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子园地】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2022-04-07 10:19:37)
标签:

家庭教育

理念

内驱力

动力

学习

分类: 亲子园地
这次冬奥会,有一些耀眼的明星,比如,谷爱凌和苏翊鸣,在妈妈圈引起很大反响。

虽然,像他们一样努力的孩子一定有很多,但只有他们成功了,这是典型的“幸存者效应”,不过,他们的家庭教育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作为父母,我们可能,不像他们的父母那样,能够提供给孩子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资源,但我们依然能做到,尽自己的努力,帮助孩子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通过,
尊重孩子的选择,努力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来实现。

谷爱凌和苏翊鸣,拥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真正推动他们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站在世界之巅的力量,其实是他们身上所爆发出的强大内驱力。

这才是他们成功的关键,也是每一个普通孩子将来能否取得成功(成为最好的自己)的关键。

其实,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早就深入研究“如何让孩子内驱力爆棚”,并给出了一个黄金配方:

自主感:我能选择我想做的事
多巴胺:
这件事好玩,让我兴奋(有目标)
胜任感:我能做好这件事(自信)
联结感:我能在一个充满爱与支持的环境里做这件事(包容)

回看谷爱凌、苏翊鸣的夺冠之路,我发现:他们的父母在这四点上,都给了孩子最好的保护和滋养。具体来说:

 



自主感:

 

放手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
 
为便于理解,先举个身边的例子。

朋友对儿子的学习很上心。儿子学什么,怎么学,先学哪个,后学哪个,该怎么总结复习,朋友都规划的明明白白。学习时间更是安排的满满当当。

可是,孩子的成绩不但没有稳步前进,反而出现了厌学的苗头。

朋友很苦恼:“为什么我儿子就是不爱学习呢?”
 
其实,问题的根源不在孩子,而在父母身上。
 
我们来对比着看谷爱凌的成长。
 
她的妈妈是一名滑雪教练,但她从没有要求过谷爱凌一定要滑雪。而是,鼓励和支持谷爱凌尝试所有自己喜欢的事,马术、跑步、游泳、攀岩、射箭、芭蕾、钢琴……
 
当谷爱凌提出想要加入危险度很高,还会受到男性歧视的专业自由式滑雪队时,谷爱凌的妈妈内心担忧,却依旧选择支持女儿的决定。
 
谷爱凌面临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跑步还是滑雪”时,妈妈也没有用自己的经验和判断给她任何束缚。
 
哪怕是今年冬奥会,在第二轮比赛失利的情况下,谷爱凌想要尝试所有女性都没有尝试过的最难动作——空中左转四周半时,妈妈也没有强迫她求稳保银,而是告诉谷爱凌:“OK,这是你的比赛,好好享受它。
 
无论是重大赛事,还是日常喜好,她妈妈都给了她绝对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这不仅点燃了谷爱凌对知识和赢的渴望,更让谷爱凌从自主感、掌控感中获得了愉悦的体验,和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的力量。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自主性,他们都喜欢探索、模仿和掌控自己。
 
保护孩子的自主感,反而会促进孩子的内驱力。
 
再看苏翊鸣。
 
他在世界冠军之前,就已经在影视圈崭露头角。
 
北京冬奥会申请成功时,他突发奇想要参加冬奥会,为国争光。父母不仅没有因为他放弃当演员的大好前景而阻挠,还大力支持他的决定,让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滑雪训练中。
 
于是,他每年几乎要花300—320天专注于滑雪,付出了超人的努力和毅力,用最短的时间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内在动机》一书中写道:

 

“自主感使人更愿意做某事,这种意愿通常来自兴趣或事情的意义。”


一个孩子获得的自主感越多,就越有投入这个领域的热情。

所以,保护孩子的自主感,就从放手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想做的事开始。这样才能让孩子一直保持学习的热情,和不断上进的持久动力。
 

 
目标感:
让孩子一步一个脚印的不断向前
 
先来看一个常见现象。


很多妈妈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的孩子学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为什么他总是刚开始踌躇满志,中间半途而废,最后不了了之?


