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要求一天工作12小时,博士的一天到底应该怎么安排?

标签:
导师博士论文润色英语润色埃米编辑 |
分类: 研究及论文准备 |
以下内容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埃米编辑】。关注埃米编辑,写作投稿更容易~如有论文润色需求,可以联系我们哦~
张启发院士曾对他的博士研究生说,对博士生而言,每天工作12小时是正常的,少于这个时间就不正常了;每周工作六天半以上是常态,少于六天半则显得不足。这是他基于美国PhD四年学制所得出的观点,认为在我们目前仅有三年学制且还需强制性学习半年英语的情况下,上述的时间投入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下限。
这位院士级导师的要求,其实是根据我国博士培养方式,对"7+8=6"这一公式进行了衍生,该公式意思是博士生一周工作6天,每天睡7小时,工作8小时,可以在周日休息、聚会、阅读或户外活动。
那么,博士生究竟该如何合理安排每一天的时间,才能确保自己的光阴没有被虚度呢?
1 学会做每日计划
作为一名博士生,你可以将日常计划表置于电脑旁或桌子上。每当完成一项任务时,便在计划表上打上勾,这是不是有满满的成就感呢!
然而,在制定计划时,务必给予一定的灵活性,因为有时实验可能会耗费比预期更长的时间,或者期刊编辑可能要求在紧迫的时间内修改稿件。面对这些变化,需要学会灵活应对,适时调整计划。
2 平衡阅读、写作和实验
作为一名博士生,可以说已经踏入了科研领域的实习生行列。在日常工作中应具备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而非等到压力降临才开始着手应对。
从博士生涯的第一天起,就应当开始管理阅读文献,撰写论文,做实验这三项任务的时间分配。起初可能无法准确把握这三个环节所需的时间,但没关系,通过不断的实践和重复,会逐渐找到每日合适的安排。这时,就可以制定一个时间表,合理安排每部分大概需要的时间。
2小时文献综述
3-4个小时做研究和实验
1小时总结结果
2小时阅读文献来证明其发现
这大概是一个典型的学术日常计划。比如,今天你会为研究准备一些化学解决方案,在正式开始工作前的2个小时,需要阅读相关的文献,了解要使用哪些化学物质,以及这些化学物质在其他研究中的作用、用量和变化等。准备解决方案后,检查并记录下结果,同时搜索其他研究者所发现的内容。再进行联系,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以确保实验能够顺利进行。
3 制定并高效完成每日目标
这一步容易被忽略,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早起并做好准备,制定当天要达成的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在此,向各位作者介绍一个秘密武器——帕金森定律,利用这个定律,可以提高生产力,更高效地完成每日目标。
帕金森定律指出,工作会扩展到所允许的时间范围内。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某项任务在2小时内能够完成,在8小时内也能完成,但显然2小时内完成的效率会远高于8小时。
举例来说,如果给你5小时来完成一项任务,如实验中的某个步骤,你可能会在这5小时内分散注意力,刷社交媒体或观看视频。然而,如果规定只有2小时来完成这项任务,你会更加集中精力,心无旁骛,结果往往能够真的在2小时内完成。
这是经过科学验证的!制定一个小目标,并尝试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它。在此期间,把你的手机和一切可能分散你注意力的活动放在一边,务必专注于那项特定的工作。
4 每天学习一项新东西
作为一名在读博士生,你的目标不要仅局限于获得博士学位。毕竟博士迟早都要毕业,毕业后你将要踏入职场,因此,学位并不是未来唯一需要的东西。所以试着每天至少学习一样新东西。例如,一种新语言或学习一些软件工具等。
或者培养一项喜欢的运动爱好。无论你是否喜欢,都应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无论是有氧还是无氧运动。例如,瑜伽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不仅能够增强内在精神力,还能帮助你保持冷静,对抗抑郁和压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想要获得博士学位,一个人必须在身体和精神上都保持强健。
5 检查一天的工作
当你设定了目标并制定了执行计划后,每天工作结束时,应迅速回顾一下今日的计划,确认是否所有目标都已达成。如果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不妨给自己一份大大的肯定和鼓励;如果有未完成的任务,及时梳理并作出相应安排,确保能够尽快完成。
最后,在睡前,再快速回顾一下一天的所有安排,如有需要,及时备份重要的数据或工作成果,切勿轻视备份的重要性。数据就是一切,一旦丢失,将后悔莫及。
当然,自律并非易事,但至关重要。因此,无论你主观上是否愿意,都建议至少尝试连续6个月进行规划。一旦规划步入正轨,它就会成为常态。
事实上,读博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要一板一眼,每天的日常计划安排也可以有所变化。要学会自我管理,最终目标虽然是获得博士学位,但在这个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健康、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以及为社会和学术领域做出贡献也同样重要。
在读博的过程中,你认为还有哪些事情是每天必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