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研习之我见(一)
(2015-04-02 10:24:42)| 标签: 吴焕庭 | 分类: 武术爱好 | 
太极拳研习之我见(一)
吴焕庭
余逾花甲从未以武为业,数十年来虽从学者众,余只以朋友相称,有志于斯技者诚心投于门下亦婉言谢绝。然非余有藏私之心,皆因余俗务缠身恐有误后学。因时间和精力之故,平日里很少细研先辈经典拳论,更无暇阅读当代名人的著述文章。仅籍切身体验对太极拳的学习奉一私之己见,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太极拳是武术、是文化、是艺术,余学浅断不敢以偏概全矣!
传说中古人掌握了太极拳的“懂劲”技术可以不露形迹发人与丈外,近代也有太极拳名人打人如挂画的传说,即使今天也会在电视节目中或互联网上看到诸多名人轻松发人于数米之外,或被数人同时用力推不动的神功绝技。可在实际和实践中又有谁遇到和验证过这些神功绝技呢?传说终归是传说,表演终归是表演,真正的学武者应该揭掉武术中虚假神奇的迷信色彩外衣,在“传说”这种文化现象下还原太极拳“懂劲”的真实面目。
“懂劲”非太极拳所独有,武术爱好者除勤奋之外,还需要悟性,坚持传统并善于学习和借鉴当代优秀的搏击技术。因所有的搏击技术都要求懂劲,均有各自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就像登峰选择的路径不同,但目的都是相同的。懂劲是阶梯是过程不是结果,无论传统武术还是当代拳击、散打、摔跤,只要涉及技击都必须懂劲。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都有危险。武术在实战时要随着与对手在空间、速度、力量的变化中抢得先机。一个真正的武者临敌时不仅仅是能够抢得先机,同时也必须具备陷入危境时制造先机的能力。“懂劲”就是通过太极拳的学习和锻炼去掌握“知己知彼”的基本技术。
若要知己知彼,先要得机得势;若要得机得势,先要舍己从人。什么是舍己从人呢?就是能顺应环境和对手的变化,牢牢掌握主动权,也就是主观适应客观。舍己从人的能力要先从“知己”开始,那就是先把太极拳最基本的架子盘活练好,盖因太极拳所有的技术动作和要领均已包含在“架子”之中。每招每式、每个细节、每个节序延至整套架子无不体现太极拳的十三个字,“掤、捋、挤、按、採、挒、掫、靠、进、退、顾、盼、定”。亦称之为“太极十三势”。
有学生问余:“要想掌握好“十三个字”在架子和招式动作中如何体现的,要先从哪里入手呢?” 余以为首先要从身法入手,诸多经典拳论均有详细论述,不复赘言。余仅以平时练拳心得简要说一下,立身中正的关键在于领起精神。实质上就是通过身法锻炼,使脊柱的四个生理性弯曲对拉拔长,调整成为一根自然正直而富有弹性的躯体支撑中轴。行功走架过程中始终保持身体自然正直,重心稳固,不能前俯后仰,左右歪斜。身躯中正不偏不倚,方能 “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八面指的是四正四隅八个方向,理论上说支撑八面就是不怕外力从自己周身任何地方侵犯,也就能在太极拳立圆和平圆不停的折叠转换中更好的去表现太极十三势,从而为太极拳的“懂劲”夯实基础。
太极拳是一项整体运动,一切都在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中,通过整体运动求得“懂劲”继而去了解和认识自己,立身中正及所有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是我们学习的过程,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这个程序去学习和掌握太极拳的八种劲路劲别的方法,更好的去体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步随身换腾挪闪战之势,是为了“知己正己”。学者不可不详察耳!
在太极拳的实战中,要按照对方变化的实际态势和粘连黏随的要求,随感而应,以顺应攻防实战的需要,而达到制胜对方的目的。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攻防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在太极拳的行功走架中,处处体现出攻与防的对抗形式和战术意识的应用。只有深刻理解攻防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握运动变化的规律,才能在太极拳技击实战中攻无不克,守无不固,奇正相变,变化无穷。
静如山岳,动如脱兔,不顶不抗,不丢不匾,随方就圆,随风而动,如影随形,见缝插针,无孔不入。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在先。正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遗憾的是很多太极拳爱好者亦经过多年苦修苦练,有关粘连黏随的经典拳论、拳诀拳谚背诵的滚瓜烂熟,可实际应用终不得其窍要。所以很多的道理需要用我们的心去感悟,需要在实践中反复的去验证并找出真理。
清代医学家尤在泾在所著“伤寒贯珠集”一书中言道:“夫振裘者必挈其领,整纲者必提其纲,不知出此,而徒事区别,纵极清楚、亦何能适用。方法虽备,而适用尤在乎人,苟非平时精研,何来虚心明辨。千头万绪总归一贯,比于百八轮珠,个个在手矣”。(待续)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