条件去对传统武术深一步的认识、反思、批评、继承------。咱和朋友们开玩笑说:传统武术的学习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加法”,第二个阶段是“减法”,第三个阶段是“无法无天”继而进入到一种自由的状态,我即是拳,拳即是我,无我无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