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教师路培琦

(2010-12-30 15:21:55)
标签:

杂谈

科学教师路培琦(一)

如果你是教过几年自然课或科学课的老师,多半都会知道著名的小学科学教育“三剑客”——特级教师路培琦、章鼎儿、李子平。这“三剑客”分别在天津、杭州、上海教书,但在全国小学科学教师中的知名度不亚于影视名星。20年来,他们每一次“联袂出场”,如同世界三大男高音同台演出,都是全国小学科学教育研究的一次盛会。

做一位自然(科学)教师,如果还不知道这“三剑客”,给圈内人的感觉是还没入门。即使没有机会亲临现场观摩,也多半看过“三剑客”的录象课。他们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都被现场录下来,通过光碟、网络和杂志广为传播,成为自然课和科学课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经典,为老师们生动地诠释现代小学科学教育的理念。

“三剑客”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自然课——《形状与承受力》〈植物的果实〉〈昆虫〉;1989年的〈碘酒与淀粉〉〈树叶与人〉〈弹簧〉;1990年的〈浮力〉〈各种各样的动物〉〈玩注射器〉;2000年的〈蜡烛会熄灭吗〉和〈连通气球〉,现在去看,依然是理念先进、教学艺术精湛的小学科学教育佳作。

大江给读者讲讲“三剑客”中的一位——路培琦。

                    从小科学迷到自然教师

     路培琦出生于1941年,中等身材、浓眉大眼、笑容可掬。虽然年过花甲,童心未泯。既有大师的风采,又有天津人的豪爽和义气。他编写的教材和他执教的科学课以新颖、活泼,思路奇特、敢于创新见长。

路老师对慕名而来请教的青年教师真挚热情,颇有孔夫子诲人不倦之风。他曾半开玩笑地收徒传艺,以至各省市都有许多青年教师说自己是路老师的开门或关门弟子。

路老师心灵手巧是出了名的。只要是路老师上科学课,总会给孩子们带来欢乐、迷醉和惊喜。一只带气球的小光碟,会在光滑的桌面翩翩起舞;几支注射器,几段输液管,会变成一只灵巧的利用液压传动的挖掘机,小挖斗转动灵活、俯仰自如。

路老师和章老师曾受美国世界教育社的邀请,为西藏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讲授“探究-研讨”教学法。其中有一课是讲自制教具。路老师用几只空饮料瓶现场示范,不到10分钟就做好了一只用压缩空气发射的半米多高的火箭,拿到操场上用自行车打气筒打气,一下子飞上五层楼那么高。几十位年届不惑的学员像儿童一般欢呼雀跃,钦佩之情真是难以言表。

路培琦说自己的心灵手巧源于从小爱玩。又有一个让他充分发展个性的环境。他上小学时,学校四周是一片荒野和农田。一放学就去玩,捞小鱼、逮蚂蚱、养蟋蟀,没有不爱玩的东西。邻居老大爷讲蝎子精大战蜘蛛精的故事,路培琦就逮来蝎子和大蜘蛛放在小盆儿里,看它们打架,。有一次家里让小路培琦去商店买醋,从一个矮棚路过,看见一只大蜘蛛正在结网,刚刚拉好几条放射线,他就蹲下来一直看着蜘蛛把网结完,把买醋的事儿忘得一干二净。

上小学的时候,路培琦最爱手工课,在石膏板上刻马、恩、列、斯、毛、朱等伟人的头像,刻中国地图,刻得惟妙惟肖;用粘土做小陶罐、小砚台,再用火烧硬,精致得如同出土文物;他还会用纸绳编小篮子;会做好看的带鸽哨的大风筝、会放风筝……

初中生路培琦迷上了科技活动,他做的飞机模型、舰船模型不仅漂亮,而且飞得高、跑得快;他会安装矿石收音机,以后又学会了安装半导体收音机……路培琦手巧心灵,成绩优秀。从初中到读师范,路培琦都是一位聪明伶俐、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师范毕业,路培琦被天津二师附小选来当老师。他教过语文、数学,业余时间依然迷恋科技。他带着小学生一起玩飞机模型,玩半导体收音机,倍受孩子们的喜爱。校长慧眼识珠,让他当了专职自然老师。从此路培琦走上了中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大舞台。我国小学科学教学改革也幸运地得到一员大将。

《植物的果实》一课激起千层浪

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自然编辑室副主任刘默耕老师在教育部领导的支持下,为了实现“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宏伟目标,认真研究和汲取国内外科学教育改革的精华,率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他亲手制定的自然教学大纲和〈自然常识〉教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1981年,教育部颁布了自然教学新大纲试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编的自然教材。

新大纲和过去的大纲最大的不同是:旧大纲提的是:“教给儿童一些浅近的自然科学知识。”而新大纲是“指导儿童认识自然界和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利用、改造和保护,从而培养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天津二师附小自然教师路培琦成为自然教学新大纲和新教材的第一批试教老师。当时,大家都不知道新的自然课怎样教,刘默耕老师亲自到天津,和路培琦一起研究一节新编自然教材的实验课——《植物的果实》,希望用具体的课例来说明自然课的改革。

经过几次不成功的试教,路培琦开始领悟如何“让儿童亲身经历科学概念产生的过程”。终于有了这样一节课:

课前,路培琦布置学生把“你认为是果实的东西”带来,有个学生带来了胡萝卜,由此在课堂上引起 “胡萝卜是不是果实”的激烈的争辩。路老师并不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帮助孩子们整理各自的理由。在争辩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当口,引导学生一起观察大家都没有异议的“果实“——苹果和梨子,找找这两个颜色、形状、味道都不一样的“果实”有什么共同之处。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对苹果和梨子进行了“纵剖和横剖”。切开一看,苹果和梨子里都有种子。“啊,果实的特征原来不是能吃不能吃,而是里面有没有种子。”学生再用这个自己发现的“科学概念”研究他们带来的那些“认为是果实(包括胡萝卜)的东西”,关于胡萝卜的争议迎刃而解,孩子们的兴奋和得意之情简直无法形容。

这一课的后一段时间,路老师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包“果实”:有槐树角、核桃、花生、豆角、扁豆荚和合欢树果,让孩子们动手、动脑,探究和研讨这些“果实”的不同之处,对果实进行分类。

整节课只有短短40分钟,孩子们却经历了人类历史上关于“果实”这个概念形成的漫长的认识过程,孩子们得出的“概念”当然是浅显的,是9岁儿童的水平层次。但是他们从中的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爱科学、学科学的志趣,其价值哪里是“教给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所能比拟的!

铃响了,学生 欢欢喜喜地下课了。然而,这节课留下的涟漪,却在孩子们的心中久久荡漾,永难忘怀。

《植物的果实》在我国自然教学改革的历史上,是开创现代科学教育新篇章的一课。

刘默耕老师希望新的自然课不仅教给孩子们科学知识,更能教给他们自行获取知识的本领,还要为他们将来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打好基础。也就是“一举多得,一箭多雕”。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不是用学知识、背知识、考知识的方法,而是用“探究--研讨”的方法。如何指导学生“探究-研讨”呢?《植物的果实》正是这样的一课。这节课和另外几节新教材试教课的录象随着刘默耕老师关于新大纲的讲演走遍全国,激起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层波叠浪。(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