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数学课变得有趣
(2014-06-24 18:03:51)
标签:
育儿 |
从教十几年来,每当有数学优质课、公开课等教研活动时,听课的数学老师总会说:“数学课太枯燥了,没劲!”的确,传统的数学课存在着诸多问题: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师生一问一答多,研讨交流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游戏少;应付考试多,精神乐趣少;总之只重视传授书本知识,忽视好奇心,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不少学生也反映,数学计算枯燥、机械;数学概念抽象生涩;数学应用题呢,呆板、脱离生活,毫无乐趣。因而,数学课显得特别乏味,学生也提不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当前,数学教材进行了大胆慎重的改革,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我们,也应该尽快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要想让数学课充满乐趣,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现在,依然有不少教师还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应付考试,就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被动的,而学生最宝贵的东西——好奇心、思考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被忽略了。我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真心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这句话提出来已经很多年了,大多数时候,它仅仅是一句口号,说起来容易,落实起来难。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从一个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和引导者。教学思路应该是:“问题情境——操作、探讨、交流——总结、应用、拓宽”。比如过去上复习课,总是老师系统整理知识,学生听完后,完成一些相应的习题,总结一下,就算复习结束了。我觉得,知识的脉络应由学生分小组独立整理,练习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设计、交流练习、效果更好。就拿“数的整除”这节复习课来说吧,学生先是用表格、网络图、树枝图等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整理思路,不管哪种形状,都把这一单元的知识联系、问题规律揭示得清清楚楚,并且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了评答,还能举例说明,我还巧妙地设计了语文课才有的说话练习。
1、约数、倍数、最小约数、最小倍数。2、质数、合数、奇数、偶数。3、互质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
让学生用每组中的提示来说一句话。如:第2组中,有的同学说:一个自然数中,质数不一定就是奇数,合数不一定就是偶数。有的同学说: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自然数可以分成质数、合数和1;也有的同学说: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4是偶数,也是最小的合数。学生不光能从概念上理解,还能举例说明,答案多种多样,场面热烈,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使这节复习课上出了情趣、上出了深度。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当然,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主要表现在教学情境的设计要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过程中引导、点拨、释疑,理论升华的“火候”掌握要适时、适度。因此,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教学机智、教学艺术和师德修养。有时候出会出现
四、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智力活动
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组织数学知识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知识,学习方法、增长智慧,这里所说的智力活动,就是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引起思考的无际活动,激起学生自主地钻研和创新。经过群体的交流,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的课堂上,我给每个4人小组发了一套特别的画圆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短线绳、一个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由于用这套工具画圆实际操作起来,一个人难以完成。就是合作,在运用图钉、线绳和铅笔头的综合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小技巧,稍有不慎,就难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好不容易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因此,学生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言,表现出异常的积极。再转入学习用圆规画圆时,才感到发自内心地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不停地找规律,急切想掌握它。这样的课不管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乐趣,一种享受。而学生在画图中也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五、积极营造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
孩子的天性往往是活泼好动的,
1、保证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有宽松的气氛,必要时,可以下座位重组小组,甚至大声争辩。
2、理解童心,允许学生用自然的,带有兴趣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
3、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这样就可以大大解放了学生,也大大解放了老师,课堂上呈现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我教“十几减9”这节课时,如:15-9=(
六、灵活设计多种练习
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设计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或者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展开发散思维,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中,要求学生画一个周长为18厘米的长方形,在图上标出数据并计算出你能画图形的面积。有的学生设计的长方形面积较大,有的学生设计长方形面积较小,有的学生设计了一个长宽是倍数关系的长方形等等,学生通过操作、比较、探讨,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长与宽相差越小,所得的面积越大,反之,亦然。又如:在“数的整除”复习课上,设计这样练习:7、14、21、25、49这一组数中,你认为,哪个数与众人不同?说明理由。
生1:14与众不同,它是唯一的偶数。
生2:25与众不同,它是唯一不是7的倍数。
生3:7不同,它是唯一的质数……
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再如:在二年级“解决问题”复习中设计:一条船上,有乘客7人,船员25人,船长多少岁?有很多同学用67—25或67+25,我放手让学生去争论,最后同学自己得出结论,这2个条件与问题毫无联系,培养了学生“怀疑”、“质疑”的学习态度。
2、设计“娱乐性练习”
一堂课40分钟,到练习时,一般都比较重复,机械,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开始分散了。怎样才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如教学枯燥死板的计算题时,可以设计一些“欢乐大比拼”,“夺冠abc”、“夺红旗”等,学生不光兴趣高,解题速度快,巩固性也强。
3、设计操作性作业
把机械单调的活动转变为有声有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实践、猜测、验证。如教学长(正)方体的体积后,常会出现类似于“把三个棱长是2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多少?”的题目。对于想象力不够的小学生,难度相当大。这时,让学生用3个正方体——动手拼一拼,用眼看一看,再拿笔算一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从教若干年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有很多地方还有待从课堂教学中去总结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