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四省(安徽、云南、吉林、黑龙江)高三适应性测试语文作文试题解析
(2023-03-01 14:30:56)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试题研究 |
真题再现
(吉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黑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安徽、云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 I《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名师评解
首先,新的命题形式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核心精神。从阅读《这里是中国》选文,到歌颂现实中的“祖国之美”,材料能够增加考生更丰富的联想,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度,从而使阅读与表达得到完美的融合。
其次,新的命题形式打通了教考之间的关联。这样的命题势必会引导课堂教学回归教材,重视教材,从而改变以往弃教材不顾而大量刷题、猜题、押题的现象。
最后,新的命题形式是重视真实语文生活的必然结果。从阅读到写作,从吸收到表达,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一个真实的语文生活状态;此外,试题从阅读而延伸至写作,也是与真实的生活状态高度契合的。
当然,命题者也要充分考虑到,丰富的语言材料是否会让一些考生产生偷懒心理,大段大段地去引用,从而影响考试的公平。为避免产生这一现象,就需要命题者细心提出相应要求,并做好阅卷指导,让阅卷人员把握好阅卷原则。
命题特色
一是浸润式设计,隐性体现价值引领,融通古今,春风化雨,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文题II“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作文题III“简约与繁复”,延续了全国卷作文题连通古今、扬弃继承、转化创新的思路,旨在激发学生对传统美德、传统人文精神、中华民族核心思想理念的思考。“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撷取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谚语,引导学生思考背后蕴藏的传统思维方式,即务实、辩证、具体地看待人生问题;“简约与繁复”则取材于传统美学的二元对立命题,引导学生思考简约表达和繁复表达各自的美学价值,或者由此引申的节俭与奢靡的人生话题,“很多人”“不少人”暗含立场倾向,尤其肯定“简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作文题I“这里是中国”,独辟蹊径,以具象感知的方式,从生活取材,春风化雨般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家园之美。考生无论选取何种角度,都需要调动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感体验,写作的过程也是审美熏陶的过程,更是浸润式家国情怀教育的过程。
二是情境式设计,指向真实写作,变考生与试题的互动为考生与生活的互动,将写作引向生活。
重视情境,实际就是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建立学科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作文题I“这里是中国”,由“现代文阅读I”提供的材料《这里是中国》引入,建构起阅读版块与写作版块的关联。考生需要调动自己对祖国山川之美的认知、体验,选取合适的角度写作,这就将生活引入了写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激活内容的源头活水。
三是思辨性表达,提升思维含量,引导考生在对立统一中发现世界的复杂性,将思维导向深处。
高考中的思辨写作,经历了一元向二元对立和多元命题论述的演进过程,思维含量不断提升,思考的深度要求愈发加强。试题不再要求针对确定的论题展开论述,不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引导考生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认识和思考现实世界的“非良构性”,将思维导向深化。作文题II“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通过谚语之间的矛盾对立,设置了一个辩证思考生活经验和智慧的场域。“退一步海阔天空”代表退让和宽容,“不蒸馒头争口气”代表进取和硬气,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两种生活的态度,有时对立,有时又可共存,要看具体情境;“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强调团结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三个和尚没水吃”警示的是互相的推诿和集体中的内耗,看似矛盾,实际是从不同方面看待问题。认真分析这种“看似矛盾”背后的实质,考生就可以有多种立意的选择,可以探究矛盾背后的对立统一性,也可以跳开去阐发此类现象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还可以探讨谚语所代表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相对性。实际上,这种“看似矛盾性”在生活中很常见。写作中考生需要充分调动生活经验,联想与此类似的情形,才能深化认知。作文题III“简约与繁复”,是一道二元对立命题论述题,两个概念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简约有简约的价值,繁复也并非一无是处,要看具体的情境。审美上,简约留白,蕴藉含蓄,富于意味;繁复浓墨重彩,铺陈渲染,也具有特别的意蕴;二者甚至可以并存于一篇之中,也不存在孰优孰劣,关键看一个“度”的问题。生活中,简约意味着做减法,简单朴实,心境平和;繁复似乎是贬义,意味着做加法,追求更多,欲望更多;生活本身就是繁复的,简约有时是一种痴望,但在繁复中保持简约的心态,却是值得提倡的。命题提供的材料非常简单,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审题,但有足够的开放度,也有足够思考挖掘的空间,关键是从什么角度思考。
四是多样式写作,提供选择空间,定位于全体考生全面均衡写作素养发展,适应写作教学实际。
此次适应性测试的3道作文题,有2道是思辨性的,“这里是中国”一题则是开放性的,既可以写成散文,或概貌描写祖国山川的秀丽多姿,或描述自己熟悉的某一地域景物;也可以写成说明文,利用自己学过的地理学知识,说明我国整体或某一区域地貌景观的特点(当然,要避免直接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还可以写成议论性文章,阐发寻常事物亦有不寻常之美、要善于体察身边景物之美等观点。这种指向多样式写作的设计,会对一线教学产生良好的反拨作用,避免大家一窝蜂挤向某一类写作,从而损伤写作教学的系统全面性。
我们高兴地看到,作文题向考查审辨力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以作文题II“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为例,试题形式上与通常的材料作文类似,也是给一段材料,提出“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问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自己的思考;但是,有意味的地方在其材料: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
