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2014-12-12 17:05:47)
标签:
教育 |
分类: 郏县渣元 |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郏县渣园乡宋堡学校:李亚辉
本书的第一章是关于“有效教学框架”。有效教学才创造了有效课堂,它是每个老师所追求和向往的,它会使得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最佳场所。如何做到有效教学呢?
干国祥老师在书中提出了有效教学框架的理念。什么是“有效教学框架”?这是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
1.教材及教材解读。
2.确定教学目标。
3.有明确方向的预习。
4.严谨的教学板块。
5.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
6.教学反思。
从上可见,“有效教学框架”其实更像是一个完整的研课过程,它将教学过程细化成了若干的步骤。从具体的表述中,我们也能感觉到这样的一个框架是科学的,是否有效,我想还应该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来设计并实施教学。只有对学生有效的,我们才可以说教学是有效的。“学的质量”是衡量一节课或者教学框架是否有效的标准。
在《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书中,点击最高的词是“知识”——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重现探索知识的神奇过程;知识、生活与生命共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也强调让知识活起来,而不是变成不能移动的重物。——遗憾的是,我们有时候不得不碰上这样一种事实:学生在学习,在掌握知识,然而在实质上却没有精神生活。我的理解是,知识不是客观的存在,不应该窄化为认知层面。一个好的教师需带领学生去实实在在地亲历习得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感动,有心动,有顿悟,有思辨,有挑战,有困惑。这一切,缘于教师高度的专业自觉、深厚的专业素养及高超的专业能力。反思自已的学习经历,很少有积极的精神活动,常常是机械地记忆理解。于是,很多的知识成为无用的货物,直至渐渐遗忘。
干国祥老师的课堂,则常常带领学生由“思”走向“诗”,共同围绕在伟大事物面前,重视发现知识,重视发现课堂。在他的眼中,知识是个动词,是个方法与过程。
朱永新认为,理想课堂不会停留于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而要展开三重对话: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反思性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师生生命的复活”。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虽不易达到,虽要经历“漫长的,甚至刻苦的渐修”,但这片绝美的风景,这至上的课堂境界,值得我们用一生的努力去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