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之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淇上送赵仙舟》为例
(2021-02-08 21:42:3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漫笔 |
中国古代诗歌是语言精炼而意蕴丰富的文学作品,“浓缩的都是精华”用来形容古代诗歌,应该是比较恰当的。也正是因为古代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古代诗歌的审美鉴赏就需要比较高的文学素养。可是,我们很多学生文学素养不够,所以在鉴赏古代诗歌作品时常常感到困难。下面我们以王维的《淇上送赵仙舟》为例,谈谈如何鉴赏古代诗歌。
淇上送赵仙舟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从解读诗题开始
很多同学在读古诗时,不太注意诗题,以为诗题就是一个题目而已,诗的内容才是阅读的重点。殊不知,诗题会给我们正确理解诗歌内容提供大量的信息,甚至有些诗题就已经暗示了诗人的情感或诗歌的主旨。
如《淇上送赵仙舟》,诗题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呢?首先,“送赵仙舟”点明这首诗的题材是送別诗,而送别诗往往表达伤离之意、惜别之情,因此诗题已透露了诗人的情感;其次点明送别的对象——赵仙舟,其人应是作者的好友,因而这首诗为送别友人而作,情感上或表达深厚的友情、离别的伤感,或表达对朋友的牵挂或美好祝愿;其三、“淇上”点明送别的地点一一淇水,淇水是黄河的支流,在今河南省境内。那么作者为什么在淇水呢?这就需要去了解写作的背景。
2.从作者及背景中去破译情感密码
接下来我们要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及相关注释,去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从“知人论世”的方面,去破译诗人的情感密码。因为诗是抒情性作品,而作者的情感总是在特定时间、环境及事件的触动下而生发的。我们知道王维是盛唐著名的诗人和画家,苏轼对他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查看背景资料,王维于开元年间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这首诗写于王维被贬济州之时,作者仕途失意。因而,这首诗在表达的情感与主旨上肯定与作者此时的人生际遇有关。
3.用自己的经验去揣摩“言外之意”
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言短意丰、意在言外是其基本特点,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诗歌语言字面意思上,是不可能读懂诗意的,也不可能读出诗歌的美感来的。这就需要我们去仔细地品味语言,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揣摩诗人的“言外之意”。
如,诗歌的首联“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字面上看,上句写与朋友赵仙舟相逢的欢乐,下句写送别朋友时的悲伤。一“笑”一“泣”,两相对照,更突出送别朋友的伤感。仅理解这么多是不够的,还要重点品味“方”、“还”这两个副词传达的意味,诗句丰富的含意就蕴藏在这两个词中了。“方”是刚刚的意思,突出了相聚时间之短暂;“还”含有“又、仍然”等意思,暗含了“泣”一直就没有停止,也就是悲伤难以抑制。上下两句的意思就表达了,相聚的时候,我们是那么欢乐,可是相聚的欢乐却是那么短暂,仿佛笑声还在耳际,却又要送你而去,我的悲伤难以抑制,以致一次又一次泪流不止。
到这里,是不是就将这两句的诗意读透了呢?还没有。因为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与朋友的别离是令人伤感的一件事,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可是王维的“还成泣”表达一次又一次泪流不止的悲伤,似乎也太悲痛了些,与一般的送别朋友的惆怅的情绪要沉重得多。难道仅仅是夸张吗?
再看诗歌颔联“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上句说在祖帐的饯别宴席上,我已经为离别而悲伤,下句说我又要满腹愁苦地回到这荒凉的小城。丰富的信息就藏在这“荒城复愁入”句中了。何为“荒城”?偏僻荒凉之地,是诗人贬居之所,暗示了自己仕途受挫、人生失意的悲苦;为何“愁入”?失意之时,困苦之境,令人痛苦,入而忧愁。“复”字更含有再次入,不得不入的丰富意蕴。把首联和颔联连在一起去理解,我们就明白了王维送别赵仙舟为何如此悲伤了。因为朋友的到来,给被贬济州、失意困苦的自己带来些许安慰,朋友相聚的欢乐当然也冲淡了被贬荒城的忧愁。而相聚如此短暂,朋友就要离去,我又要孤独地留在这荒凉的小城,独自品味着人生失意的苦楚。怎么不令人悲伤难抑、泪流不止呢?
通过细细品味与揣摩,我们已经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带着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逐步走进王维的情感世界,逐步把握了作者深沉的伤别之情。
前一篇:专题阅读:探究《边城》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