“如何看待”就是要给出判断,即要亮明自己的观点,阐述审辨思考后得出这一观点的理由。这则材料有意味的地方,首先在于这些谚语都是考生实际社会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甚至自己也经常用来劝慰或驳斥别人的,也就是说,这则材料是贴近实际的,很容易带入生活的;其次,材料将表面矛盾的说法摆在一起,构成思考的起点,这其实是在提醒考生审辨这些说法各自成立的条件,如果能想清楚这一点,已经在审辨力上具有相当的程度了;最后,考生或许能借此举一反三,理解到我们日常审辨时其实有很多默认的前提没有说出来,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默认前提是这“三个臭皮匠”是合作的,是向着同一个方向想的,从而突出人多想法多的优势,“三个和尚没水吃”指的是互相推诿的“和尚”,相互掣肘造成窝工的后果。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尤其是双方都在场的情况下,我们常常默认双方的文化语境是相同的,不会跳出这些默认前提的范围,而将“臭皮匠”和“和尚”泛化为所有的个人。从目前的情况看,或许可以预料能达到这个审辨力层次的考生不会多,但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引导。
当然,如果我们将真实交际情境作为写作的最高背景的话,这样的题目或许可以增加更多的限制性交际要素。比如,要在什么场合下与什么样的对象来表达自己的思考,毕竟正式的公开演讲和半正式的同班同学读书会在遣词造句等方面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
作文题II“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选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谚语”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为载体,从谚语中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的现象切入——“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两个谚语的意思看起来是相反的:前者建议在面对争执或冲突时采取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以达到和谐与平衡;而后者则表达了“争”并不是为了一点小利益而是有更重要的价值,因此需要有“争”的态度。两个谚语的表述内容虽然指向不同,但有相似之处,即要以更高的目标为导向,处理好个人和外界的关系。两个谚语之间的所谓“矛盾”,从表面上看,好像存在着个人思维品质的不同或认识能力的不同,但实际反映的是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思考和经验。学生需要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体会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从而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更好的方法处理复杂情境中的问题,当然,这里也会涉及对一些特定现象的批判性分析。这道作文题很像当下许多学校正在探索的项目学习、专题学习,以典型任务驱动,引导学生面对一组相似或相反的语料阅读辨析,从现象中凝练问题并进行探究,形成对问题的认识。学生需要充分的语言储备,相应的生活积累,并有一定的探究意识才能建立起语文知识和语文实践之间的关联。
作文题I“这里是中国”,关联了现代文阅读材料《这里是中国》的素材,将写作任务放在具体情境之中,以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体验为出发点,把阅读与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里是中国》一文有较强的科学性,理性地说明了祖国山河之所以壮丽的根源,作文题要求学生在读过材料之后,将祖国之美以明确的文体(或论述或抒情)和个性化的表达重新诠释出来,充分体现了对语文学科认知情境的关注,考查了学生对语文学科本体相关能力的把握程度。对语文学习情境化的重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打破以往将写作模式化的套路,情境下的语文写作更强调语文的应用性与交际性。文由心生,写作是表达与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如果脱离了情境,一味地强调写作的套路与模式,必然导致写作僵化,即使文字再华丽也起不到应有的语言表达与交际作用,更不可能真实地表现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写作教学,必须将写作置于具体、真实、明确且有社会意义的情境之下,避免对某些抽象概念的形而上的议论,更要避免模式化的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纯技巧训练。
作文题III“简约与繁复”,题目直截了当,聚焦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将写作任务置于社会生活大背景中,体现出语文教学应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探索与尝试。显然,要想促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让语文活起来,打通语文课程与学生的生活,而不是书本本位。题目将“简约”与“繁复”两个完全对立的生活态度放在一起,要求学生在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在矛盾中思考自己的取舍,再通过这样的取舍来探究背后的根源。这种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联与思考,也体现出高考新理念下命题设计的主观性、开放性等特点,意在使学生展现自己的思辨能力、思维品质和思想高度。
重点关注的突出特点
其一,既坚持立德育人优先的原则,又在隐性的“润物无声”上有更多探索。作文题的命制一向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导向,我们看到:“简约与繁复”一题与当下、与时代紧密相关;“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一题涉及传统,也关涉劳动人民;“这里是中国”一题则显现爱国主义情怀;不把时事、不把大词“贴在脸上”,而是强调专业性,强调无声胜有声。
其二,在整体上强化思辨性,又“因题制宜”,给考生更大发挥空间。高考作文命题加强思维含量和思辨空间,引导考生注重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思想的创新性和批判性,是近年来的共识,三道题在这方面作出努力。
其三,在情境化上继续发力,不受限于“任务驱动型”命题模式。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在情境化上显著改善,但同时,情境化在写作教学和测试上逐渐呈现庸俗化、固定化的危险。作文题I“这里是中国”由阅读题导向写作的试题形式,释放了一个非常好的信号,作文命题形式完全可以拓展,而且也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方向完全一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