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儿子
陈 村
1.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直接建议儿子跳出时髦青年的圈子,暑假选择去体验父亲当年的世界,这也是他给儿子成长历程最珍贵的礼物。)
2.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3.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第6题B选项】
(路程与途径、见闻与印象,熟悉如昨,如话家常,可见记忆之深刻。)
4.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人与动物的自然反应,正是当地风情的写照。)
5.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6.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故地的一切就是如此亲切,江河流淌的是无穷的思念,村人招呼的应答是无限的温情)
7.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8.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直接提及自己名字,几欲打通时空隔膜,儿子的行踪就是“我”的心迹。)
9.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10.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上海来插队的知青,插不齐的秧,吃老大的瓜……一段难忘的岁月。)
11.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村人的淳朴与好客,一扫现代人的隔膜与陌生。)
12.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草屋的位置在与不在,难以推晓,而它早已住在“我”的心上。)
13.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14.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坟茔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借亡人的庄重与严肃让儿子感受劳动的荣光与历史的沧桑。直面祖先,不忘来路。)
15.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带有审美式的小特写,笔触里全是思念的味道。)
16.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生长在土地上,就应该与根土地相连。接地气,有灵魂。)
17.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所有的说教,都不如亲身体验,植根大地的劳作,才有永恒的供养。下田吧,这样才能深味父亲当年劳动的价值与快乐。弘扬劳动精神,育人育心)
18.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19.你会爱的。
(作者无比肯定的推测里,对乡村插队生活无尽的思念溢于言表。)
20.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第7题C选项】
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期望儿子能在寻访与参与的历程里,找到自己心灵的栖息地。人的成长,永远应该和大地相连,与经历共舞,心有所属。)
21.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夜间告别,是难言的不舍与不安。独坐河滩上,听汩汩流动的河流,似乎在诉说着:路,本无坦途;人,生而不息。)
22.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狗是乡村人原态生存的一部分,狗对人的忠诚,应该启发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对大地的忠诚。)
23.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再次强调,建议儿子第一个暑假就去,去历练,去找寻,去传承。虽然作者无法推知的寻访结果,都是对当年生活的一个回应,对心灵呼唤的一个回响。儿子为“我”痛哭,为曾经,为现在,为未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
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解析】
B项“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表述错误。原文第3自然段“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村人高声说话,内心的坦荡、性情的淳朴,父亲教儿子也如此正视所遇之人,看他们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无需心藏芥蒂,因为他们本性善良,“没有坏意”。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句子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句子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句子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句子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解析】
C项“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表述错误。父辈并没有给下一代什么压制,不同的选择也只是因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青春感受。且给结合前文内容“你就会懂得父亲……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推知,这里的“飘”不是指“飘然自在”,而是指父亲期待儿子心有所归,用对土地的深情、对成长的敬意来换得青春的积淀与心灵的归宿。
8.“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了多重身心感受。请梳理概括。(4分)
【参考答案】
对自己过去插队生活的怀念;
对儿子(年轻人)经受劳动洗礼身心得到磨砺的期望;
对村庄的风情风物不能因现代化而丢弃的思考;
对大地无止无息地输出以滋养人类的感激。(每点1分)
【特注】答案参考 山东特级教师 时均琪
【解析】
“下田去吧,儿子”,这是曾经扎根大地的父亲对脱离土地的儿子的祈盼,下田了,劳动了,方懂得村庄存在的美好和土地对人的意义。“多重身心感受”从自身到儿子,从乡村到城市,从过去到现在,从外物到精神等,都是感受梳理的支点。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参考答案】
甲组示例:
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
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
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示例:
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
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写作品短评思路的试题,指向统编语文教材中“学写文学短评”的学习任务。
题目解析
【解析】文学短评写作概要: 定题,定旨,定向;简明,理性,形象。
