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与角度:高考作文模拟题+优秀范文
(2023-01-04 19:39:59)|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试题研究 | 
			
原题: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学家、一位画家慕名前往看一棵古老的松树。他们几乎是同时在大脑中出现了对这棵古树的第一印象:木商脱离不了木商的心习,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植物学家脱离不了植物学家的心习,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画家则只管审美,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接着,木商说:“它宜于架屋或制器,我将不遗余力地去买它,然后砍掉它,把它运走。”植物学家说:“这棵松树属于某类某科,它和其他的松树有诸多不同,它为什么活得这样长久呢?”画家没有说话,只是聚精会神地观赏古树苍翠的颜色、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体味它那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例文:
无用之用,即为大用木商在一棵参天巨松面前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实用价值,而植物学家想到的是科学意义。这样的两种观点无可辩驳,因为他们对人类的生活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更喜欢画家对巨松最纯粹的态度。我愿做那位画家,欣赏巨松参天的身躯,让它那苍劲的翠色留于心间。诚然,木商和植物学家的角度无可厚非,他们只是更注重物质的实用与功能性,这些在推动历史和文明前进中也不可或缺,但我更偏爱画家那无用的思想。世上有味之事,譬如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但无数过客往往选择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于是终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李太白的澎湃与豪情。他迎着裹挟黄沙的风,站在惊涛拍岸的滚滚黄河边,吟出了这一千古诗篇。如若没有李太白这一无用的吟诵,谁又能托起他心中的豪情?谁又能将黄河的骨气一览无余?苏子有言:“休对古人思故园,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张可久感叹:“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吟诵出这些诗篇的文人墨客不也正因这些无用之事,满足了人生的至上追求,成为令自己、令后世敬仰的人吗?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其中材料讲述的是三个不同职业身份的人看待同一棵古老的松树而有不同的印象和反应的故事。出于不同的职业习惯,“心习”不同,于是对同一个事物有了各自不同的印象和态度。显而易见,那棵古松本身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它的形象之所以会发生变化,是因为观者的性格和情趣不同。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反照。材料中明确了“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即并不仅仅观察古松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应由观察古松联想到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再到人类对美的审定等等。因此,我们在写作时,要结合材料对三个人面对古松不同态度的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剖析,即要从“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层面进行深入解读,客观是无法改变的,但主观却因为自身的原因而让客观有了不同的印象,由此强调不同心态、不同人生态度会有不同的生命体验,这是能使立意变得深刻的前提。立意:1.不同的眼睛发现不同的美。2.美的发现和创造。3.以主观之心赏客观之美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其中材料讲述的是三个不同职业身份的人看待同一棵古老的松树而有不同的印象和反应的故事。出于不同的职业习惯,“心习”不同,于是对同一个事物有了各自不同的印象和态度。显而易见,那棵古松本身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它的形象之所以会发生变化,是因为观者的性格和情趣不同。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反照。材料中明确了“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即并不仅仅观察古松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应由观察古松联想到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再到人类对美的审定等等。因此,我们在写作时,要结合材料对三个人面对古松不同态度的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剖析,即要从“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层面进行深入解读,客观是无法改变的,但主观却因为自身的原因而让客观有了不同的印象,由此强调不同心态、不同人生态度会有不同的生命体验,这是能使立意变得深刻的前提。立意:1.不同的眼睛发现不同的美。2.美的发现和创造。3.以主观之心赏客观之美
前一篇:2022高考浙江卷文言文试题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