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里的绘事微言
标签:
鲁迅樟树荣宝斋版画水边的绘事微言杂谈 |
分类: 个人日志 |
http://s5/middle/700019degb6db9b5f7ce4&690
杜丽娘在牡丹亭里唱过“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声音袅娜似昨日,而今晚,我不仅在版画里看到园林,还看到满满的春色:“一株高大的老樟树,耸立在水巷边隙,一半遮着粉墙黛瓦,一半遮着河面,就像一柄碧色的团扇,淡淡的绿就笼罩了水巷。”“水巷里静悄悄的,沿河人家的墙上,攀附着不知名的野藤,还开着几朵显眼的红花。”这美好得有些虚幻的冬夜,信手翻着灯下的版画册,指尖一会儿流过一弯碧水,一会儿苍茫起一川烟草,一会儿错落出桥边女子恍如隔世的背影。画里世界比现实更多出一份回味和想象。
以前不懂什么是版画,只在看书时见到有的书中插图有味道,不像画上去的,也不像照片,有些像老电影,当时看过也就过去了,并没有知道那到底是怎样的画。后来在文章里读鲁迅讲他对版画的感受,朦胧觉得似曾相识,他说自己进小学时,看见教本上的小图画已经觉得很可观,可是等见到外文读本上的插画,却为它的精巧惊诧,先前的可观几乎不能比拟了。后面这些惊诧,被鲁迅先生称作“木口雕刻”,虽然不懂,却莫名其妙地爱上“木口雕刻”这几个字,说不清楚好在哪里,只隐隐约约地觉得该是美的。那篇文章是《近代木刻选集》的序,当时并不是在选集子上看到,而是另一本没有图的书,夹杂在很多篇文章中间。真正将“木口雕刻”的实物对上号该是毕业后,陆续看过些版画册子,也只为着欣赏,并没有想去探究这些画究竟是怎样做出来的。
彻底了解“木口雕刻”是两三年前,替朋友到荣宝斋买笺纸笔墨之类的文房,荣宝斋的木刻水印笺名气大得很,深为文人所爱,木刻水印即鲁迅先生所说的“木口雕刻”,为让更多现代人了解这项传统工艺,荣宝斋在店里专门辟出一角用于现场制作,可以很细致地观看各道工序,也可以向正在制作的师傅请教,依稀记得墙上还有每道工序的说明,大致程序有勾描,刻版,水印,装裱。
我认为勾描是最难的一道工序,要根据想要刻的画的原稿分出印版,分的时候按照画的颜色和繁简浓淡虚实确定层次,连不同深浅的同一种颜色都需要不同的印版,所以一幅画可能需要几十块甚或上百块印版;确定好印版后,还要将画按照不同颜色、层次用胶纸勾描出底稿,勾描的好坏决定着版画的好坏;下一道工序刻版相对容易些,将勾描好的底稿蒙在木板上细心雕刻,以最大保留原作风格为好;水印包括上色和套印两个过程,印制的时候,将印版从浅到深逐色套印,这种印法复杂却能最逼真地反映原画的色彩,通常人们称为“饾版”印刷。“木口雕刻”是细致活,我在荣宝斋看师傅刻板时,曾深为感叹,一个年青男人能那样细致沉静地一刀刀雕刻着自己的生命,殊为不易,所以说一张好的版画里面凝聚着画者刻者的生命和感情。
不过,只有当你了解这全部过程的复杂和精致后,才能读出制作者藏在版画后面层层叠叠的心事。看苏州版画家沈民义先生的集子《水边的绘事微言》里所辑的百幅版画,很有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享受感。我觉得,只有当一个人的心情同样静好的状态下,才能够刻画出如此清亮明丽的世界。图册前有苏州王稼句先生所写长长的序,看过长序,又看清楚自己一些,经常写不出长文章不是掌握了凝练的技巧,而是学识修养匮乏之故。百幅版画由作家赵丽娜配短文百则,字如水乡女子般温婉。文图结合,虽比纯粹画册有新意,却取法于古,宋人郑樵说:“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故人亦易为学,学亦易为功。”清夜于图中索象,于文字中索理,好看的图册能让人忘掉俗世纷扰,以为世界果然都如版画世界那般旖旎,于是,终于也有些分不清自己是在画中,还是在梦中,抑或在现实中了。
http://s4/middle/700019degb6dba1098cd3&690
http://s6/middle/700019degb6dba55abaf5&690
http://s15/middle/700019degb6dbad5f4c9e&690
http://s11/middle/700019degb6dbb1114ada&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