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书笔记

(2014-12-09 12:30:28)

长桥镇东谷刘小学    刘孝端

读着干国祥老师编著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总是被他较为学理的语言方式吸引,语言之干净,说理之通透,让我叹服。阅读时我也尝试着做一些思考,现梳理如下。

一、新教育有效教学的框架

新教育有效教学的框架,是新教育实验构筑理想课堂项目组在综合多门学科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将最为重要的教学元素,经过反复提炼、修改、实践确定出的一个“理想课堂教学基础模型”。框架所要实现的,是一个极为远大的理想:让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活动。应该说,这一框架很富理想色彩,也正是其理想色彩吸引了无数追随者。框架主体由五部分组成:教材及教材解读(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确定教学目标;有明确方向的预习;严谨的教学板块(左手栏);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右手栏);教学反思。在我看来这与新课程教学框架还是有一定区别,于我感触较深有三点。

其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制定提出的层面不同。新教育教学目标分为A基础目标B核心目标C附属性及延伸性目标。如笔者在制定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4课《秦兵马俑》教学目标如下:

A类

1.学会本课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后第二道习题中八个成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类

1.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所起的承上启下、统领全文之作用。了解文中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在说明事物中所起的作用,感受文中丰富合理的想象让兵马俑有了生命感。

2.理解文章总分总结构及其首尾呼应的写法。

C类

1.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2.了解秦兵马俑的修建史,知晓那个时代社会文明与残酷的辩证关系。

我想这三类目标制定起来,较为简洁,便于在过程中逐一达成,而且这三类目标正是朝向“让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活动”这一理想目标。

其二更强调有明确方向的预习。新教育倡导“定向预习,课堂不再从零开始。”它的预习不再是简单的扫除生字障碍,而是基于三类目标而提出的立体的预习单。且看一位新教育追随者制定的预习单

《夜晚的实验》(第二课时预习单)

一、复习旧知

写出本课中你认为最易写错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课文

1、通读课文,思考斯帕拉捷共做了几次实验?分别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完成表格。

 

实验的过程

实验的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2、作者详细写了第几次实验?

3、读完全文,你觉得斯帕拉捷是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从以上预习单的制定不难看出,预习是对整个文本的关照。而且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预习能力的培养又细分为:布置——在直抵核心目标的基础上全面深入。运用——课堂从预习检测开始,许多时候整个课堂是预习的充分展开。检测——预习应该进行准确的检测,学生要修正错误的预习。评估——对优秀的预习,要激励;通过正向反馈及必要的强调,最终让学生习得预习的方式。在新教育人看来,预习是一种真正意思上的学习,也是最本真的学习。同是整个过程也验证了新教育所倡导的“训练有素”,这种“训练有素”包括行为上和思维上的。

其三为左手教右手学的教学板块分栏。应该说新教育引进的怀海特“过程三段”的理论,从“浪漫——精确——综合”这一构想实现了让课堂远离机械破碎,较好的实现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感。如在干国祥老师的《九寨沟》一课中,以一个“画”字统领全文,先从最后一段中找出“画”字及“画中全部景物”,然后在各段中找出“画中景物的细致”描写,最后回到对全文的整体理解。这也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较好的实现了让学生思维在课堂上“训练有素”。其次,教与学两个板块的建立,真正体现了教服务于学,更多的让学生有自主的空间。在每一小板块上都注上要解决的目标序号及可能所需时间,目标直指导效率,这也体现了干国祥老师“放弃漫步,练习舞步”的初衷。这似乎与“洋思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新教育有效教学实施的支撑点。

我们知道公开课的唯一旨归为“效果”,这影响着你的赛课成绩及由此产生的轰动效应,他的着力点在文本内容与教学形式上。而新教育所宣扬的是效率为第一旨归,进而以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路子,有效抵达知识的魅力,抵达文本与师生生命、社会生活的深刻共鸣。这一理想的境界达成,我想需要如下的支撑点。

1.团队的力量。

在当前教科书系统还远不完备,课堂核心目标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仁智不足者也就除了自己的偏见外一无所见了。如果不借助于集体的智慧,一个人使用有效教学框架备课,也往往徒留其形,而难得其神。因而在新教育团队里,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一个团队在作战,因有了集体的力量,前行的道路是温暖的。如他们会为教“莫高窟”还是教《莫高窟》而进行深入研讨,挑战如今已经定势的公开课,努力寻找着“另一种教学的可能”。他们许多课依靠集体的力量,达到了“深度研讨+长度研讨”,往往一节课留下来的遗憾,成为他们很长一段时间的牵挂,直到后面“圆满”地解决。如教《月光启蒙》,他们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同罗瑛老师与王云老师同题异构后,干国祥老师临时改变计划,决定重上《月光启蒙》,真正彰显了团队的力量。

2.教师的专业素养。

文本解读的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文本解读可力求全面、深刻,而教材解读,则需要合宜、贴切。在本书所介绍的案例中,我时时为干国祥老师的文本解读之功所折服。当读到《自然之道》课文时(课文见下面的附录),我对这课的主旨解读只能到达“要按规律办事,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但干国祥老师将文本主旨解读为“课文要批判的是人类从自己的偏见出发,把动物区分出贵贱善恶,从而依据这些人类标准对自然进行干预;而从没有从自然的整体来看待动物之间的平衡,以及生命在这种动态平衡中的生生不息。”正是有了这样的思考,干国祥老师有了这一板块的教学——换角色、换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从海鸟的角度来叙述这篇课文。更有了“重读课文,用所得的观点批注课文”的板块设计:分组进行,一批注向导,一批注游客和“我”,一批注海龟和海鸟。从而最后归纳“何为自然之道”。阅读的深度,决定了课堂的高度。这也让我想起了薛法根老师上《猴子种果树》一课,他扮演猴妈妈问孩子们:“孩子们,你辛苦这么多年为什么一棵树也没种成?”“这些鸟儿朋友劝你的话,有没有道理?”“既然都有道理,那你为什么还是一无所获?”深层次的追问让孩子们知道根本问题是“猴子没主见。”“别人正确的话你要听,但你要有主见。”精彩的课堂,源于深度的解读。再来看干国祥老师《月光启蒙》的执教。基本程序:一、理解课文:让词语复活,重点理解了“蒙”,以解字的方式告诉孩子在甲骨文中蒙字下面是个鸟,上面是个盖子,因而这个字就成了遮盖之意。启蒙就是开启蒙蔽。再以“你们也读了童谣、民歌、故事、谜语,你们被启蒙了吗?”促使学生向“理解文本”深处走。二、以打着拍子读童谣、伴着旋律唱民歌、师生表演猜谜语,营造氛围讲神话的方式逐步“吻醒”文本,让文本复活。三、再以“童谣、民歌、故事、谜语是被吻醒了,是复活了,但是我们混沌的心豁然开朗了吗?”引进母亲的形象,从而提炼出“美”与“圣洁”。接着,干老师又带着学生继续往前走——从母亲到故乡。从而让母亲与故乡、大地的关联也丰富在了学生的经验中了。四、以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读原文。我们看到教学中干老师的追问总是一次次的让学生“豁然开朗”,教学也不断纵深处挺进。反省自己,总是用知性阅读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来为自己浅显的课堂“辩护”。有效教学的教实施离不开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中还有很多内容等待我反复去阅读,我也将逐渐用我的教学实践来阅读,来内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