即选定主题,明确方向,凸显主旨,语言简明,评论理性,表达形象。本题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解读指定核心词,叙为基点,评为宗旨,指出写作思路即可。
甲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
“未来”,主要是关于儿子将要经历的历程而作的建议与推想;“回忆”,主要重温自己的插队生活;“成长”,父亲的经历在儿子身上再现,过去与未来的交叠触动,引发儿子对生活对人生对未来的思考。
乙组关键词:河流
“河流”是介于“渡船”“村庄”“田间”“作物”“坟茔”等诸多抒情意象中的一个,它也是链接自己与儿子、城市与乡村、历史与未来的线,身坐河边,听水流而思过往畅未来,可谓人成长的宝贵经历。
题型解析
【散文化(诗化)小说别样考查】
1.《给儿子》以娓娓而谈的散文化的叙述方式,给“儿子”也给考生一种特别的品读体验:我的故事,能否照应你的成长?选题既切中富有时代感的知青劳作话题,又规避了各类押题猜题的训练。
2.结合今年的文本内容来看,试题有内容理解,有分析鉴赏,有概括梳理,有文学短评,点面结合,题型灵活,唯有沉浸式深度品味,才能自如应答。
3.就散文化小说而言,解题时仍旧要注意“情节的淡化、形象的虚化、语言的散化、意境的诗化”等要素。不能拘束地按照传统小说解读的模式,而要结合时代作家作品,做客观而有个性化的解读。
题型拓展
【散文化(诗化)小说题目举隅】
1.师陀《邮差先生》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2.万芊《下雨了》有人说,读这篇小说犹如读一篇优美的散文,给人唯美的感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阅读沈从文作品《贵生》,有人称沈从文小说具有诗化风格,请根据全文分析其诗化风格的特点。
4.李学辉《挂在山顶的风》这篇小说具有“散文化”特征,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5.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汪曾祺的很多小说接近散文,是散文化了的小说,《捡烂纸的老头》便是其中之一,请简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点。
知识链接
【文学短评】
1.文学短评,对作家、作品、思想、技法或者与之相关的某一点(某一关键词)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短评既是分析也是鉴赏;与文学评论比较,短评更注重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品味反思等。
2.文学短评写作时,要潜心内入而后精心外出。先要置身于作品中,读懂作品,然后又要跳出作品。远而观之,客观地评价作品。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写作有定题,心中有定旨,表达有定向,语言简明扼要而生动形象,术语精当而观点鲜明。
【短评示例】
名家短评《红楼梦》
1.俞平伯:《红楼梦》的意趣,隐晦了近二百年,这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
2.鲁迅:“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
3.周汝昌:“单论‘中华文化’这四个字还不够,还要加上一个‘大’字,是谓‘中华大文化大’,即中华文化的总精神和大命脉。
4.梁归智:“《红楼梦》本来就是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和‘一条主脉’,曹雪芹本来就是一位集诗人、哲人、艺术家和小说家于身的中华文化的‘文曲星’。”
备考建议
【读写思创】
1.多读各类文本。
不限文体,不偏流派,不拘风格,万千归一;
2.常写短评札记。
圈画批注,参见名家,援引点评,与友探析;
3.勤思文学命脉。
关注时代,把握思潮,体悟情感,深味文化;
4.创新应用写作。
大胆写作,分析有理,评论有据,赏析有情。
2023全国新高考I卷试题解析——文学作品阅读
给儿子
陈 村
1.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直接建议儿子跳出时髦青年的圈子,暑假选择去体验父亲当年的世界,这也是他给儿子成长历程最珍贵的礼物。)
2.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3.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第6题B选项】
(路程与途径、见闻与印象,熟悉如昨,如话家常,可见记忆之深刻。)
4.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人与动物的自然反应,正是当地风情的写照。)
5.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6.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故地的一切就是如此亲切,江河流淌的是无穷的思念,村人招呼的应答是无限的温情)
7.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8.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直接提及自己名字,几欲打通时空隔膜,儿子的行踪就是“我”的心迹。)
9.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10.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上海来插队的知青,插不齐的秧,吃老大的瓜……一段难忘的岁月。)
11.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村人的淳朴与好客,一扫现代人的隔膜与陌生。)
12.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草屋的位置在与不在,难以推晓,而它早已住在“我”的心上。)
13.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14.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坟茔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借亡人的庄重与严肃让儿子感受劳动的荣光与历史的沧桑。直面祖先,不忘来路。)
15.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带有审美式的小特写,笔触里全是思念的味道。)
16.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生长在土地上,就应该与根土地相连。接地气,有灵魂。)
17.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所有的说教,都不如亲身体验,植根大地的劳作,才有永恒的供养。下田吧,这样才能深味父亲当年劳动的价值与快乐。弘扬劳动精神,育人育心)
18.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19.你会爱的。
(作者无比肯定的推测里,对乡村插队生活无尽的思念溢于言表。)
20.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第7题C选项】
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期望儿子能在寻访与参与的历程里,找到自己心灵的栖息地。人的成长,永远应该和大地相连,与经历共舞,心有所属。)
21.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夜间告别,是难言的不舍与不安。独坐河滩上,听汩汩流动的河流,似乎在诉说着:路,本无坦途;人,生而不息。)
22.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狗是乡村人原态生存的一部分,狗对人的忠诚,应该启发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对大地的忠诚。)