记得外国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

“如果一个铅球运动员在比赛时,没有目标,那么他的成绩必然不会很好。


如果他心中有一个奋斗目标,铅球就会朝着那个目标飞行,而且投掷的距离还会更远。”



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学习态度懒散,容易懈怠,半途而废,都是因为孩子心中没有明确坚定的目标。



目标,是孩子努力奔跑的意义,也是孩子一往无前的动力。一个孩子对梦想和目标的渴望程度,与他将来能够取得的最大成就息息相关。所以,帮助孩子树立目标很重要。

每个孩子,在某个时期(一般在小学),都会对“长大以后做什么”这个问题,有明确的想法。

比如,做警察、做医生、做老师、做科学家、开养鸡场、开饭店,等等。

虽说有些想法很幼稚,但是家长不要笑话孩子,而应该支持他,因为这往往是内驱力萌芽的种子帮助孩子了解,这个目标需要具备什么知识、能力、人格品质,才能实现。把目标具体化。


然后,在孩子不断提高自己,了解相关情况的过程中,会进一步思考和修正自己的梦想,最终稳定下来,形成明确的理想。


谷爱凌小时候有很多想法,她的妈妈鼓励和支持她尝试所有自己喜欢的事,马术、跑步、游泳、攀岩、射箭、芭蕾、钢琴……在学习、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她越来越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最后,她确立了自己的理想。

帮助孩子把远大理想,逐步分解成一个个,具有可行性的小目标,并落实到行动上,是我们家长可以做到的。
(M理论,目标分解法)


我们来看
谷爱凌的妈妈,在她确立了理想之后,又是怎么做的。

12岁时,谷爱凌告诉妈妈自己想要去参加冬奥会,想要用中文跟大家打招呼。这是个很纯真、很幼稚的想法。

妈妈知道她的水平远没有达到奥运的水平,但妈妈没有直接否决她,而是帮她树立目标,分解步骤:

“首先你要能去,然后你要能获奖,然后才有采访和打招呼。”

为了这个目标,谷爱凌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和毅力,直到以完美的表现达成所愿。

同样的,苏翊鸣11岁退出娱乐圈,下定决心要当一名滑雪运动员,在自己的家门口站上冬奥会的领奖台。

为了这个目标,他的父母帮助他把目标细分,落实到行动上。

他每天第一个上山,一直训练到太阳下山,雪场关闭。
他不断地琢磨,尝试每一个高难度动作,丝毫不在乎自己摔了多少跤,失败了多少次。

他把自己心中的“大目标”,拆解成一个个更容易实现的小目标:今天要“专注力量练习”,明天要“好好学日语,多和教练交流”等等……他内心坚定,头脑清晰,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向前,直到他在冬奥会的空中留下一条完美的弧线,以1980度转体傲视群山。

华兹华斯说:

“一个崇高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成为壮举。”


心之所向,无往不成。


所以,想要孩子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就一定要帮孩子确立目标。只有确立了目标,才能把努力的信念扎进孩子的身体里,敦促着孩子锲而不舍,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去实现。
 

 
联结感:

 

允许孩子犯错

 

 

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有个朋友对我说,他以前很喜欢用威胁、打击、责骂,来激起孩子的羞耻心,让孩子“知耻而后勇”。事实却是,越打击,孩子越没自信,越责骂,孩子越不想学。所以,打击和指责并不能激起孩子的内驱力。反而会挫伤内驱力。我们要包容孩子的不足,鼓励他提高自我。

只有允许孩子犯错,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始终跟他们站在同一边,才能让他们越挫越勇,继续努力。

就像谷爱凌和苏翊鸣的父母一样。
他们都倾尽全力地支持孩子的热爱,却并不要求孩子“一定要成功”。

谷爱凌的妈妈说:

“你不必非要考斯坦福,也不必非要拿冠军,最重要的是始终保持求知欲,一生不放弃学习。”


谷爱凌比赛失利的时候,妈妈没有第一时间给她复盘,也没有责备,而是紧紧抱住女儿说:

“我为你骄傲。”谷爱凌反复研究参赛资料,妈妈淡定地说:“没事,咱们重在参与。”无论任何时候,谷爱凌的妈妈都没有用“最好”来要求过她,更没有给过她压力。这一点难能可贵。

妈妈的“佛系”,让谷爱凌拥有了面对失败的从容,和对赢的强烈渴望。

苏翊鸣的父母也是如此。


他们从没把儿子比赛的成败太放在心上。
就连这次冬奥会,儿子在北京紧张备战,他们反而跑去海南旅游,观战全靠电视。

苏翊鸣的爸爸说:

“希望儿子能够喜欢和享受比赛,尽力而为就好。


他的年龄还小,只有17岁,这不会是他的唯一一届奥运会,以后会有更好的成绩。


即使有一天他不想滑雪了,不愿意做运动员了,也可以随时放弃,回来考大学。”


有句话说:

“爱是世间最强大的力量。


它的强大之处在于,它能从内部建立与万物的连接,并深入到万物中去。”


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是孩子最好的安全感和最大的底气。


有父母托底,孩子才能勇往直前。所以,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急着责备孩子,也别给孩子乱贴标签。

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向好向上的心,并耐心地鼓励和引导他们。
 

 

胜任感:

 

给孩子鼓励和夸赞,帮孩子强化自信心
 
心理学家罗伯特·怀特曾说过:

“人类有胜任的基本需要,即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应对环境的需要。”


