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博士逃离科研?

(2024-08-02 10:38:11)
标签:

科研

学术研究

论文润色

英语润色

埃米编辑

分类: 科研趣文

以下内容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埃米编辑SCI论文润色】。关注微信公众号,写作投稿更容易~如有论文润色需求,可以联系我们哦~

随着博士人数递增,国内有一部分博士开始逐步放弃科研,选择中小学教师、选调生或公务员等作为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道路,国外也有相当数量的博士产生了逃离科研的想法。

2003年,从某研究所的4位科研人员集体离职,在新华网连载的《我为什么“逃离”科研队伍:一位科技人员的自述》中,能窥探到博士逃离科研的一二原因——保密风气浓厚、科研成果署名混乱、重当官、轻科研等。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博士逃离科研?

或许这四位科研er不能代表所有想逃离科研的博士,但我们也不得不开始反思,培养的高端人才为何不愿留在科研领域?

1 科研压力与日俱增

博士作为科研领域的实习生,需要完成一定的学术KPI。就理工科专业而言,起码要发1-2篇SCI,才能顺利毕业,有的学校还要求发二区及以上的期刊。

面对与日俱增的科研压力以及学界内的竞争态势,博士们的心理压力从未间断,高压之下,从事科研的初心难免会开始动摇。此外,即使完成学业,当前的科研就业环境,以及不断更新的职称评定体系,会让很多博士对未来的科研之路产生畏惧心理。

这种长时间的高压和疲惫,让许多博士放弃走科研之路了。

2 遭受学术压榨

从近期多所高校导师的丑闻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硕博导师存在压榨学生的现象,甚至参与学术不端行为。一些学生辛苦取得的研究成果被导师据为己有......如果博士生不幸遇到这样的导师,不仅自身利益受损,对科研的热情也会受到打击。

目前,论文发表是评定职称和判断是否达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发表需求巨大,核心期刊的版面却有限。

此外,有的编辑通过收取“版面费”或“审稿费”的方式来出售核心期刊的版面,普通博士生的发表机会被进一步挤压,甚至有时候连论文的一作位置也会被导师或领导占据。

这种学术压力和压榨,如同"自己的孩子不跟自己姓,要花钱才能上户口"一样,严重折磨着青年学者的心灵,慢慢地侵蚀着一些有志青年博士的科研梦想,让他们在科研道路上感到迷茫和无助,并促使他们想要离开科研领域。

3 收入入不敷出

目前,许多科研从业者在缺乏显著成果的情况下,面临着经济和职业稳定的不确定性。据2013年《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青年教师中,只有31.3%的人每月有结余,23.7%的人收入不足以支付开支,11.8%的人在职业生涯初期主要依靠父母和配偶的支持,而14.2%的人主要依赖兼职收入。

例如,一位在北京某高校任职的已婚青年教师,尽管拥有博士学位,但每年为家庭贡献的工资仅约4万元,另外2万元来自课题经费的"补贴"。与从事政治或商业工作的朋友相比,他感到缺乏自信。青年教师这份工作虽然看似稳定且有尊严,但除了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科研和产出成果外,作为新人,他还需要帮助资深教授完成项目(包括撰写标书、处理关系和开具发票等杂务)。这些琐碎的任务消耗了其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不仅影响了科研工作,最终的回报也远不及付出。

因此,当博士们意识到,如果选择科研作为职业道路,可能意味着要牺牲大部分个人时间,去追求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职业未来——这条路不仅充满艰辛,还可能面临收入不确定的风险。基于这些考虑,一些博士可能会重新评估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放弃科研,转而寻求其他更有保障的职业发展道路。

4 自我成就感缺失

清华大学的退学博士王垠曾说,博士教育就是"paper、paper还是paper",而我的成就是“我的自我培养”。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目前对博士生优秀与否的评价标准主要集中在发表论文的数量上,而非博士生本身的综合素质。换句话说,博士生的成就感往往需要通过论文来体现,而个人的其他方面则被忽视。

一些博士生认为,发这么多论文,更多的是为了成就学校,而非自己。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曾指出,当前科研领域存在科学精神的缺失,年轻人只是从“应试教育”转变为“应试科研”,创新意识和个性被逐渐抹杀。

就目前的博士培养制度而言,导师责任制占据主导。这意味着博士生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得到导师的批准和认可,换句话说,博士生需要做导师认为有价值的事。这样的制度下,博士生的创新性很难得到保障,导师的标准往往成为博士科研活动的准则。

在攻读博士期间,博士生被要求完成的任务,往往并非出于他们自愿。因此,一些博士生会产生抵触心理,认为自己的价值不应仅限于此,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自我价值和自我成就感均会逐渐消失。

于是,一些博士生选择逃离科研,去追寻自我成就和价值实现。

5 个人兴趣的改变

在攻读博士之初,许多人都抱有投身科研的决心。然而,随着对科研的深入了解,有的博士可能会发现自己对科研的兴趣并没有原本想的那么高,或者对其它领域产生了浓厚的探索欲,从而选择放弃科研。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科研失去了热情,继续强迫自己从事科研工作,不仅难以产生优秀的科研成果,还可能引发厌恶心理。因此,一些博士生选择离开科研领域,去追求他们更感兴趣的事业。

关于博士生为何选择离开科研领域,你有什么想法吗?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博士逃离科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