23.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再次强调,建议儿子第一个暑假就去,去历练,去找寻,去传承。虽然作者无法推知的寻访结果,都是对当年生活的一个回应,对心灵呼唤的一个回响。儿子为“我”痛哭,为曾经,为现在,为未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
B.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C.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
D.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
【解析】 B项“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表述错误。原文第3自然段“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村人高声说话,内心的坦荡、性情的淳朴,父亲教儿子也如此正视所遇之人,看他们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无需心藏芥蒂,因为他们本性善良,“没有坏意”。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句子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句子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C.句子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句子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解析】 C项“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表述错误。父辈并没有给下一代什么压制,不同的选择也只是因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青春感受。且给结合前文内容“你就会懂得父亲……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推知,这里的“飘”不是指“飘然自在”,而是指父亲期待儿子心有所归,用对土地的深情、对成长的敬意来换得青春的积淀与心灵的归宿。
8.“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了多重身心感受。请梳理概括。(4分)
【参考答案】
对自己过去插队生活的怀念;
对儿子(年轻人)经受劳动洗礼身心得到磨砺的期望;
对村庄的风情风物不能因现代化而丢弃的思考;
对大地无止无息地输出以滋养人类的感激。(每点1分)
【特注】答案参考 山东特级教师 时均琪
【解析】 “下田去吧,儿子”,这是曾经扎根大地的父亲对脱离土地的儿子的祈盼,下田了,劳动了,方懂得村庄存在的美好和土地对人的意义。“多重身心感受”从自身到儿子,从乡村到城市,从过去到现在,从外物到精神等,都是感受梳理的支点。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参考答案】
甲组示例:
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
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
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示例:
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
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写作品短评思路的试题,指向统编语文教材中“学写文学短评”的学习任务。
题目解析
【解析】文学短评写作概要: 定题,定旨,定向;简明,理性,形象。
即选定主题,明确方向,凸显主旨,语言简明,评论理性,表达形象。本题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解读指定核心词,叙为基点,评为宗旨,指出写作思路即可。
甲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
“未来”,主要是关于儿子将要经历的历程而作的建议与推想;“回忆”,主要重温自己的插队生活;“成长”,父亲的经历在儿子身上再现,过去与未来的交叠触动,引发儿子对生活对人生对未来的思考。
乙组关键词:河流
“河流”是介于“渡船”“村庄”“田间”“作物”“坟茔”等诸多抒情意象中的一个,它也是链接自己与儿子、城市与乡村、历史与未来的线,身坐河边,听水流而思过往畅未来,可谓人成长的宝贵经历。
题型解析
【散文化(诗化)小说别样考查】
1.《给儿子》以娓娓而谈的散文化的叙述方式,给“儿子”也给考生一种特别的品读体验:我的故事,能否照应你的成长?选题既切中富有时代感的知青劳作话题,又规避了各类押题猜题的训练。
2.结合今年的文本内容来看,试题有内容理解,有分析鉴赏,有概括梳理,有文学短评,点面结合,题型灵活,唯有沉浸式深度品味,才能自如应答。
3.就散文化小说而言,解题时仍旧要注意“情节的淡化、形象的虚化、语言的散化、意境的诗化”等要素。不能拘束地按照传统小说解读的模式,而要结合时代作家作品,做客观而有个性化的解读。
题型拓展
【散文化(诗化)小说题目举隅】
1.师陀《邮差先生》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2.万芊《下雨了》有人说,读这篇小说犹如读一篇优美的散文,给人唯美的感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阅读沈从文作品《贵生》,有人称沈从文小说具有诗化风格,请根据全文分析其诗化风格的特点。
4.李学辉《挂在山顶的风》这篇小说具有“散文化”特征,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5.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汪曾祺的很多小说接近散文,是散文化了的小说,《捡烂纸的老头》便是其中之一,请简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点。
知识链接
【文学短评】
1.文学短评,对作家、作品、思想、技法或者与之相关的某一点(某一关键词)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短评既是分析也是鉴赏;与文学评论比较,短评更注重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品味反思等。
2.文学短评写作时,要潜心内入而后精心外出。先要置身于作品中,读懂作品,然后又要跳出作品。远而观之,客观地评价作品。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写作有定题,心中有定旨,表达有定向,语言简明扼要而生动形象,术语精当而观点鲜明。
【短评示例】
名家短评《红楼梦》
1.俞平伯:《红楼梦》的意趣,隐晦了近二百年,这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
2.鲁迅:“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
3.周汝昌:“单论‘中华文化’这四个字还不够,还要加上一个‘大’字,是谓‘中华大文化大’,即中华文化的总精神和大命脉。
4.梁归智:“《红楼梦》本来就是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和‘一条主脉’,曹雪芹本来就是一位集诗人、哲人、艺术家和小说家于身的中华文化的‘文曲星’。”
备考建议
【读写思创】
1.多读各类文本。
不限文体,不偏流派,不拘风格,万千归一;
2.常写短评札记。
圈画批注,参见名家,援引点评,与友探析;
3.勤思文学命脉。
关注时代,把握思潮,体悟情感,深味文化;
4.创新应用写作。
大胆写作,分析有理,评论有据,赏析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