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说到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诗人,我想最不该遗忘的人就是胡适。原因有二:1,他是探索白话诗的第一人;2,他的《尝试集》是新诗诗集中问世最早的。不仅仅如此,身处在古今文化交替的时代,他关于新诗的许多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胡适(1891-1962),学识渊博,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不过因在中国内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胡适都是问题人物,他的著作与涉及其文学造诣的书籍很有限,因此我对他也是只知甚少。直到偶然读到《李敖快意恩仇录》,才有了一点了解。到最近几年文化风气开放后,各种他的文学著作才慢慢多了,同时对他的评论也逐渐客观很多。
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代替文言,各种文体都在变,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代表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是必须要作出变化的。再加上旧体诗经历了唐朝盛极之后,逐渐衰落,清末更到了油干灯尽的境地,虽然有许多诗人做了某些尝试和改革,但终究因不敢做大手术而未成功。胡适做为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以及他自身的历史观念感,诗歌拥有着文学的至高光环,改革势在必行。
从《尝试集》所收集的诗的创作时间上我们能逐渐看到他的诗歌风格的演变,从最开始他留美时期的作品"不过是一些洗刷过的旧诗",到一九一七年回国以后的作品,在诗的形式上出现了新的变化。在遣词、造句、用韵、音节等方面,打破了旧体诗的束缚,显示了他在新诗创作上的探索的勇气。
诗,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不光只需有感而发,还要有唯美意境,通过诗句所描绘的氛围,使读者依此展开想象和联想。胡适就是一个深谙此理的人,他后期所创作的一首小诗,便非常有代表性。
一念
我笑你绕太阳的地球,一日夜只打得一个回旋;
我笑你绕地球的月亮,总不会永远团圆;
我笑你千千万万大大小小的星球;
总跳不出自己的轨道线;
我笑你一秒钟行五十万里的无线电,
总比不上我区区的心头一念!
我这心头一念,
才从竹竿巷,忽到竹竿尖;
忽在赫贞江上,忽在凯约湖边;
我若真个害刻骨的相思,
便一分钟绕地球三千万转!
这首诗创作于1917年9月,发表在1920年出版的《尝试集》第二期。这时期的诗,为自由变化的词调时期,打破了五言七言的整齐句法,改成长短不整齐的句子。
显然这是首情诗,充满着对情人热烈的思念,而这个人当然不是江冬秀。1914年6月,在美国纽约州康乃尔大学留学的胡适结识了该校教授的女儿韦莲司。在此后48年的岁月中,胡适因受韦莲司的影响而获益甚多,其生平事迹也因有了与韦莲司的交往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韦莲司是胡适早年留学美国时期的女友,她出身世家,学识丰富,独立不羁,见解超群,是“达达”艺术流派的画家,胡适心目中新女性的理想典范,曾给青年胡适思想上很大的影响。
《一念》是直接表现了某个抽象的意念,表达了对超越时空限制的"我这心头一念''的肯定,表现了强烈的主观意志。诗人充分运用了想象与夸张将思念的速度具体化形象化,以超越了“一秒钟行五十万里的无线电”来凸现。人的思想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充满了活力与跳跃性,用“才从又到,忽然又忽然”,以具体的地点变化来暗示这种无法抑制的思绪,既形象又生动。思念原本是种抽象不可言及的感觉,任何言语都无法形容描述,刻意的强调反而会显得苍白无力,于是在这首诗中,胡适赋予了“一念”时间和距离的概念,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它的强大的力量,颇有震撼力。情感浓厚,又充满了男子浪漫的想象力与依恋之情,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胡适的新诗多是即事感兴、即景生情之作,虽然少见汹涌奔腾的诗情和飞云翻卷般的想象,但大都言之有物,不乏情趣;在表现手法上,则或用直接的描写,或用浅显的象征。胡适不是一个诗人,其成就也不在诗歌上,但他给中国新诗开的这个头,就像《诗经》之于中国古典诗,他的作用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