孩子更是如此。

他们天生渴望获得胜任感,并深深地渴望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父母的肯定。

如果父母从来不给孩子一句肯定和鼓励的话,就会打击孩子的胜任感(自信心)。

孩子在父母的贬低下,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陷入自我否定,甚至丧失努力的动力。


18岁的苏翊鸣仅用3年半的时间,就到达了别的运动员10年才能达到的水平。
不仅是因为他天赋异禀、生而无畏,也是因为父母从不间断的鼓励。

小时候,他在训练中意外受伤。
妈妈最先考虑的不是会不会影响训练,而是先鼓励他,稳定他的内心:“宝宝,咱们不能去放弃这个滑雪。”

他刚刚进入国家集训队时就受了重伤,有半年的时间都不能训练,只能坐在轮椅上。这对一个备战的运动员来说,无疑是提前预告了败局。

妈妈没有说一句埋怨、责怪他的话,而是拿来同学的留言册,让他看看同学们对他的钦佩和鼓励,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他:“没关系,振作起来,你可以的。”

除此之外,爸妈还带着他一起观看偶像肖恩·怀特的比赛视频,激励他重燃斗志。

那是肖恩·怀特在平昌冬奥会上的退役之战,最后一跳勇夺冠军,看得小鸣热血沸腾。

爸爸说:“你的时代一定会到来的!”

就这样,父母的鼓励让苏翊鸣坚强地挺过了所有伤痛,扛住了超越同龄人的巨大训练量,并在他的心里种下一颗永不熄灭的信念种子,让他在大跳台决赛中释放出了自己的全部能量,奋力跳跃,摘得金牌。

斯坦福教授威廉
·戴蒙说:

“父母向孩子传递力量感的一个重要方式,是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你认为他们是有能力的。”


父母的夸赞和鼓励会激发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有信心,有勇气去突破,去战胜。


只要父母相信孩子可以做到,同时也让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孩子就有可能激发出所有的潜力,做到自己的最好程度。

2017年,谷爱凌在帕克城的一场比赛中因感冒发烧,出现失误摔倒,只获得了第二名。
谷爱凌很不开心,妈妈抱着她说:“没事的,你特别特别棒。”

第二天,重感冒的谷爱凌依旧走上赛场。
妈妈鼓励她说:“加油,爱凌!”最后,谷爱凌完美落地,打败对手,获得冠军。

记得德国改革家马丁
·路德也曾说过: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使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没有倒下。”


父母的夸赞和鼓励,就是孩子的“最强助攻”。



只有让他们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才会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变得更勇敢,更坚强,更有力量不断地挑战和超越自我,最终成功地成为“最好的自己”。 


 总结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

主动学习的孩子,都有三个基本的内在驱动力:

好奇驱动力(即求知欲)、
胜任内驱力
(即成功的欲望)、
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所以,让孩子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帮孩子树立目标,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多鼓励他们夸赞他们,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孩子才会出于自身的渴望,自发主动地把事情做好。

思想家爱默生说:

“一个人如果懂得如何去做,那么他将永远不会失业。


一个人如果懂得为什么去做,那么他将永远是自己的主宰。”


充沛的内驱力,是孩子持续努力,战胜各种风浪和挫折,不断地突破极限走向成功的最大法宝。

唤醒和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才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改编自:夏天的文章


附:


一、动机

动机,是内驱力和诱因相互作用而产生行为的全部过程。

1、内驱力,常表现为需要,是能驱使人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是一种无意识力量,源于最原始的,积累了整个历史经验的心理体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诱因,常表现为目标,指能满足人需要的物体、情境或活动, 


 

二、教学过程中内驱力一般分三类:

1、认知内驱力:

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源于学习者自身需要的内部动机,这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要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才能真正表现出来。

诱发这种内驱力需要激发兴趣,就是我们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诱发认知冲突,注重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相联系等方法。


认知内驱力,是最为原始的驱动力,也就是对某一种事物,真正的喜爱,最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因而,最稳定和持久。也应是父母激发孩子内驱力的首选。

这种内驱力多表现在小学和初中非毕业班阶段。如果保护和培养得当,可以一直延续终生。例如:科学家牛顿、特斯拉,艺术家罗丹,等等。

2、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的努力,能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社会地位(或班级地位)的需要。

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比如:在成年人工作中 ,与工作业绩、成就相关的内驱力。

3、附属内驱力:

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真学习、积极表现的动机。

这种学习动机有较明显的年龄特征,多表现在在幼儿和小学生身上,也属于一种外部动机。在我国,是高考学霸们的常见内驱力。

三种内驱力,
各有优缺点。都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使孩子自觉、自发地努力学习。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化的深入,其内驱力模型,会不断发生变化。各种内驱力,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混合模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