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恐惧太真实了,但谁还不是从菜鸟到大拿呢?

标签:
科研论文润色英语润色埃米编辑 |
分类: 科研趣文 |
“每次害怕跟导师汇报、害怕和实验室同学交流、害怕去做实验.….觉得自己要废了一样,还不如本科状态.....” 这句来自知乎的求助,戳中了许多科研新手,整天鸭梨山大,感觉快抑郁了……
其实,这种压力是很多新手都经历过的挑战。我们来看看,如何从这份压力中解脱吧
1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1) “大家都很懂,只有我一个傻傻的”?
走进实验室,大家都看起来很熟练,只有你面对一堆陌生的器材和试剂,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尴尬煎熬焦虑。
但其实很多资深前辈也是从菜鸟一点点变成老鸟的。你要主动一点向师兄师姐导师请教,大家其实都很乐意分享经验的。不可能等着别人主动来问你吧,离开爸妈出来混,你就不再是个宝宝啦。
再说就连曾经诺贝尔奖得主的居里夫人,早期也是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但她通过请教他人、不断尝试,最终成为科研巨星了呀。
2)“实验失败=我不行”?
有的同学几次实验失败就开始怀疑自己:“我是不是不行?我怎么做什么都不对?”
哎呀,这种想法可是对自己毫不留情的重锤啊。怎么对自己这么残忍?哪怕是别人,例如导师这么说你,你都不可以认同呢。要知道,你能站在这个实验平台前面,就已经是打败了全中国99.9%的同龄人呢!
把感情和事情分开来。实验失败可以心情不好,但坚决不怀疑自己能力。仔细分析实验设计、准备、流程等,多看文献多请教老师,细心认真一定能解决问题。
毕竟,你的导师当年可能也经历过很多实验失败+各种磨练,才当上你导师的哦。
大科学家爱迪生也是经历过上千次失败才发明出的电灯呀。他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
罗胖在跨年演讲引用了曼德拉的一句话也特别对味:我没有失败过。要么赢得胜利,要么学到东西。
看,大名人们也曾遇到多次失败的情景,只是他们从未感性化怀疑自己,而是继续做事。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要知道,90%人的智商都是正常普通级别,只有5%极度聪明和5%极度愚蠢,你应该不在后面这5%范围内哦。
3) “同辈压力让我喘不过气”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不是不能比,而是要找对比较对象。
有的人和别人比较能收获激励,而更多人跟别人比较会收获大大的压力。如果你跟别人比较感受到的都是压力,那就别比啦。因为你总是能找到比你领先的人,你还有可能总是能找到别人的优点来比你的缺点,那你可能就是把自己越比越失望,越失望越颓废。
每个人的成长轨迹和节奏都不一样,多关注自己,跟随自己的调调踩准节奏,一点一点不断地超越自我,那早晚有一天你会成为自己的YYDS。
举个例子,马云早期创业4次失败,最窘迫时公司账上只有200元,如果这个时候跟别的企业家比的自己要死要活,那江湖早就没有杰克马的传说了。
没有谁天生就是导师。
2 学会给自己破局
1) 设定小目标,逐步突破
用目标拆分法,把大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小动作,就能方便完成,完成一点就给奖励自己一点,吃个好吃的,或者是休息一下。积攒成就感,小动作攒出一个大成果。
2) 接受不可控的,控制能控制的
很多时候,实验的失败并不是你的错——也许是实验室温度不稳定,或者仪器出了点小问题。重要的是:找到那些你可以控制的部分(比如实验流程、数据分析),尽量减少无法控制的因素(比如偶然的实验误差)。有时候,放松心态,接受那些不受控制的因素,也能让你少一些焦虑,多一些清晰的思路。
3) 找个伴,一起吐吐槽
面对实验失败,真的不必一个人承受。当你觉得自己快被压力压垮时,不妨和好朋友聊聊天吐吐槽,或者向导师寻求一些建议。
你会发现,别人可能也在经历类似的困境,大家一起分享经验,反而能减轻压力。说不定你们还能在讨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呢!
4) 给自己放个假
长时间泡在实验室,不仅会让你的实验数据累积,连你的压力也会倍增。适时地休息和放松自己非常重要。去跑个步,躺平一会儿看场电影,都能让你暂时逃离压力,可能还迸发新的想法,恢复元气。
科研是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实验失败不代表啥,刚开始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也不代表啥,重要的是,一定要相信自己,认认真真,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