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行评审过程更加透明,对作者是好是坏?

(2024-05-30 09:19:55)
标签:

同行评审

期刊投稿

英语润色

论文润色

埃米编辑

杂谈

分类: 期刊选择与发表

以下内容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埃米编辑SCI论文润色】。关注微信公众号,写作投稿更容易~如有论文润色需求,可以联系我们哦~

自 2016年以来,以Nature为代表的学术期刊出版商开始为作者提供透明化的同行评审服务。即可以透明地公开文章的整个同行评审过程,包括从初审到返修再到最终出版决定。除了已发表的文章,读者现在可以查看公开的同行评审历史记录。其中Wiley 旗下期刊的同行评审过程中,每个文章都有自己的DOI,极大地便利了作者参考和引用相关的同行评审内容。

论文的同行评审更加透明,对期刊而言,可以树立公正的良好形象,无疑是受益的。那么对作者而言,究竟是好还是坏呢?似乎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凡事都有两面性,这个问题也不例外。

1 有益之处

1) 利于科研er的交流

2020年2月,Nature重新发布了透明同行评审规则,表明从现在开始,提交稿件的作者可以在文章发表时选择匿名审稿意见,以及他们的回复信。当然,作为审稿人,也可以选择是否匿名。在2021年期间,近一半(46%)的作者选择发表他们与同行评审之间的讨论记录,这无疑为广大科研er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

同行评审过程更加透明,对作者是好是坏?

对于某些相对较新的研究课题,参与其中的科研者可能并不多,现有的研究成果也尚显不足。这时,通过透明的同行评审这一渠道,能够获取更多学术界的消息和动态。毕竟,即使是微小的同行意见,都可能为该领域后续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2) 避免被恶意拒稿

论文发表的结果可能与作者的某些利益挂钩,因此,有时会出现利益驱动的恶意审稿行为,导致一些本应通过的论文被无理拒绝。

然而,一旦实施透明同行评审计划,所有审稿意见都面临着被公开的可能性,这使得一些怀有不良企图的审稿人在做出决策时会更加谨慎,对于评审过程就多了一层监督保护。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作者的利益不受侵害,同时也有效遏制了相当一部分学术不端行为。这对于作者和期刊而言,都是极为有益的。

3) 作者获得更具建设性的意见

更加透明的同行评审模式,意味着一切审稿过程都在开放透明的环境下进行。由于审稿意见有可能与论文一同发布,审稿专家会对收到的稿件更上心。部分审稿人出于对自身声誉和形象塑造的考虑,会更为审慎地评审论文,并提出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毕竟,公开的审稿意见也能从侧面反映专家的专业水平。能提出实质性意见的专家,无疑会给人留下专业的印象,这无论是对其后续社交还是未来自己论文的投稿,都会为其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促进其职业发展。

2 不利之处

1) 可能无法收到真实的意见

国外期刊的同行评审制度与国内存在差异,并没有固定的评审专家组,而是由编辑部寻找符合条件的学者,邀请他们审稿。在这种制度下,存在审稿人可能认识甚至与作者相熟的情况。由于人情世故的考量,这些审稿人可能会倾向于给出对作者过分有利的审稿意见,而避免提出不利评价。

短期内,这可能对作者有益,有助于文章的发表。然而,从长远来看,作者无法真正了解文章的问题所在,草率发表后,这些问题可能会在出版后被他人指出,导致撤稿风险,损害名誉,最终得不偿失。

2) 可能会被恶意刁难

作为一篇论文的作者,同时也可能受邀成为他人论文的审稿人。在透明的同行评审制度下,尽管之前基于事实和论据对他人论文提出批驳,这仍然可能对那位作者产生一定影响。当角色互换,我们自己的论文交由曾经的评审对象审阅时,有可能受到恶意刁难。

可能会有人说到哪有这么巧的事呢?如果是在热门或研究人员众多的领域,这样的事件概率当然是少之又少。但在一些冷门研究领域呢?相关科研er就少,能被编辑选中的审稿人更是有限。在这种情境下,寻找审稿人已属不易,要求期刊对审稿人进行更精细的筛选则更为不现实。

透明同行评审制度对作者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但总体而言,其益处显然大于潜在的弊端。在当前的学术界,透明化的同行评审是必然的趋势,尽管它可能还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优化,如建立健全的回馈机制等。我们应给予学术界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毕竟目前尚未有比同行评审更加客观公正的评议手段。在可预见的未来,同行评审在持续自我改进的同时,应继续得到推广。

关于更加透明化的同行评审制度对作者的影响,你还有其他看法吗,欢迎留言交流哦~

同行评审过程更加透明,对作者是好是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